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山東4月6日訊(任莉)古老而秀美的天下泉城、都會濟南,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豐厚、山清水秀、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英才輩出的地方。早在西元745年,唐代著名詩人杜甫便在碧波盪漾的大明湖畔一個叫作“歷下亭”的古亭中,留下了“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讚美詩句。
的確,古往今來,濟南的名士多得可謂是不計其數,數不勝數。有史料為證,自先秦以來,許許多多在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書畫家、企業家等等的顯赫人物,都曾經或出生於濟南、或就職于濟南、或戰鬥于濟南、或生活于濟南、或遊歷于濟南……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裡,我要隆重推出和介紹的,是一位與新中國同齡的當代濟南名士,他叫朱興國。
硬筆書法家朱興國
初識朱興國先生,緣于朋友向我推薦了他的一幅硬筆書法獲獎作品。這幅作品,是興國先生專門為“紀念傑出的無産階級革命家習仲勳誕辰100週年書畫藝術精品展”而刻意創作的,由此獲得了本次書畫藝術大展的金獎,並領取了由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中華民族文化工委、中華民族經濟文化發展協會等主辦單位聯合頒發的榮譽證書。
榮譽證書
我慕名專程登門拜訪了興國先生。果真是百聞不如一見!看到這幅形式和內容簡單的不能再簡單、通俗的不能再通俗、明白的不能再明白的硬筆書法作品,卻不由得我頓時雙目聚焦、凝神凝思、反覆揣摩、感慨萬端!
“學習學習再學習”。紅底金字的作品,雖是硬筆書法的藝術表現形式,卻又不可思議地展示了毛筆書法藝術厚重與大美的風采。然而,更令人欽佩與敬重的,則是興國先生的書法作品主題于平凡中見博大、于通俗中見深邃、于簡潔中見渾厚的創意和立意!
獲得金獎的書法作品
“學習學習再學習”,無論從任何角度、任何年代、任何階層來觀賞、體味和感悟這幅硬筆書法藝術作品的內涵,都將是一個引領人類進步、社會發展所斷斷離不開的永恒主題。然而,作為專門為“紀念傑出的無産階級革命家習仲勳誕辰100週年書畫藝術精品展”創作的作品,又暗自表達和寄託了書法藝術家更多的人生感悟和家國情懷。也就是説,這其中蘊含的多重意念和情感,是只能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圍繞這一主題,興國先生又巧妙地把硬筆書法剛健質樸、氣脈貫通和軟筆書法柔美飄逸、渾厚奔放等優長有機地結合起來,再加以鮮艷的紅色鋪墊,閃耀的金色落筆,實在是成就了一幅堪稱為藝術形式和內容完美統一的力作、大作、傑作!
“學習學習再學習”不僅是一幅優秀傑出的書法藝術作品,同時也是興國先生漫漫人生孜孜以求的座右銘和苦苦追尋的真實寫照。與新中國同齡的興國先生,自幼崇尚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善於學習和鑽研,而且更加酷愛書法藝術。他曾經遍臨書法名家名帖,也曾經潛心研讀漢語言學和漢字學結構,還曾經無數次地走出去請進來拜師求藝……長期在書法藝海中鑽研與探索,使興國先生不僅對書法這一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産生了深厚感情和濃厚興趣,而且對書法藝術所包含的硬筆書法更是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情感。
在他看來,包括硬筆書法在內的中國漢字書法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我們的祖先為了生産和生活需要而創造了漢字以來,歷經數千年的積澱、傳承和創新、發展,書法已經成為記載並體現中華民族文明、智慧的重要歷史見證,成為華夏大地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成為我們偉大祖國輝煌的歷史文化遺産的結晶:同時,也成為了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珍寶。作為每一個炎黃子孫、華夏兒女,不僅要為此感到榮耀和驕傲,而且也應該承擔起傳承傳播和發揚光大的責任與義務。
而在傳承傳播書法藝術的具體實踐中,興國先生之所以格外鍾情于研修和推廣硬筆書法藝術,還在於硬筆書法在當今現實生活中的突出實用價值和普遍使用價值,既使用範圍與規模深厚而巨大的潛力。最初,古時的先輩們曾經就是大地為紙,樹枝、石塊、刀具皆可作筆來練字寫字的,這可謂是早期的硬筆書法;後來,隨著鉛筆、鋼筆、蘸水筆、圓珠筆等等各式各樣的硬筆面世,人們學習、工作、生活中普遍採用了這類簡便快捷的書寫工具,於是,硬筆在很大的範圍內替代了毛筆;現如今的高科技時代,電腦、手機是無處不在,而且急躁、浮躁情緒充斥于滿世界的快節奏環境中,不少急於求成的幹事創業者們幾乎很少再能靜下心來動筆手寫東西了,至於還能拿起毛筆寫字、甚至於説得上與書法藝術沾邊的人,就更是鳳毛麟角了。鋻於這種現實狀況,傳承傳播書法藝術這一優秀傳統文化,就必須從面臨的客觀實際出發,順其自然,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從而在傳承傳播優秀傳統文化上起到異曲同工、殊途同歸的促進作用。
我與興國先生交流時,也與他有著同樣的感受和認知。我從上學到參加工作,半個多世紀的人生經歷幾乎都是用硬筆來記載的,其間絕少把毛筆當作書寫工具。雖説現在用上了們電腦和手機,對寫作或資訊溝通方便快捷了許多,但在不少場合下還是斷斷離不開硬筆這一書寫工具的。如工作中常有的思考或隨想、參加會議或訪談活動的記錄、有關文件簽發意見或批示、親朋好友之間的書信往來等等,等等……
既然要動筆寫字,就是要給人看、要讓人欣賞的。這時的字,寫得好與差、美與醜,也就有了一個“臉面”、“門面”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説,給人看、讓人欣賞的字,如果寫得差或者醜,是拿不出門、見不得人的,當然也是會丟人現眼被人取笑的。記得46年前的一個星期天,那時我在連隊當通信員,文書因事請假外出了,指導員只好拿著設計好的“每週配檔表”(工作計劃)另找人抄寫。當時年輕氣盛、自我感覺良好的我看到後,馬上主動把這個任務承攬了下來,只是沒有注意到指導員是帶著將信將疑的目光把需要抄寫的材料遞給我的。回到房間後,我非常認真地、一筆一劃地、工工整整地把配檔表複寫謄抄了12份,臨發送到各班排前還美滋滋地孤芳自賞了一番。哪知第二天,我再到各班排發放報紙時發現,所有“每週配檔表”全部都撤換了下來,悄悄打聽才知道,原來是指導員看到我抄寫的配檔表實在是入不了眼、拿不出門,這才收回來又自己親自動手複寫謄抄了一遍。儘管當時指導員為了照顧我的面子,並沒有聲張和嘲笑我,但人有臉、樹有皮,我自己覺得這事辦得很沒有面子,內心感到非常羞愧,而且在眾人面前也抬不起頭來。打這兒開始,我暗下決心,做人首先要把字練好,把自己的門面裝點好……
當然,寫好硬筆書法,也不單是一個“臉面”、“門面”問題。學書者在平時研修習練書法藝術的過程中,不僅可以豐富學識、提高品味、塑造形象、增強自信,而且對於拓展文化知識結構、提高藝術審美能力、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克服浮躁情緒、強化人生定力、增進身心健康、促進人際交流等等方面,也都是非常有益的。
興國先生正是認準了硬筆書法在當今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中的實用性和普遍性的價值所在,因此他決心要把硬筆書法這一中國書法藝術百花園中璀璨的奇葩精心培育好、養護好,並不斷傳播開來、傳承下去;要讓廣大硬筆書法愛好者們不僅把硬筆當作基本工具來記載工作、書寫人生,而且還要把硬筆當作藝術追求的神器,來展示高雅的品格、高尚的情操,來表達美妙的嚮往、美好的希望……
縱觀中國書法藝術的歷史發展過程,毛筆書法綿延數千年流傳至今,已經成為影響極大、造詣甚高的成熟藝術形式,期間和其中的優秀書法家及優秀作品也可謂是層出不窮、數不勝數。而硬筆書法作為一種普遍認可的藝術形式,從理論上説還是在當代社會環境下才逐步形成的。雖然從其實用價值來説,硬筆書法要遠遠高於毛筆書法;但因硬筆書法自身條件的緣故,其在藝術表現形式上還是有著許多局限性的。
硬筆書法通常是以鉛筆、鋼筆、圓珠筆、蘸水筆等為書寫工具,以光滑的紙張和墨水等為書寫載體,以此來表現和展示漢字書寫技巧。硬筆書法與毛筆書法的區別在於變軟筆的粗壯點畫為纖細的點畫,去其肉筋而存其骨質,寫出來的字既“瘦”亦“小”。換言之,硬筆書法因受書寫工具的限制,字的形體不能寫大、寫粗,點畫的變化也受到制約。所以,對於硬筆書法愛好者而言,要想運用硬筆書寫工具在完成日常工作任務之餘來提高藝術水準,要想運用簡便快捷的硬筆書寫工具來體驗和展示書法藝術的神韻及壯美,要想運用硬筆書法藝術形式步入與毛筆書法藝術等同的藝術殿堂並産生等同的藝術效果和藝術魅力,還是普遍感到可望而不可及的!
在這個人們既期望卻又無計可施、無可奈何的問題上,興國先生成為第一個“吃螃蟹”、“品嘗梨子”的人。他在遍臨名家名帖之後認為,對前輩的書法藝術表現形式不能一味臨摹,照抄照搬;而應在不斷汲取營養的同時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作用,在繼承中求創新,在傳承中求發展。他一改硬筆書法只能寫小字的思維定式和行為慣性,獨創了硬筆書法大字,從而成為“中國硬筆書法大字第一人”!
有道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硬筆來書寫大字,除了思想理念上要敢於創新之外,關鍵還要在書寫工具上進行創新。興國先生自産生了用硬筆書寫大字的想法和創意後,便處處留意、四處尋找適合寫大字的硬筆或替代書寫工具,只是苦於大海撈針甚至於無處可尋,最終一無所獲。在這期間,他逐漸萌生了一個想法,如果能用自己設計和研製的硬筆來書寫大字,豈不是更加得心應手、更加隨心所欲、更加揮灑自如?於是他開始帶著自己的創意和設想尋求合作夥伴,找了不少制筆的店家和行家,作了許多次研發和試驗,但都沒有達到他預想的效果,就連權威的老字號企業上海制筆廠最終也沒能造出令興國先生滿意的硬筆。
萬般無奈之下,他橫下一條心:乾脆自我設計、自行研發!開始是找來柔軟、耐磨、有彈性的鋼片作筆尖,又找來彈殼作筆桿,再焊接上螺帽,就形成了最初的書寫大字的硬筆。後來,他又反覆試驗,反覆研究,反覆改進,反覆製作,歷時一年多的光陰,經過五六十次的測試改裝,最終成功研發出令他自己較為滿意的書寫大字硬筆。這種得心應手的神筆可謂是其妙無比,它由三層纖維複合而成,第一層表現出的是粗線條,第二層表現出的是細線條,第三層則是特細線條;這三種表現不同線條的纖維均為不銹鋼的鋼網組成,這樣既同時滿足了柔軟、耐磨、有彈性等多項要求,而且也達到了書寫流暢、粗細隨意、剛勁有力、瀟灑奔放的藝術境界。尤其是這支神筆在筆管中儲備了足夠量的墨水,在書法創作時可以做到需要多少墨水就滲出多少墨水;而且無論是在光滑的紙張上還是在吸水性極強的宣紙上,都可以任意落筆,揮灑自如,這就充分展示了硬筆書法在其藝術創作中氣脈貫通、勢若飛動、酣暢淋漓、一氣呵成的獨特風采!
朱興國先生研製的硬筆
研製出了可以書寫大字的硬筆,僅僅是他在硬筆書法創新發展中的第一步,接下來就是要從藝術的角度研修和創作出硬筆書法大字的精品力作。在他看來,硬筆書法與毛筆書法一樣,一幅好的作品必須同時具備五個方面的審美標準,即:意象美、結構美、形體美、章法美、力度美。除此之外,好的書法藝術作品還應兼顧到筆法粗細結合、字體大小搭配、水墨濃淡相宜、色彩鋪墊得當、佈局錯落有致等等綜合美的要求。
為此,興國先生大量臨摹名家名帖。他臨帖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並非單一的為了臨帖去臨帖,而是特別注重揣摩每個字的內心感應和感覺,並仔細研究每個字的來源、結構以及內涵的意象和意境。
為此,興國先生專門到山東大學等高等學府進修漢語言文學專業,通過拜師求教和潛心鑽研,來深入領悟漢語言文字內在的原本寓意及豐富的表達方式。
為此,興國先生常常是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持筆佇立於書案前,認真思索和反覆體味每個字在書法藝術創作中的筆形、筆勢和筆法:從什麼角度、用什麼筆法書寫出來的文字最飄逸、最大氣、最秀美?是臥鋒、是中鋒、還是側鋒?
……
我們不能不十分嘆服且非常欽佩地看到,興國先生在傳承書法藝術傳統和開拓硬筆書法創新的艱辛道路上,始終是不忘初心地默默堅守、情有獨鍾地形影相隨、無怨無悔地辛勤耕耘、如癡如醉地埋頭苦幹。他執著地、忘我地、刻苦地、持久地學習、鑽研、體驗、修煉,幾乎傾盡了他的全部精力和心血。正因為有了這樣的追求、這樣的境界、這樣的毅力、這樣的付出,他創作的硬筆書法作品,其筆法才得以行雲流水、變化繁富,其章法才得以剛柔相濟、氣運連貫,其佈局才得以疏密有致、清朗空靈。由此,他在傳承中創新發展的硬筆書法藝術也才能夠得以令人矚目、備受關注!
興國先生以他長期以來對漢語言學和漢字結構較為深入的研究,對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的源流與根脈有著深刻地理解和認知。在他看來,漢字是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和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一條從未間斷的“龍脈”。它傳承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和精神寄託。漢字的最早來源應該是圖畫,圖畫則更多地被視為是線條的藝術,而線條又是人類祖先對大自然現象觀察、感悟、描寫的具體表現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講,古人發明漢字應當是受了天地景象、動物活動和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的影響及啟發。如日月輪迴轉換、山川綿延起伏、江河奔流不息、植物搖曳綻放、動物歡騰跳躍等等,其形態和韻律都可以用線條來表現與展示。我們的祖先受這些自然現象的影響、感染和啟發,逐漸開始以線條和圖畫作為記事的符號,於是文字就誕生了。可以説,中華民族的書法與繪畫,都源自於文字,都是以線條為主要表現形式和造型手段的藝術……
正因如此,興國先生的硬筆書法特別注重線條的表現力。在他的作品裏,那一條條由水墨幻化而成的動感十足且神采飛揚的線條,給人們呈現出了千姿百態、賞心悅目的美感和韻律。有書法評論家如此評價興國先生的作品説:“他對這些漢字的熱愛,變成一種強烈的慾望從筆端流淌出來,如狂風呼嘯,如大浪奔涌,如高山崛起。我覺得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像圖畫,你像看到一座真正的大山,看到一汪清澈的泉眼,看到一把出鞘的利劍錚錚作響,看到一個舞者行雲流水般的肢體語言,雲在眼前飄揚,竹在月下搖曳……即便那些抽象的漢字,在他的筆下也變得生動傳神,可觸可摸……他通過自己的慧眼,看到了漢字的本源,又站在新的歷史高度進行提煉、概括、昇華,作品才達到如此境界。”
興國先生的書法作品還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就是突出硬筆書法的“硬”字這個基本特徵,充分展示堅硬與陽剛的內在要求,始終堅持走剛柔並舉,剛柔相濟的創作路子。他在崇尚中國書法藝術柔美、寬厚及書卷氣息等傳統理念的同時,還刻意追求硬筆書法所特有的剛毅、堅實及硬朗氣質等頗具金石神韻的藝術風格,就像是一個人要有筋骨、且要筋骨相連不可或缺一樣。這方面亦有書法評論家如此高度評價道:“興國先生的書法,筋多骨少,是為上品。具有彈性、堅韌、進取、變化的特性,更透露出書法中蘊藏的‘精、氣、神’。‘精、氣、神’是書法的靈魂。強調‘筋’,是要書法具有生命濃縮的精華,少些媚俗、浮華,只有‘筋’才可以讓筆墨‘入木三分、力透紙背’,帶給欣賞者以生命靈動傳神的感受。再回首人生閱歷,體味人生的喜、怒、哀、樂,伴隨辛酸、欣喜、成就、輝煌、名利、事業到‘平常心’,更加領略到‘筋骨’的威懾力和感召力。‘筋骨’是修煉與造化,是人生體驗的精髓,需要追求的執著,只有注入生命的靈魂,始可讓通過書法傳遞生命的作品‘厚積而薄發’、生動而震撼!”
興國先生是位非常看重悟性亦非常注重悟性的書法藝術家。如果有人問道:“悟性是什麼?”他的回答則是:“吾以為,是心,是情。”也就是説,一個不入心、不用心、不盡心的人,一個沒有情感、沒有情操、沒有情懷的人,是根本不可能成為一名心胸寬廣、情志遠大的書法藝術家的!
興國先生在書法創作時,始終強調要有悟性,要學會感悟。他深有體會地説:“書法是一種視覺藝術,唯有用心、動情,才能完美展現其內涵。同樣,也只有在特定的環境、特定的心境、特定的狀態下,才能完成一幅完美的作品。每次下筆前,我都要想這個字的意境,有的似水的靈動,有的像山的巍峨……我必須用手中的筆賦予那些字以流動的神韻和氣息……”
興國先生的硬筆書法作品,不僅僅是寫出了大字,不僅僅是寫出了與毛筆書法等同的藝術效果,而且還令人不可思議地達到了字中有畫之神韻、字中飽含文化資訊的意境,給人以賞心悅目的視覺衝擊。比如《山泉》這幅作品,山、泉二字呈上下排列,舉目觀望,這“山”字就果真好似一座山,不僅有峰有坡,而且山腰乃至整個山體的輪廓都清晰可辨;“泉”字則恰如一汪噴涌不息的泉水,不僅有涌動有波瀾,而且由泉水形成的涓涓細流及宛延曲折的流向都栩栩如生、歷歷在目。雖然《山泉》只是兩個再普通不過的漢字,然而在興國先生的筆下,卻能夠形神兼備地化為大自然的景觀,讓人們在欣賞如似水墨風景畫般的書法藝術作品時,就好像身臨其境般沐浴著山風泉潤,傾聽著石鳴水吟,給人以體味自然韻律、陶醉山泉仙境的美夢般享受……
朱興國先生書法作品
可以毫不誇張地説,興國先生的每一幅作品,如經他之口娓娓道來,都能講出其中飽含著的或原本的文化內涵、或創意的情感動因、或深層的人生思考、或豐富的象徵意義、或借寓的社會百態、或背後的傳奇故事……在他的筆下,一個個原本抽象呆板的方塊漢字都被賦予了特定的文化使命、濃縮了深厚的文化內涵、承載了繁富的文化資訊、凝聚了堅毅的文化信念。如作品《入神》中的“入”字,在他筆下就是一個低頭凝神的人;而觀作品《感悟》的結構和佈局,則會令人聯想到思索和體味交織的神態與靈動;再如作品《孺子牛》的章法和形態,就仿佛真切感受到了默默無聞、負重前行的孺子牛精神……
有道是:書品見人品。在一個個充滿生機、清新峻拔的硬筆書法大字的背後,站立的是一位豪爽大氣、心胸寬廣的山東漢子;在一幅幅充滿活力、氣象萬千的書法藝術作品之中,展示的則是一位豪邁向上、志存高遠的濟南名士品格。在興國先生看來,書品與人品的統一,是歷代中國書家追求的境界。德乃立身之本。在漫長的人類社會歷史進程中,古人將文采與道德融于漢字書寫之中。大到恢弘宇宙大道,小至個人處世哲理,書法藝術與中國人的內在生命精神血脈相連,融為一體。書家提出的“運筆在心,心正則筆正”,“書如其人”等主張,表明在傳統的書法藝術品評中,道德修養的位置至關重要,書家自身的精神境界直接決定著作品的品質。正因如此,歷經了人生各種坎坷、遍嘗了世間諸多滋味的興國先生,非常注重自身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養成,亦非常注重自身道德與品行的修煉。他為人處世豪氣大度、重情重義,而他的書法作品則旗幟鮮明、昂揚向上。從而通過他的自身形象和書法作品,不斷向社會傳誦好傳統,傳達新觀念,傳遞正能量,傳播主旋律……
辛勤的耕耘和堅毅的努力,必然獲得豐碩的成果和豐厚的回報。憑藉數十年如一日的潛心鑽研和銳意進取,興國先生以他淵博的學識、厚實的功底、大膽的創新、獨特的風格,創作出了一大批硬筆書法大字藝術的精品力作,獲得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可和大力推崇。
中國硬筆書法協會終身名譽主席龐中華先生如此評價朱興國的作品道:“山東朱興國豪爽有靈氣,用自製硬筆寫草書而聞名當世,他的硬筆書法作品既大氣又秀氣,且有靈氣。”
中國書協會員、中國美協會員、中國硬筆書法研究顧問曹肇基大師則不吝尊駕、不惜筆墨地大加讚賞道:“興國先生的書法作品各種書體隨心所欲,揮灑自如;筆法如行雲流水,變化繁富;章法疏密有致,穿插避讓;佈局疏朗空靈,氣韻連貫。整個作品流露的是從容不迫的創作心態。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用他的‘執著’與‘靈性’,形成了自己的大氣優美的書法風格。興國先生的書法渾厚,立意深遠,氣勢磅薄。在他的作品中,不論楷書、行書、草書,均有昂揚的氣勢,沉穩的蒼勁,疏朗的神采,總是涌動著一股醇濃的大氣在裏面。行書結構嚴謹、清新峻拔,草書形散神凝、氣象萬千。風格獨異、自成一體,尤其是他的草書,抑揚頓挫、節奏明快、呼喚相應、風範宜人。細品興國先生的書法,能夠使人跨越時空的情思去崇尚和追憶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興國先生的書法,具有一種渾穆雄鬱的氣象,一種粗獷、朦朧、天然的美。書法線條的質樸,結構的俊俏稚拙,神采的飛揚,氣韻的高古,儼然有金石氣息。其線條非常富有力度美、立體美和韻律美,其結構奇遇豐茂、變化多姿而又出於自然,其風格蒼勁古樸、氣象渾厚、骨肉豐美、浪漫天真、神氣十足,其豐富的內涵、浪漫的氣息,讓人百看不厭。‘字有定法,而也自在,故多變態。’充分體現了書家對‘力、質、韻、神、意、境’的追求。”
在獲得好評如潮的同時,興國先生的硬筆書法作品也屢屢在全國性的大賽或評選活動中獲獎:2003年榮獲全國硬筆書法行草金獎;2007年榮獲書畫家峰會硬筆書法金獎,這一年他還榮獲了“軍旗飄飄”全國楹聯書畫藝術展硬筆書法金獎;2009年榮獲全國書法大賽金獎;2010年榮獲中國書法協會評選出的全國唯一的書法藝術獎;2013年經國賓禮書畫特供評審委員會評議,被選定為中國國禮書畫作品,並被評選為國務外事國務院國賓禮特供藝術家……
為了更廣泛地傳承和傳播硬筆書法藝術這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興國先生還積極參加相關的文化團體組織及其開展的各項社會活動。他先後兼任了國家文化部硬筆書法協會研究員,世界華人聯合會詩書畫研究院山東分院院長,山東牡丹書畫院名譽院長,山東藝術學院客座教授,山東省硬筆書法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孔府書畫院硬筆書法委員會會長……
作為全國知名的硬筆書法家,他應邀多次參加中外文化交流活動;2006年6月赴南韓首爾參加了中日韓三國書法交流會;2007年6月參加了中荷(荷蘭)文化藝術交流大會;2008年4月參加了香港海峽兩岸書法交流活動;2010年9月由他率領32位成員組成的中國書畫名家代表團前往日本東京參加了中日第十四屆文化藝術交流大會,受到日本民主黨時任黨首海江田萬里的歡迎接待;2012年12月與“澳門賭王”何鴻燊旗下文化發展公司簽約,共同面向海內外高端市場推廣中國硬筆書法大字藝術;2013年12月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一行12人前往阿聯酋迪拜參加文化交流活動,團員包括國內詩書畫領域的大家,受到了迪拜國王的接見……其間,興國先生的不少書法作品在上述諸多國家和地區均被收藏。如其作品《精氣神》被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士收藏,作品《秀峰》、《大氣》則被荷蘭王妃馬克瑪收藏……
比較有意思、需要特別介紹的情況是,2016年3月,興國先生應中歐航空旅遊聯盟總裁許炳輝的盛情邀請,專程前往新加坡進行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有關新聞媒體事先分別以“中國硬筆書法大字第一人、中國山東文人雅士朱興國大師即將蒞臨新加坡揮毫”、“中歐航空旅遊聯盟總裁邀請中國書法家朱興國(新加坡)新達城現場揮毫”等為標題,隆重宣傳報道了這一活動,且圖文並茂地大篇幅介紹了興國先生的藝術人生及書法精品。其中更有直白的報道如是説:“2013年12月1日,朱興國的書畫藝術作品通過藝術價值評定,中國國內市場價3.8萬元人民幣/平方尺,國際市場價為1.5萬元美金/平方尺,認定為中國國禮書畫作品,並被評為國務外事國務院國賓禮特供藝術家……朱興國憑著奪人眼目的藝術精品,獲得了海內外社會各界的認可和推崇……歡迎各界人士到場一睹硬筆書法大師的風采!”
興國先生在傳承和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道路上,不僅勇於創新,開闢了硬筆書法大字的先河,發揚光大了硬筆書法藝術;而且還進一步把他的書法藝術與中國傳統的陶瓷藝術和紫砂藝術相融合,研發並創作出了具有朱興國硬筆書法特色和意境的陶瓷藝術作品和紫砂藝術作品,並先後在中國瓷都江西景德鎮、中國紫砂之都江蘇宜興分別設立了朱興國藝術中心。
興國先生的硬筆書法陶瓷藝術,巧妙地將硬筆書法大字與傳統的景德鎮窯變工藝糅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具有書畫意境的瓷板、瓷瓶、瓷盤等特色藝術作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經過窯變的瓷板,畫中有字,字顯畫意,虛實結合,濃淡相宜,每一塊瓷板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歷經1400攝氏度高溫的二次燒制,其色彩能夠千年不變,永久流傳。據了解,朱興國景德鎮陶瓷藝術中心的得意之作可謂是數不勝數,但非常震憾人心、十分令人仰慕的還要數一對高達兩米有餘的瓷瓶,其高大的形體、高難的工藝、高深的意境、高貴的氣質,自該精品力作甫一面世,便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贏得了滿堂的喝彩!
興國先生的硬筆書法紫砂藝術,則是將硬筆書法大字與紫砂壺有機並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紫砂壺製作大師和硬筆書法大師的作品合而為一,本身就是一大看點,不僅濃縮了藝術價值、增強了觀賞價值,而且也提高了收藏價值。經興國先生之手,將蒼勁古樸、剛柔相濟的硬筆書法藝術大字呈現于紫砂壺之上,其立體美感和力度美感都給人一種清新醇厚、心曠神怡且立意高遠、回味綿長的藝術享受。興國先生運用硬筆書法藝術與高端紫砂壺工藝聯姻聯手,可謂是相互融合,相互照應,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興國先生是位不忘追求、不知疲倦、不願歇息、不甘懈怠的人。除了江西景德鎮和江蘇宜興外,他還在探討和摸索硬筆書法藝術與浙江龍泉窯及河南汝窯鈞瓷融合創新發展的路子,並已經卓有成效地研發製作出了一批獲得好評、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陶瓷作品。與此同時,他仍在繼續不斷地思考、研究和探索更多通過跨界融合創新發展來更好地傳承中化優秀傳統文化的模式及途徑。有道是,藝術同宗同源。在當前文化藝術領域各門類、各行當都爭先恐後、躍躍欲試地進行相互跨界融合的大趨勢下,興國先生的探索與實踐,無疑為大家提供了成功的範例和有益的借鑒……
從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而最終走向藝術人生的輝煌,這就是興國先生帶給我們的至關重要的啟示、啟發和啟迪。
是的,沒有傳承就沒有創新,沒有創新也就沒有發展,沒有發展更談不上輝煌。我們需要的就是:要在傳承中求創新,在創新中促發展,在發展中步入輝煌!
但願更多有志者加入到這個傳承傳播的行列中來,通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滋養,從而走出自己藝術人生創新發展的輝煌之路!
初審編輯 任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