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發佈“十四五”人才發展規劃,為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建設提供強有力人才支撐——
到2025年全市人才總量突破300萬人
近日,濟南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印發《濟南市“十四五”人才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共分10部分,對“十四五”時期全市人才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工作思路、推進措施等做了整體設計。《規劃》明確提出,聚焦建設黃河流域中心城市、實施強省會戰略和打造“五個濟南”的目標定位,強化人才引領發展地位,促進人才規模、品質和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相協調,構築省會高品質發展的智力源泉和核心動力。
《規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我市人才發展的目標。《規劃》提出,到2025年,我市基本形成與“五個濟南”建設目標相匹配、與強省會戰略相適應、與高端高質産業體系相融合的人才發展格局,人才集聚高地初步形成,人才活力加速釋放,人才生態更加優化,打造一支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結構優化、佈局合理的人才隊伍。
在人才規模和結構方面,堅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唯地域引進人才、不求所有開發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全面主動參與國際人才競爭,提升我市人才工作的整體競爭力、影響力、開放度。《規劃》提出,到2025年,全市人才總量突破300萬人,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到55萬人,技能人才總量達到150萬人。重點産業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形成産業聚才、才興産業格局。加快引進建設一批大院大所,持續推動校地深入合作,建設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打造黃河流域科技創新策源地。人才創新創業創造活力充分激發,人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明顯提升。
《規劃》提出加快建設濟南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依託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濟南片區,疊加釋放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級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制度創新優勢,高標準建設濟南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立先試先行的創新機制、多元賦能的興才機制、靈活高效的勵才機制、容錯免責的保障機制,加快構築更加開放、更加領先、更加國際化的人才發展生態,打造人才引領發展示範先行區。
《規劃》提出佈局建設科技創新平臺。充分挖掘我市平台資源,進一步強化各類平臺吸引人才、培育人才、集聚人才的突出作用,重點打造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中科系”創新平臺、産學研協同創新平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創新創業孵化平臺等“五大科技平臺”。
《規劃》結合全市重點産業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實際,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提出創新舉措。一是提出持續打造高水準科技産業人才高地。圍繞構築我市現代産業新優勢,聚焦大數據與新一代資訊技術、智慧製造與高端裝備、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十二大産業鏈人才需求,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人才鏈、産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加快打造頂尖人才、支柱産業人才、新興産業人才、未來産業人才、産業技能人才等“五大産業人才集聚高地”。《規劃》明確提出,夯實主導産業持續發展的人才基礎,加快構築支柱性産業集群優勢;圍繞戰略性新興産業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加快引進培養集聚各類科技研發人才,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做大做強;瞄準未來科技和産業發展制高點,加快引進一批前沿領域科技創新人才,引領帶動未來産業技術突破。二是培育壯大強省會人才隊伍。聚焦強省會建設人才需求,引進培養集聚各類高素質高水準的人才隊伍。加快建設創新創業人才、泉城企業家、鄉村振興人才、泉城名師、泉城名醫、黨政人才、社工人才、宣傳思想文化人才、青年人才等“九大人才隊伍”。 《規劃》提出了提升全市人才吸引力、集聚力的重點舉措。一是優化區域人才發展佈局。加快沿黃區域人才協同發展、加快省會經濟圈人才一體化發展、加快“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人才協同發展、加快國內外人才交流合作,初步形成健全完善的區域人才協同發展體系。二是推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創新。持續優化人才制度供給,從創新人才引用體制、改革人才評價機制、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優化人才流動機制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積極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激發釋放省會人才創新創業活力。三是大力營造一流人才生態。建立健全多元化、精準化人才服務體系,為人才營造安心發展的良好生態,切實增強人才的歸屬感、獲得感,進一步創新全生命週期服務體系,完善雙創金融服務體系,推動人才服務市場化發展,加快人才服務標準化數字化建設,大力實施人才安居工程。(記者 郝磊 通訊員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