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今日要聞 > 正文

山東平度脫貧攻堅打造可持續模式 讓貧困群眾穩穩地脫貧

稿源時間:2017-06-18 10:02:59  文章來源:中工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kanjinjian
【摘要】山東平度脫貧攻堅打造可持續模式 讓貧困群眾穩穩地脫貧。

  2016年,山東省平度市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這並不意味著平度一勞永逸地打贏了脫貧攻堅戰,更大的考驗擺在面前:如何實現穩定脫貧、可持續發展?

  平度給出了答卷:打造脫貧攻堅可持續模式。

  産業可持續:吸納貧困群眾加入特色優勢産業鏈,穩定增收

  白沙河街道東李戈莊村貧困戶王春麗的丈夫2005年患病去世,小兒子正讀職高,生活十分困難。鋻於王春麗有種植基礎,平度市扶貧辦幫她定制了種大棚草莓的脫貧路子。王春麗用扶貧資金搭起了兩個草莓大棚,去年掙了12萬元。村支書劉進福説,村裏有草莓種植基礎,這條扶貧路子切合實際。如今,村裏8戶貧困戶靠種植草莓不僅順利脫貧,收入更是翻了好幾番。

  依託18種國家地理標誌産品,平度市吸納王春麗們參與特色優勢産業鏈。去年,全市受益於特色種養業大幅增收脫貧的貧困戶佔57.6%。

  平度市的草制工藝品、假睫毛加工等産業也非常景氣,在全球市場都有話語權。在政府的支援引導下,很多企業將部分勞動密集型工序轉移到貧困村,建起了260多個“扶貧工廠”“扶貧車間”和“扶貧驛站”,大量貧困戶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增收。

  “在家門口就能上班,計件工資,每月能掙3000多塊錢,還不耽誤農活。”白沙河街道任家河岔村的恒新基電子有限公司平度分廠加工車間裏,貧困戶劉美芳正忙著包裝元器件。這個用村委大院50多間閒置房建起的“扶貧工廠”,讓劉美芳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扶貧工廠’給村裏帶來了每年2.6萬元的租賃收入,還解決了200多村民的就業問題,真是不錯。”村支書任德武説。

  動力可持續: 培訓接地氣,很多貧困戶手握一技,大幅增收

  授人以漁才能拔窮根。平度市重視貧困戶的技能培訓工作,依靠可持續的産業帶動,市扶貧辦列出專項資金,創新培訓形式,累計培訓貧困群眾1萬多人次,很多農戶實現了手握一技,大幅增收。

  仁兆鎮沙北頭村61歲的王貴仁共有6畝地,主要收入來源就是種植大姜、芋頭和大蒜。去年對他來説是個“肥年”,2畝大姜每畝增産1500斤、增收5000元。這主要得益於參加了莊戶學院的培訓,王貴仁學會了大姜小拱棚種植技術。

  莊戶學院充分根據農戶特點因材施教,成為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的好幫手。在培訓師資上,莊戶學院改變單純把專家教授“請進來”的模式,更多聘請合作社、加工企業等一線能人和種養大戶等“土專家”當老師。培訓內容上堅持“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突出貧困戶“自主選學”。在培訓時間安排上,與生産進度有機結合。

  70多歲的大澤山鎮退休老教師張學山,有豐富的教育經驗,也是種植葡萄的一把好手,他種的葡萄采收季能延遲至11月上旬,每公斤可多售6—8元。

  政府部門聘請張學山給貧困戶培訓葡萄種植技術,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授,群眾能聽明白、理解透。張學山對貧困群眾滿懷深情,培訓後經常到府回訪。近3年他累計培訓貧困群眾3100多人次,幫助他們每年增收700余萬元。説起張老師的培訓,大澤山鎮上甲村的貧困戶張衛平豎起大拇指誇讚:“張老師的課農民喜歡聽能聽懂,我沒念過幾年書,都學會了。”

  機制可持續:打造脫貧共同體,貧困戶流轉土地有租金,入股有利金,務工有薪金

  貧困戶普遍自我發展能力不足,單打獨鬥抗風險能力弱。平度市政協副主席、市扶貧辦主任唐雲莉説,為了鞏固脫貧成果,幫貧困戶穩定增收,市裏以精準扶貧到戶增收資金為媒介,採取貧困戶帶資入股、流轉土地入股、優先安排務工、免費培訓技術等多種“聯姻結對”方式,引導、推動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打造脫貧共同體,貧困戶流轉土地有租金,入股有利金,務工有薪金,多渠道增收。

  在平度市的新型經營主體扶貧中,農創體扶貧格外顯眼。全市整合61個村的財政扶持資金,建設了楊家頂子扶貧創業園、崔家集蔬菜等11個扶貧農創體,實施扶貧開發項目217個。引導貧困戶將財政到戶項目扶持資金入股農創體,政府兜底,貧困戶負盈不負虧。從所有扶貧項目所獲收益中拿出20%建立貧困戶動態幫扶基金,將有返貧跡象的人群及時納入幫扶。

  蓼蘭鎮楊家頂子扶貧創業園吸納周邊3個經濟薄弱村以産業扶持資金入股,創業園與貧困戶簽訂扶貧協議,為其提供生産、培訓、銷售、就業等系列服務,2014年以來幫助50戶貧困戶順利脫貧。

  管家村的管永春就是其中的一位受益者。楊家頂子扶貧創業園為他的10畝土地免費提供播種、耕地、收穫等一條龍服務。去年管永春將收穫的9370斤小麥送到創業園的愛心麵粉工坊,售價每斤高於市場價1角。最近,了解到管永春有打工增收的想法,創業園又安排他來到園區務工,每月工資近3000元。

  像管永春一樣,通過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平度全市2925名貧困群眾接入了産業化脫貧鏈,穩穩脫貧增收,27個貧弱村莊順利摘帽。(王盡舜  孫劍磊  聶  曉)

歡迎廣大網民為中國網山東提供新聞線索,積極投稿。中國網山東熱線電話:【0531-88556593】 投稿郵箱:zgwsdchina@126.com 中國網山東微網志:http://weibo.com/aixinqiye 微信公眾號 :sdpdchina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