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村僅鐵業一項年每人平均增收超3萬元 鏗鏘鐵錘“敲”出致富音符
曹縣普連集鎮朱奶奶廟村,歷史上就是遠近聞名的鐵匠村。現在,村裏20多戶村民把傳統加工技藝發揚光大,帶著村民走上了致富路。僅鐵業一項全村年每人平均增收超3萬元。
在朱奶奶廟村,鐵業發展規模最大的要數村民李武了。
幾年前,李武承租了1000多平方米的扶貧車間,安置了50多個貧困戶在車間打工。
在扶貧車間,記者見到了在與客戶交談的李武。李武告訴記者,記憶中,他的祖父和父親就是村裏有名的鐵匠。1989年,17歲的李武中學畢業,決定接過祖輩們傳下來的鐵錘,從事鐵業加工。
有著一定文化程度的李武,一改老一輩傳統的打鐵工藝,購買了空氣錘、高頻爐等生産設備,大大提高了鐵器産品的産量。
李武告訴記者,現在車間的工人正在加工一批用於挖蒜的小手鏟。“當前周邊的一些市縣種植大蒜的面積逐漸擴大,挖蒜鏟已經成為鐵器産品中加工數量最多的一種。每年車間挖蒜鏟的生産量都在70萬柄以上。”李武説,為了趕在今年的收蒜季到來之前完成客戶訂單,他提前安排工人加緊生産,也讓工人們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來源。“我們實行計件發工資,男工技術好的一天能掙到300元左右,女工也能夠掙到100多元。”李武説。
以前的大鐵錘,已被電氣錘所取代;靠人工拉風箱的煤炭爐,也被高頻爐所替代。見到村民李自安時,他正在工棚中用空氣錘加工镢頭。只見通紅的镢頭鐵坯在汽錘的敲擊下漸漸成形,卻沒有見到燒紅鐵坯的爐火。當李自安將一枚鐵坯翻入一個螺旋狀的機器內,不到10秒,鐵坯變得整體通紅。李自安用打鐵鉗將鐵坯夾出來,原來這個可以將鐵坯燒紅乃至融化的機器就是高頻爐。
李自安説,他在2010年投資30多萬元購置了高頻爐、空氣錘、電焊機、衝床等用於加工鐵制農具的機械,用機械代替了原來的手工,節省了很多人力。現在他用這些現代化的機械生産鐵具,已經非常得心應手。他的工棚一年下來能加工8萬多件,收入10多萬元。
在朱奶奶廟村,還有一位以專門製作關公刀而出名的鐵匠藝人,他叫李學賓,今年64歲。
在位於村北面的一間小房裏,李學賓正製作關公刀。見到記者後,他拿出一柄有一人多高、重40公斤,雙面刻有雲龍圖案的關公刀給記者看。李學賓説,關公刀的刀桿和刀片都是純黃銅製作的。
李學賓説,關公刀的製作,基本上全靠手工,製作一柄關公刀需要花費一週的時間。刀片上的雲龍圖案全是他用鏨子一點點敲砸出來的,單是給刀片上刻上雲龍圖案,就需要花費一天的時間。
早年間,李學賓靠打鐵起家,20歲就開始掄鐵錘。2005年,他看到國內的武術界有表演關公刀的愛好者,於是,他決定手工製作關公刀出售。李學賓從外地採購來原料,按照客戶的定制要求,進行加工。現在,由他製作的關公刀在國內大型的武術賽事上得到了展示,甚至還銷售到了國外。
一年下來,李學賓能加工關公刀40多把,一把刀賣四五千元,除去成本,一年能掙七八萬元。“雖然不能夠量産,卻也算是我們村的一門‘絕藝’了,能夠掌握這門鐵藝,我很自豪,希望將來這門技藝能夠入選非遺項目。”李學賓説。(大眾日報記者 蔣鑫 通訊員 郭登奎 王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