建鄉村旅遊黨建聯合體,抱團闖市場共奔致富路——前楊村:貧困村變身示範村
前楊新村已發展成中國美麗休閒鄉村。記者 路龍帥 攝
春節假期,臨邑縣臨盤街道前楊村格外熱鬧,周邊市民選擇近郊游來這裡體驗大棚採摘、參觀村史館,感受昔日省定貧困村到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的華麗蝶變。
2018年以來,臨盤街道以前楊村為核心,輻射帶動後楊、董寨兩個村,全面開啟區域融合發展新模式,建設前楊鄉村旅遊黨建聯合體,發展鄉村旅遊。
在此基礎上,前楊、後楊、董寨、張寨、洪寨、周家、胡家7個自然村融合建設前楊新村。新村圍繞前期前楊鄉村旅遊黨建聯合體建設,抱團闖市場,在産業融合發展基礎上實現組織融合、治理融合、服務融合。
從山西洪洞縣移民而來
走進前楊村史館,首先看到的是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師生創作的《幸福前楊人》風俗畫。這幅畫運用了掐絲琺瑯工藝,融合了剪紙和農民畫元素,展現了前楊村的舞龍、團圓飯、農耕等生活場景。
“前楊是一個移民村,明永樂年間,楊姓始祖自山西洪洞縣遷移至此,建立楊家村,迄今已有600餘年。”前楊村村民楊義文説,在楊氏立村前,該處有陳家杏行、王家梨行、姜家棗行3戶人家,各自以果樹為業,附帶農耕。楊姓始祖立村後,為防匪患和盜賊襲擾,3戶相繼遷至楊家村定居。因村北鉤盤河北岸也有一個楊家村,故南岸楊家村改稱前楊村,北岸楊家村改稱後楊村。
村史館展櫃中擺放著村民捐獻的一些老物件,種類繁雜,有建築、農業、生活、商貿等藏品,從側面見證了村莊的發展過程。
據楊義文介紹,1956年至1984年,前楊、後楊、董寨3村是一個聯合大隊,展板上一幅幅照片記錄了前楊村自土地改革到合作社,再到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發展歷程。
1992年8月23日,臨邑縣撤銷太平寺鄉、張寨鄉,合建臨盤鎮,所轄區域為原兩鄉區域。前楊村改屬臨盤鎮。2005年2月15日,撤銷臨盤鎮,設立臨盤街道辦事處。前楊村改屬臨盤街道辦事處至今。
村史館成熱門“打卡點”
“1947年6月,臨邑縣大隊在前楊附近剿滅了一夥還鄉團,這是我們結合歷史復原的戰鬥場景。”前楊新村村委委員喬明德指著村史館的一塊展板説。6月19日,一夥還鄉團流竄到鉤盤河南岸的樹林中,6月21日中午,還鄉團在前楊村南濟德公路毀壞汽車一部,車上的解放軍戰士壯烈犧牲,軍用物資被搶劫一空。下午,臨邑縣大隊及時出動,在前楊村把這夥還鄉團全部殲滅。
民兵組織是在黨的領導下不脫離生産的群眾武裝。據《前楊村志》記載,早在1938年初,中國共産黨地下工作人員就來到前楊等村建立民兵抗日武裝。最早的組織形式是村民聯防隊。參加者多為青壯年,以大刀、長矛、土槍、土炮為武器,與日偽軍開展鬥爭。
1938年5月26日夜,前楊、後楊、洪寨3村50多名青年聯防隊員,在中共地下黨的帶領下,一夜砍伐盤河街據點周邊的60多根電線桿,破壞了日軍通信線路。
1942年春,在抗日冀魯邊區二分區八大隊隊長路有水的帶領下,前楊村青年聯防隊員陳玉、王信忠兩人,利用其日偽情報員身份,把盤河街據點日偽軍翻譯官王自玉誘騙出據點擊斃,為當地民眾除了一害。
1943年春,前楊、洪寨等村的“抗日先鋒隊”,在中共抗日區政府的帶領下,奔赴禹城境內,扒毀津浦鐵路,割除電話線30余公里,重創了日軍鐵路運輸線。
前楊村史館立足紅色教育基地的職能定位,擔好黨史教育使命,成為臨邑縣各單位、團體黨史學習教育的“打卡地”。自場館投用以來,已接待參觀人員2萬餘人次。
融合發展成就美麗休閒鄉村
2018年之前,前楊村還是省定貧困村,如今,立足鄉村旅遊産業,這裡已發展成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前楊新村黨總支書記楊瑞瑞介紹起村裏的變化如數家珍。2018年,省裏為前楊村派來了駐村第一書記崔磊,他帶領村民修路打井、美化村居,村裏柴草堆、糞堆、磚瓦堆“三大堆”不見了,生活污水實現集中處理。
同時,村裏專門請來省旅遊規劃設計院的專家做規劃,發展鄉村旅遊。得益於細緻的規劃,前楊村成功入選山東省首批美麗村居建設試點,獲得750萬元資金扶持。
隨後,村裏成立了文化旅遊公司,將村民全部納入股權進行分紅。村裏還流轉了1000多畝土地,統一規劃種植園和生態大棚,增加村集體收入,建設美麗村居。“希望村民的田園生活,讓前來遊玩的客人記住鄉愁。”楊瑞瑞説。
村民張玉霞以前外出打工,如今選擇在村裏的文化旅遊公司工作,工資加提成每年能收入4萬多元,掙錢不比外面少,還能照顧家庭。春節假期前後,她每天都來大棚察看草莓長勢,隨時做好遊客的接待工作。
目前,前楊村與憑易鑫仁公司合作,流轉土地1670畝,打造高智慧田園綜合體,7個村220余人實現家門口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90多萬元。
在村史館的榮譽墻上,記錄著村裏一步步的變化,先後獲得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國家森林鄉村、國家AA級景區、山東省第一批美麗村居試點村、山東省森林村居、山東省十百千工程示範村等稱號。
臨邑縣委書記張旗表示,鄉村旅遊在推動鄉村振興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下一步,臨邑將以前楊等特色鄉村遊為重點,進一步豐富文化旅遊元素和産業業態,讓更多群眾參與進來,努力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記者 胡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