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蓋3次裂3次、鄱陽湖警示防火:水生態惡化堪憂
“地下水超採嚴重,一些地方地面沉降”“昔日魚米之鄉,如今魚蝦匱乏”、湖泊萎縮、河流斷流……種種話題的背後,凸顯出我國部分地區水生態惡化危機。
以洞庭湖為例,近年來,該湖水量減少的警鐘頻頻敲響。
八百里洞庭,得益於南北兩股水:“北水”是長江水,“南水”是湖南境內的湘資沅澧四大河流。湖南省水利廳提供的數據顯示,長江水入湖量從上世紀50年代的年均1331.6億立方米減少到如今的500.2億立方米,洞庭湖水面面積萎縮了335平方公里。
“15年前,我們監測候鳥要划船出入,浩瀚水面上水鳥起起落落,非常壯觀。但近些年來,很多地方人們穿皮鞋就可以出入。”南洞庭濕地保護站站長萬獻軍説,由於湖面銳減,南洞庭湖鳥類活動面積減少了三分之二,魯馬湖逐漸洲灘化,喪失了魚類産卵場的功能。
洞庭湖水生態受到破壞帶來的一個結果是,“魚米之鄉”面臨魚類資源枯竭威脅。“長江四大家魚苗産量銳減,洞庭湖水系家魚苗主要來源的重慶以下江段的8個家魚産卵場幾乎全部消失,洞庭湖60%以上的魚類品種受到嚴重影響。”做過長期調研的益陽市政協副主席卜鐵洪説。
鄱陽湖與洞庭湖同樣,受到水生態破壞的威脅。
“冬季到湖區看草原”,這是近年來鄱陽湖生態濕地興起的一種旅遊項目。隆冬時節,記者在星子縣湖域看到,裸露的湖底長滿青草,遠處有牛群在吃草。“草原”上活躍著遊客的身影,在江南之地飽覽塞外風光。
“枯水期延長,很多小魚小蚌死亡,越冬候鳥難以覓食,一些候鳥已經轉到周邊的坑塘了。”王仕剛説,“這幾年冬天草長得太高太密,鄱陽湖還要防火!”
洞庭湖、鄱陽湖的“水之殤”,是當前我國部分地區水生態惡化的一個縮影。數據顯示,海河、黃河、遼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分別高達106%、82%和76%,遠超國際公認的水資源開發警戒線;全國地下水超採區總面積約3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三個江蘇省的面積,帶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生態環境問題。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加上水資源本就緊缺,近年來全國地下水超採問題日益凸顯。其中,河北超採量最多,佔了全國170億立方米超採量中的60億立方米。”
水利部水資源司管理處處長齊兵強説,一些大中城市地下水都已超採或嚴重超採,特別是大量超採深層承壓水,這種地下水形成需要很長時間,極難恢復。
“2006年地面沉降,地上出現了一條1米寬、8公里長的巨大裂縫,農民每年填每年裂,澆地的時候用塑膠布蓋上,但是一下雨地面又塌了。我們村420戶人家,20多戶房屋都有裂縫。”河北省柏鄉縣西汪鎮寨裏西村黨支部書記楊勝春説。
“這些年,因為墻壁裂縫,我家的房子重新蓋了兩次,但現在廚房、院墻、儲藏室、客廳的墻還是裂,根本不敢讓小孩獨自呆在家裏。”看著墻壁上的一道道裂痕,村民路海素臉上寫滿了無奈。(記者王宇、蔡敏、周楠、郭雅茹、吳鍾昊、張煉、林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