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魚燒好是臭的”、環湖分佈養豬大縣:生命之源不樂觀
一些地方有河皆幹,一些地方則有水皆污。水利部監測數據顯示,我國有27.2%的河流、67.8%的湖泊水質為三類以下,無法飲用,23.1%的湖泊處於富營養狀態,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67.9%。
“達標率67.9%看似挺高,但是大多在西部人跡罕至的地方,而東部人口密集的地方,水污染依然嚴重。”水資源專家王浩院士説,全國廢污水排放量居高不下,一些河流的污染物入河量遠遠超出其納污能力。
淮河,曾被列為國家重點治理的“三河三湖”之首,但幾十年治理下來,雖然幹流水質明顯好轉,但支流水質仍不容樂觀。
“經過多年治理,淮河去年COD(化學需氧量)、氨氮入河排放量分別比20年前削減了六七成;淮河流域省界水質五類和劣五類水質佔28.6%,下降了48.4個百分點。但是支流污染、跨界污染現象仍然突出!”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水保局副局長程緒水説。
在蚌埠市淮上區淮河支流三浦大溝岸邊,記者看到,河面鋪滿了綠萍和藍藻,不遠處的另一條淮河支流沫衝引河呈深褐色,局部漂著死魚。
“沫河口工業園區建了以後,水質越來越差,嚴重的時候有惡臭味,變成‘黑水河’。從40多米深的井打出來的水還是有味道,從河裏抓的活魚,燒完吃起來都是臭的!”農婦蔣德蘭告訴記者。
流經四省的淮河流域跨界污染問題突出。在蘇皖交界的宿州市埇橋區楊莊鄉,記者正碰上跨界河流奎河上游開閘放水,河水發黑,遠遠就能聞到腥臭味,不遠處的支流郎溪河更是佈滿了藍藻和浮萍。
“因為污染嚴重,我們村的稻穀沒人願意收,村民只能種點旱作物。全村人做夢都想吃上放心水!”有村民告訴記者。
和一些江河命運類似,湖泊受到農業面源污染威脅。
記者從環洞庭湖的三個市——岳陽、益陽、常德市畜牧水産部門了解到,洞庭湖區周邊密布著20多個養豬大縣,環湖三市規模以上(年出欄500頭)養豬場均有1500家左右,相應污水處理措施卻跟不上。“當地一些養殖業大鎮地下水氨氮超過國家標準100多倍。”益陽市南縣水利局人飲辦主任蔡鑫銘介紹。
記者採訪時發現,在臨澧縣柏枝鄉的湖南湘瑞健農牧有限公司,養豬場的棕黑色污水直接排到污水池塘,尚未靠近就已臭氣熏天,周邊若干溝渠與外界水系相連,污水最後匯入澧水進入洞庭湖。
“豬場建成後,水庫山塘的水受到污染,地下水也沒法喝,只能買桶裝水,用水庫水灌溉的稻米顏色發黑,一到夏天,臭水引來大量蚊子蒼蠅,黑壓壓一大片。”村民沈文兵説。
除了地表水遭遇污染威脅,地下水水質問題日益引起專家關注。
據水資源公報,2014年,對主要分佈在北方17個省區市平原區的2071眼水質監測井進行了監測評價,地下水水質總體較差。其中,水質優良的測井佔評價監測井總數的0.5%、水質良好的佔14.7%、水質較差的佔48.9%、水質極差的佔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