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結構調整勢頭良好 豬價後市沒有暴漲的基礎和動力

2016-04-08 14:43:18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閻家鵬 字號:T|T
摘要】4月7日上午,農業部新聞辦公室舉辦了主題為“玉米結構調整和生豬生産形勢”的發佈會,農業部辦公廳主任、新聞發言人葉貞琴主持發佈會並就玉米結構和生豬生産形勢的有關情況進行了通報,農業部畜牧業司司長馬有祥、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潘文博就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4月7日上午,農業部新聞辦公室舉辦了主題為“玉米結構調整和生豬生産形勢”的發佈會,農業部辦公廳主任、新聞發言人葉貞琴主持發佈會並就玉米結構和生豬生産形勢的有關情況進行了通報,農業部畜牧業司司長馬有祥、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潘文博就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鞏固提升玉米優勢區産能,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面積

  葉貞琴:關於玉米結構調整,我重點介紹兩個方面的情況。

  第一,為什麼調?這主要是基於當前玉米出現階段性供大於求,庫存大幅增加,特別是東北地區庫存壓力較大,市場價格也下降了。具體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生産快速發展。我國糧食“十二連增”,玉米的貢獻最大,是面積增加最多、産量增加最快的作物。過去12年,玉米麵積增加2.1億畝;産量增加2175億斤,佔同期糧食産量增加的57%。二是消費需求不足。受經濟增速放緩影響,玉米飼用需求下降、深加工用量減少,需求增長速度趕不上生産發展速度。三是玉米及替代品進口激增。受國內外價差影響,近幾年玉米及替代品進口量逐年增加。去年,玉米進口473萬噸,同比增長82%,同時非配額管理的高粱進口1070萬噸,同比增長85.3%,大麥進口1073萬噸,同比增長98.3%,木薯進口938萬噸,同比增長8.4%,玉米酒糟進口682萬噸,同比增長26%,擠佔了國內玉米消費市場,增加了玉米去庫存壓力。針對這些問題,綜合考慮資源稟賦、生態保護、市場需求等因素,我們提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對玉米結構進行調整。

  第二,怎麼調?總的考慮是,鞏固提升玉米優勢區産能,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面積。

  在調整區域上,重點是“鐮刀彎”地區,主要包括黑龍江內蒙古四五積溫帶的冷涼地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乾旱區和西南石漠化地區。這一區域涉及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13個省區的部分地區。2015年這一區域玉米麵積1.56億畝,比2005年增加7000多萬畝,是過去10年玉米麵積增加最多、發展最快的地區,但這一區域有部分是玉米非優勢産區。將“鐮刀彎”地區中的非優勢區作為玉米結構調整的重點,主要是兩點考慮:一是這一區域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多處在農牧交錯、高寒高緯、坡地崗地、沙重鹽重、跑水跑肥等立地條件較差的區域,抗禦自然災害能力弱,玉米産量低而不穩,年際間波動大。二是這一區域生態環境比較脆弱,不少地方土層偏薄、土壤貧瘠,種植玉米不僅不經濟,而且易造成水土流失,破壞區域生態環境。所以,積極調整“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不僅適應社會需求,而且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在調減目標上,去年11月,農業部下發了《“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鐮刀彎”地區玉米麵積調減5000萬畝以上,計劃今年調減1000萬畝以上。

  在調整路徑上,做到“六調”。一是適宜性地調。重點是調減高緯度、乾旱區的玉米,改種耐旱的雜糧雜豆和生育期短的青貯玉米。二是種養結合地調。重點是糧飼兼顧,調減籽粒玉米、發展青貯玉米和苜蓿,以養定種,把“糧倉”變為“糧倉”+“肉庫”+“奶罐”。三是生態保護地調。重點是調減石漠化地區的玉米種植,改種有生態涵養功能的果桑茶等經濟林、牧草飼草等,既保護生態環境,又促進農民增收。四是種地養地結合地調。重點是東北地區恢復大豆玉米輪作,因地制宜發展苜蓿玉米輪作,華北地區實行冬小麥夏花生(豆類)復種,發揮豆科作物固氮養地的作用。五是圍繞市場調。重點是發揮龍頭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實行訂單種養、産加銷融合。六是有保有壓地調。在調減非優勢區玉米麵積的同時,還要穩定玉米核心産區,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玉米産能。

  生豬養殖戶應提高風險意識,理性補欄

  葉貞琴:關於生豬生産形勢,我也介紹兩個方面情況。

  第一,當前生豬生産情況如何?農業部高度重視生豬産業發展問題,抓生産保供應,抓監管保安全,抓轉型保生態,總體上生産水準一年比一年有提升。一是形成了比較充足的生産能力,十年時間豬肉産量增加了近1000萬噸,基本上滿足了人口增長、收入提高、城鎮化提升帶來的新增消費需求。二是品質安全水準穩定向好,畜禽産品例行監測合格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9%以上,特別是近幾年生豬養殖中使用“瘦肉精”基本杜絕。

  三是養豬業轉型升級取得明顯成效,2015年出欄500頭以上的生豬規模養殖比重已經達到45%左右,比2005年提高了32個百分點,農牧結合的生態養殖模式快速發展,千家萬戶分散養殖的局面有了很大改觀。

  但是,客觀地説,目前養豬業發展水準總體還不高,生豬養殖場戶年平均出欄規模小,還有55%的出欄肥豬由年出欄500頭以下小散戶提供。小規模大群體的生産格局特別容易出現“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情況,加劇生産和市場波動,保障均衡供給難度很大。從畜牧業發展環境看,環保壓力對規模養殖的約束趨緊,突發食品安全事件和疫病對生産衝擊不能掉以輕心,畜産品進口壓力越來越大。

  第二,如何看待當前生豬價格上漲?生豬價格變化一頭連著城鄉居民的“菜籃子”,一頭連著農民的“錢袋子”,中央關心,社會關切。從生産看,2015年全國豬肉産量5487萬噸,佔全球産量近一半。全國有近4000萬個養豬場戶,養豬業對農民收入有重要影響,特別是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養豬收入是農民很重要的收入來源。從消費看,豬肉是最主要的肉食品,在肉類結構中佔64%。2015年豬肉每人平均佔有量40公斤,超過世界平均水準。

  近期生豬價格持續上漲,總的看,是前三年價格長期低迷的反彈,具有恢復性和補償性。因為養殖效益較好,規模場戶補欄積極性開始恢復,有利於增加後期豬肉供應,不會出現脫銷斷檔。儘管豬肉價格的高位運作將維持一段時間,但隨著生豬出欄的逐步增加,豬價將逐步趨穩,暴漲的可能性不大。下一步,我們將通過強化資訊監測和預警,落實好各項扶持政策,加強疫病防控和技術指導服務等多項措施,加快恢復生豬生産。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生豬養殖有過熱的跡象,對於養殖場戶來説,要提高風險意識,既要理性補欄,不能盲目擴大産能,也要適時出欄,不要壓欄惜售,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