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把“提高困難群眾兜底保障水準”列入“12156”民生實事,要求困難群眾救助保障水準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提高,進一步兜住、兜牢、兜好民生底線。為此,我市多部門積極開展“情進萬家”行動,為老弱病殘生活困難群體提供悉心幫扶,不斷增強全市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已完成6處敬老院升級改造,大幅提升特困老年人供養水準
“進了屋格外亮堂,床也好睡了,就像在自己家裏一樣。”濱城區濱北街道中心敬老院的劉桂蘭老人説。濱北街道中心敬老院在既有基礎上,將房間內墻重新粉刷佈置,每間房屋供兩位老人使用,房間內配備了嶄新的沙發、衣櫥、床頭櫃等傢具,設施齊全。普通床位全部更換為可以升降的護理床位,方便了老人用餐,兩側的護欄有效保障老人的安全。看著乾淨整潔、煥然一新的房間,老人們都非常開心。
養老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大投資力度,改造提升敬老院設施條件,做好特困人員的供養服務工作,讓老人晚年生活更安心更舒心。在秦皇臺鄉敬老院廣場上,老人們聚在一起,在護理人員的帶領下跳起了廣場舞,音樂很歡快,老人們也格外精神。78歲的高樹貞老人説:“在這挺好,每天出來跳舞,鍛鍊身體,越跳越有勁。”豐富多彩的活動愉悅了老人們的身心,煥然一新的設施、優質專業的服務讓老人們住得更加舒心。自敬老院提升改造工作開展以來,入住老人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善。
今年以來,市民政部門採取多項措施,積極推進敬老院提升改造工作,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提升養老服務品質,全力推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截至目前,全市已改造提升6處農村敬老院,新增護理型床位2150張,對老舊敬老院設施設備進行了適老化改造,特困老年人供養水準大幅提升。”市民政局養老服務科一位工作人員説。
提高困難群眾救助保障水準,多項救助保障標準邁入全省第一方陣
今年46歲的王洪波是濱城區杜店街道平方王村人,長年在外打工。妻子徐志燕患有帕金森綜合徵,失去勞動能力。兩個女兒均患有先天性腦癱,家庭困窘不堪。2015年3月,市民政部門將王洪波的大女兒納入低保,2019年2月將其他三人納入低保。2020年5月,兩個女兒被認定為困境兒童,每人每月可領取困境兒童救助金1078元。“現在我們一家四口每月能領到各類補貼3150元。感謝黨委政府對我們一家的關懷,以前無助的時候,我真的不知道這個家怎麼撐下去。”面對記者,王洪波聲音中帶著哽咽。
今年9月21日,市民政局、市財政局聯合印發《關於提高困難群眾救助保障水準的通知》,自10月1日起,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866元、667元;城鄉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1200元、900元;社會散居孤兒、機構養育孤兒、重點困境兒童基本生活費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1650元、2000元、1320元。上述救助保障標準,均列全省前五位,進入全省第一方陣。
同時,我市紮實開展農村低保專項治理鞏固提升行動,部署開展低保公開公示專項治理,要求健全和完善低保公示制度,通過多種方式長期公示低保資訊。截至目前,各縣(市、區)通過網站,鄉鎮、街道通過公示欄、電子屏,村居、社區通過低保公示欄,對低保對象資訊進行公示,確保了低保工作公開透明。
全市臨時救助備用金總規模達1241萬元,充分發揮了“第一時間”救助作用
今年,市民政部門對因遭遇突發事件造成基本生活困難的家庭提供一次性臨時救助,通過進一步完善24小時先行救助制度,明確對3000元以下的小額臨時救助由鄉鎮審批,大額臨時救助由縣級民政部門審批,充分發揮臨時救助備用金“第一時間”救助的時效性作用。
目前,全市90個鄉鎮、街道全部設立5-30萬元不等的臨時救助備用金,全市資金總規模達到1241萬元。在此基礎上,探索建立了動態監測機制,對低收入人口摸底排查,實現主動發現、主動救助。截至目前,臨時救助累計支出資金778萬元,共救助3799人次,每人平均救助金額為2046元。
此外,我市開發的“e家大救助”資訊平臺實現“一證(身份證)申請”“一網通辦”,匯集低保、特困、殘疾人、醫療報銷等數據580余萬條,共用戶籍、車輛、保險、公積金等17類數據,運作低保、特困、孤兒等40多個救助項目,實現了社會救助制度一體化運作。截至目前,“e家大救助”資訊平臺共受理救助事項5.1萬件,完成資訊核對27萬人次,取得了良好的救助效益。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政策制度,推動社會救助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完善低保、特困救助制度,優化救助程式,細化認定條件,把好救助入口關,精準識別、及時識別,精準救助、及時救助,應保盡保、不落一人。”市民政局社會救助科科長張瑞説。
>>>專家點評
市委黨校(濱州行政學院)法學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韓淑華:
走高品質發展之路,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堅定不移增進民生福祉。民生穩,人心就穩,社會就穩,越是面對困難挑戰,越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緊緊抓在手上,切實兜牢民生底線。
今年我市開展“情進萬家”行動,是一項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溫情之舉。只有聚焦群眾“急難愁盼”的現實問題,不斷提高兜底保障水準和民政服務品質,讓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增進人民群眾福祉,政策才有含金量,才能為百姓生活帶來實實在在的實惠,才契合“我為群眾辦實事”的初心。只有讓群眾嘗到每一項惠民政策的“甜頭”,我們的政策才能行穩致遠,我們的發展才能進而有為。 (記者葛肇敏通訊員宋金澤邵愛軍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