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區澤頭鎮探索土地規模化種植新路徑,鎮黨委領辦聯合社,21個村莊加入——零散土地拼成鄉村振興“新大陸”
“今年的玉米收成肯定不錯。”8月3日,在文登區澤頭鎮的農田裏,玉米長勢喜人,威海金農會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于進海也喜上眉梢,“以前這裡都是撂荒地,現在統一歸聯合社打理。”聯合社由澤頭鎮黨委領辦,由21個村莊的土地股份合作社組成,使得更多土地以更便捷的方式連片成方。
農村土地分散、承包效益不高,加上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存在土地撂荒問題。在鄉村振興工作中,澤頭鎮推行農業社會化服務,指導村集體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把農戶不願種的土地通過流轉集中起來,進行託管經營或流轉招商。由專業的人來種地,去除成本後的收益由村集體和農戶按比例分成。
近幾年,澤頭鎮的一些村相繼成立村黨支部領辦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對流轉土地實行規模化種植和現代化作業。但新的問題也隨之出現,還有些村子的土地股份合作社遲遲無法“誕生”。“我們發現,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村子都是強村,而對於資源貧乏的村子來説,‘從無到有’的文章不好做。”澤頭鎮黨委書記張先慶説,“但土地規模化種植是鄉村振興的最佳出路。”
能否由鎮黨委領辦一個更大的合作社呢?去年,澤頭鎮黨委召集20多個村子的黨支部書記充分商議後,在威海市率先探索鎮黨委領辦聯合社,把21個村莊的土地股份合作社“組團打包”,統一管理。相較于村級合作社,鎮級“聯合社”的資源更多,比如對於不願流轉土地的農戶,聯合社可以通過同檔置換的方式將其承包的土地置換出來,繼而實現了土地的連片成方,零散分佈的7000多畝土地也被拼湊成了鄉村振興的“新大陸”。
澤頭鎮隨即組建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並引進威海金農會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農資買賣、土地流轉、專家服務、組織産銷等全鏈條社會化服務。聯合社的經營模式與土地股份合作社大致相同,採取“聯合社+公司”模式和“租金+分紅”方式,讓村民、村集體、企業三方受益。
聯合社的最大受益者就是農戶,全鎮目前已有1762戶村民當起了“甩手掌櫃”。不久前,光小麥種植就讓澤頭鎮北莊村村民王強收穫了2000多元的“租金+分紅”。“除了地租和分紅,每個月還有6000元的工資拿!以前天天‘泡’地裏也掙不了這麼多。”60歲的王強説,他在本村就地打工,“還是幹農活,不過都是機械化作業,活輕鬆了,掙得反而多了。”
此外,聯合社還給村集體帶來了“溢出效益”。根據測算,澤頭鎮土地連片成方後的溢出率約為7%,以南橋村1500畝流轉土地為例,連片成方後整整溢出105畝土地,每年給村集體帶來8萬元的租金。日前,聯合社又啟動了省內首創的“農業科技公園+鄉村教育培訓”商業運營模式,年底前的土地流轉規模將達1萬多畝。
除了澤頭鎮,文登區各鎮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優勢,整合生産要素,引入市場機制,激活各類資源,創新探索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威海模式”,實現土地增産、集體增收、農民致富。目前,文登區累計託管土地40.8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77.7%。(記者 陶相銀 通訊員 王海政 邢文浩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