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濟南力爭2025年率先實現碳達峰
綠色引領強省會建設,打造黃河生態明珠
濟南力爭2025年率先實現碳達峰
用大數據守護綠水青山,以新發展理念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品質發展道路,濟南正以“生態引擎”打造黃河生態明珠,力爭在2025年率先實現碳達峰。
4月9日,在濟南市智慧環保綜合監管平臺,各種數據在大屏上實時變動。依託覆蓋全市的“千里眼”“順風耳”“偵察兵”,運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打造了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中樞大腦”。
計程車司機王軍知道,他的車頂燈裏裝有空氣品質監測設備,每天在大街小巷跑,數據實時上傳。這樣的計程車濟南有300輛,每天合計里程超過6.9萬公里,報送360多萬組數據。這個道路走航監測系統是濟南在全國首創,目前已經有32個城市學習推廣。
“我們已對303家工業企業、587條生産線實行環保電量智慧監控,通過智慧環保綜合監管平臺實時掌握企業生産負荷,識別並預警企業偷排漏排、治污不力等行為,為監管人員靶向管理和非現場執法提供技術支撐。”濟南市生態環境局網格化監管中心主任王衝説。
藍天保衛戰“微克必爭”。根據PM2.5源解析結果,機動車尾氣等移動源污染已成為濟南的首要污染物,分擔率達31.2%,特別是柴油貨車、施工機械污染重。為此,濟南已累計拿出5.8億元專項資金,“有獎淘汰”老舊柴油車4.19萬餘輛。對不上路、不掛牌的施工機械實施遠端定位,24小時監控,精準查處。
“以前靠人海戰術,跑斷腿也查不過來。現在人防+技防,測得準、管得全、考評也客觀。”濟南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杜世勇表示,智慧環保綜合監管平臺去年被評為全國智慧環保創新十大案例。
而國家生態環境大數據超算雲中心落地濟南超算中心,將進一步提高濟南大氣污染治理的精準性,依託大數據和演算法,下“先手棋”,來實現“冬病夏治”“夏病春治”,避免臨時抱佛腳被動應對。在大數據與生態環境融合發展方面,濟南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國的前列。
同時,結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濟南又率先策劃了“智慧生態黃河”項目,計劃由生態環境部、山東省、濟南市共建,水、氣、生態協同治理,系統保護沿黃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空間,爭取實現整個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大數據在山東的聚集、開發與應用,這對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發展大數據産業、實現高品質發展,將發揮重要作用。
“結構性問題不解決、傳統路徑依賴不改變,生態環保問題就很難根治。”濟南市委常委、副市長鄭德雁認為,污染防治攻堅戰本質上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品質發展道路,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佈局。功夫下在平時,工作做在前面,處理好發展和減排的關係,著眼長遠、兼顧當前,全面綠色轉型,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把生態環保作為推進新舊動能轉換、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動力,推動産業邁向中高端水準。
在綠色建築領域,一家不需要消耗任何傳統能源的綠色工廠在濟南高新東區開始投産。“廠房、倉庫全部是被動式建築,電源來自房頂布設的太陽能光伏發電板,總裝機量4.8兆瓦,完全滿足生産,多餘的還能賣給國家電網。水百分之百迴圈使用,完全零排放。將來碳交易市場建立之後,我們可以把用不著的碳排放指標賣給別人。”格林堡綠色建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趙麗告訴記者,這種被動式建築節能90%以上,如果推廣普及,將大大降低對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賴。 據了解,濟南將結合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大力推進綠色建築建設,高標準規劃,打造國內面積最大的綠色建設示範區。為此,成立了“四不像”新型研發機構——濟南黃河綠色研究院,聚焦綠色産業前沿技術、關鍵核心技術與産業共性技術,推動建築産業轉型升級,培育綠色建設産業集群,讓綠色成為強省會戰略發展的底色。
近兩年,一批批新能源項目緊鑼密鼓地落地濟南,並作為重點發展的十大千億級産業之一。中國重汽新能源重卡項目已在萊蕪區量産,吉利科技集團帶來換電模式新能源汽車項目,臨工重機在濟南佈局電動化工程車輛……同時,濟南密集出臺配套扶持政策,比如財政資金採購車輛、公交車、計程車等優先考慮新能源,計劃今年新增1700輛新能源計程車。研究渣土車、環衛車、物流車、快遞車等應用場景,從源頭破解交通運輸行業的污染頑疾。在能源結構方面,超前謀劃氫能源産業發展,先後出臺了一系列規劃和政策,提出打造“中國氫谷”、建設氫能城市,從戰略層面調整能源結構,推動新舊動能轉換。
據介紹,“十三五”期間,濟南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42.7%,空氣品質綜合指數改善32.7%,優良天數比例達到62%,均為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準,“泉城藍”成為常態。“十四五”期間,濟南將強化頂層設計,強化科技和制度創新,深入實施産業、能源、運輸等結構性調整,建設綠色生態、低碳環保的新型城市,打造黃河生態明珠,力爭2025年率先實現碳達峰。
□ 本報記者 申紅 趙國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