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有效保護河口生物多樣性方法途徑
青島“河口項目”推動全國11個海洋保護地資訊共用
在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承辦的“中國典型河口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和保護區網路化示範項目”(以下簡稱“河口項目”)技術支撐下,山東省6個保護區簽署資訊共用協議,廣東省5個保護區也就資訊共用達成一致。截至目前,河口項目涉及的黃河口和珠江口11個保護區均已達成合作,將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連通性和完整性開展保護。
當前,各保護區之間尚未形成有效保護地管理網路,因此在管理上存在生態連通性不暢、存在保護空缺等問題。去年7月,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營黃河口生態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東營利津底棲魚類生態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東營河口區淺海貝類生態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東營萊州灣蟶類生態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東營廣饒沙蠶類生態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等黃河口涉及的全部六個保護區在青島簽訂了《黃河口保護區資訊共用協議》。日前,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東江門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廣東珠海廟灣珊瑚礁市級自然保護區、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廣東珠海淇澳擔桿島省級自然保護區在青島簽署《珠江口保護區資訊共用協議》,將加強各保護區之間基礎數據、管理制度、養護巡護等方面的交流,共同推動珠江三角洲保護區網路化建設。
河口項目由全球環境基金(GEF)出資,項目辦公室設在海洋一所。該項目旨在通過引進適應性管理、保護區網路建設、生態系統管理、海岸帶綜合管理等國際先進理念和經驗,對山東和廣東的11個海洋保護地進行示範性實施,探索有效保護河口生物多樣性和修復受損生態系統的方法途徑,提升我國主要河口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成效。
多年來,海洋一所高度重視國際海洋科研合作,已與全球30多個重要海洋國家的50多個科研單位及相關涉海國際組織建立穩固合作關係,構建了覆蓋全球重點海域的合作網路。截至目前,已簽署並有效執行了50余份國際合作協議,在海洋觀測、海洋防災與減災、海氣相互作用、海岸帶綜合管理等領域開展了務實落地的國際合作。(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勳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