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6000萬元“標王疫苗”到博士“組團”下鄉 山東農業總産值破萬億背後有雙“科技的翅膀”
2013年11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時,作出“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重要指示。8年過去了,山東省農科院牢記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在科技創新、人才引育、成果轉化與推廣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為山東省農業總産值突破萬億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一支疫苗拍出“天價”的背後:多項技術屢創全國第一
“6000萬第一次,6000萬第二次,6000萬第三次!”今年10月31日,在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學術報告樓禮堂,經過15次激烈“交鋒”,起拍價為5300萬元的布魯氏菌活疫苗(粗糙型)生産使用權,最終以6000萬元成交,成為山東省農科院第二屆農業科技成果秋季拍賣會的“標王”。
這不是山東省農科院第一次嘗試以拍賣的形式舉行成果拍賣。2020年10月,山東省農科院在全國首創以拍賣會的形式來推廣科技成果。最終,這次拍賣的24項新成果新技術全部成交,成交總額達1.1億元,溢價率103.8%。
而一年之後的第二屆農業科技成果秋季拍賣會上,37項新成果最終拍出11165.8萬元,無論是拍賣成果數量還是拍賣價格,均再創新高。
“想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就要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讓更多的科技成果落地,産生社會價值。”山東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李長勝表示,通過創新成果交易方式,實現拍賣活動的常態化、規範化,打造成果轉化品牌活動,提升成果轉化效率,促進創新鏈和産業鏈精準對接,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産品再到商品的轉化,把科技成果充分應用到田間地頭,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其實,通過拍賣會推廣農科成果只是山東省農科院踐行“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重要指示的一個縮影。
8年來,山東省農科院先後實施全國首個省級農業科技創新工程,創建“三穩一活”創新機制,堅持自主選題、協同攻關,解決山東農業産業發展“卡脖子”技術問題。圍繞總書記提及的13個特色農産品和區域優勢主導産業,與地方政府和農業龍頭企業建設79家産業技術研究院,實現全省優勢農業産業全覆蓋。整合省市科研力量,聯合省市縣農技推廣中心,共同打造農業科技示範縣(市)、示範園區、示範基地,實現科研創新試驗田、技術推廣示範田、産業發展樣板田“三田合一”。
山東省農科院自主研發的濟麥22連續9年種植面積全國第一,累計超過3億畝,增産小麥270億斤。“矮傑”甜櫻桃矮化砧木新品種以1250萬元的價格轉讓,創我國果樹品種轉讓費紀錄。花生單粒精播技術,創畝産782.6公斤的世界紀錄。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徐冉培育出的耐鹽鹼大豆品種“齊黃34”,先後以畝産353.45公斤、302.6公斤創我國夏大豆高産紀錄和鹽鹼地單産紀錄。
助力鄉村振興:數百名博士“組團”下鄉,奔赴生産主戰場
除了技術創新,山東省農科院還結合自身的人才優勢,探索出科技聯結農業、科研院所聯結農村、科技專家聯結農民,逐步實現農業智慧化、優質化、品牌化的農科“三聯三化”模式。這種模式也被山東省委確定為全省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七大模式之一。
“三個突破”戰略便是從這種模式中演變而來。
2020年,山東省農科院啟動了“三個突破”戰略:選擇東部的煙臺招遠、中部的臨沂費縣、西部的菏澤鄆城為三個樣板點,利用3年時間,選派300名科研人員,打造若干個單體示範模式。截至今年11月24日,山東省農科院已累計向三個縣派出兩批348人的挂職隊伍。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了解到,這些人中既有一級研究員鄭禮這樣的大專家,也有農科院新引進的學歷層次高的海歸博士。
山東省農科院女博士田麗麗來到招遠槐花嶺家庭農場挂職後,帶來了新技術,也給這片茶園帶來了新的生機。2021年10月,田麗麗(左)正跟農場主一起觀察茶葉長勢。
費縣農民賈理昌是山東省農科院“三個突破”戰略實施的受益者之一。2019年,已經是當地有名的種棗大戶的老賈,在新聞上看到大棚裏種的脆棗掙錢,便突發奇想,照著從各種資料上學來的知識,劃出一片棗樹,扣起了4個大棚。他沒想到的是,一年之後,4個大棚幾百棵棗樹上,只結出了一顆棗。
自嘲的老賈,將一張手托著這顆棗的照片發到朋友圈裏,準備5萬元將它“拍賣”。
老賈的“遭遇”也驚動了準備前往費縣報到的山東省農科院果樹所棗樹項目組博士王中堂。正式報到前,他專門協調省農科院8個所22名專家,在老賈的大棚裏來了一場“會診”。最終,確定導致老賈棗樹嚴重減産的原因是大棚未留放風口,未配置加濕裝置,花期溫度過高,濕度過低,不具備棗花坐果的環境條件,還有就是綠盲蝽蟲害較重,破壞花器,影響坐果。
對此,王中堂聯合農科院其他相關所研發了低殘高效精準藥劑+性誘劑捕殺綜合防治技術,並對大棚進行結構改造。今年8月,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從老賈的大棚裏看到,大棚裏的脆棗已挂滿枝頭。
在王中堂的鼓勵下,今年,他和妻子又貸款將大棚數量增加至19個。老賈説,由於大棚脆棗比露地提早成熟近一個月,所以價格是露地栽培的3-4倍,能達到30元一斤左右,照這樣算,建19個大棚的成本基本當年就能收回來。
在鄆城挂職的山東省農科院博士王金平,被當地種植戶讚為“果樹專家”。轉眼又到了果子豐收的時節,王金平博士(左)正跟當地村幹部交流梨的生長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受益的不僅是老賈這樣的農戶,還有雙塔粉絲、華寶食品這樣的行業龍頭企業。目前,三個工作組已經圍繞糧食、蔬菜、果樹、畜牧、家禽、食用菌等24個産業鏈部署實施“鏈長制”。山東省農科院“三個突破”辦公室副主任楊萍介紹説,經過一年多的實踐,三個工作組已累計協助地方爭取項目15個,資金2.98億元;協助地方引進招商引資項目16個,合同金額10.97億元;已初步探索出整縣域打造科技引領鄉村振興的農科模式,以及鏈長制模式、利益共同體模式、科教興村模式、産業興鎮模式、“科技+”模式、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模式、科研轉化推廣一體化模式等“1+N”模式。
“鯤鵬展翅,一翼千里”。山東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李長勝説,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山東省農科院將以“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為總戰略、以“推倒四面墻、迎來八面風”為總基調、以“實幹興院”為總要求、以“農業科技現代化”為總目標,牢記囑託再出發,讓農民挑上農業現代化的“金扁擔”,讓農業和鄉村借助科技的翅膀騰飛起來、振興起來。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孫傑 濟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