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結構調整勢頭良好 豬價後市沒有暴漲的基礎和動力

2016-04-08 14:43:18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閻家鵬 字號:T|T
摘要】4月7日上午,農業部新聞辦公室舉辦了主題為“玉米結構調整和生豬生産形勢”的發佈會,農業部辦公廳主任、新聞發言人葉貞琴主持發佈會並就玉米結構和生豬生産形勢的有關情況進行了通報,農業部畜牧業司司長馬有祥、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潘文博就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整合35億資金重點支援玉米結構調整

  經濟日報記者:我想問一個關於玉米結構調整的問題,目前我們知道農民種玉米的收益要遠高於其他作物,玉米調減後農民應該種什麼呢?收益如何能夠保障呢?還有,現在不可能再依靠行政手段來推動農民種什麼或不種什麼,那麼我們的調整目標如何順利實現?

  潘文博:農民是農業生産的主體,也是農業結構調整的主體,農民調不調,調多調少,主要看價格,只要效益好,有錢賺,農民就願意調。回到您提出的問題上,玉米效益好,調了之後農民種什麼,如何保證收益,又如何推動這項工作呢?我們主要考慮四個方面:一是靠規劃引導。去年11月份農業部制定下發了《“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調減玉米,主要改種市場需要的大豆、青貯玉米、雜糧雜豆、馬鈴薯、苜蓿、優質牧草等作物,各地也制定了具體實施方案,引導農民因地制宜地調整優化玉米結構。二是靠政策扶持。調整優化玉米結構需要市場資訊的引導,但是更需要的是政策的扶持,這樣才能讓農民願意調、調得動、穩得住。如何做到這一點?今年在財政部的支援下,農業部整合了35億元的資金,重點支援玉米的結構調整,用於“鐮刀彎”地區的糧改飼和糧豆輪作的補助,目的是讓改種青貯玉米也好、改種大豆也好、改種飼草也好,這些作物的收益與過去種籽粒玉米的收益基本相當。三是靠指導服務。農業部已經組織專家制定了分區域、分作物的技術方案,引導農民科學安排種植結構,同時也指導各地落實好替代作物的種子、配套的機具等物資,搞好餘缺調劑,保證結構調整的需要。針對玉米改種大豆之後可能出現的除草劑藥害問題,我們已經組織了植保專家制定了具體的應對方案,篩選了替代的藥劑品種,確保後茬作物生産的安全。四是靠示範引導。在結構調整過程中,我們重點要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企業在結構調整中的示範引導作用,率先推廣結構調整的技術模式。目前來看,市場信號的引導作用和政策扶持的預期效應已經開始顯現,今年玉米結構調整現在看已經有了良好的勢頭。據各地反映和農業部農情調度,今年玉米主産省的玉米種植意向呈減少的趨勢,是近13年以來玉米麵積首次減少。過去是年年增,現在有一個好的勢頭。特別是玉米麵積庫存壓力最大的黑龍江省,今年預計玉米麵積減少1500萬畝左右。

  形成國産大豆與進口大豆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格局

  中國網記者:近些年我國大豆的進口量每年都在大幅增加,2015年已經達到8169萬噸,我想問一下,我們為什麼要進口這麼多大豆?這些大豆主要從哪些國家進口的,進口的大豆主要用途是什麼?今後發展大豆生産,農業部有什麼樣的考慮?

  潘文博:大家都知道,大豆是重要的植物蛋白源,也是重要的食用植物油源,同時也是種地養地結合的重要倒茬作物,因為大豆有根瘤共生固氮作用。這些年我國大豆進口量確實是多了,有一組數據我給大家通報一下。1996年我們國家從大豆的凈出口國轉變為大豆的凈進口國。2000年大豆進口量就達到了1000多萬噸,2010年就達到了5000多萬噸,2013年、2014年、2015年,三年連續突破了6000萬噸、7000萬噸和8000萬噸的水準,去年大豆進口達到了8169萬噸。8169萬噸是個什麼概念?它是國內生産量的6.8倍,大約是世界大豆貿易量的70%,是國內消費量的87%,這在所有農産品中進口依存度是最高的。這些年來,各級農業部門在全力抓好糧食生産、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同時,也採取了一些積極措施,努力穩定大豆生産。但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大豆生産出現了滑坡。而同時城鄉居民消費水準的提高和畜牧業規模化養殖的發展,大豆的需求快速增長,國內生産不足,只能靠進口來彌補國內的需求缺口。專家分析,近三年我們大豆每年消費增量是800萬噸左右,我們自己每年才産1200萬噸。需求增量主要有三塊,一是飼料豆粕,二是食用豆油,三是食用大豆。專家分析,今後五年到十年,這三塊還是剛性增長的趨勢,但是年均增量是下降的,不會像前幾年增速那麼快。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還要不要發展國內的大豆生産?這確實是一個現實的問題。

  我們國家是大豆原産地,種植歷史悠久,而且消費文化底蘊非常深厚,豆製品在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綜合考慮大豆的食用特性、生態功能和種植替代性,我們認為應該保持大豆生産的穩定,不能輕言放棄大豆,這應該成為一個重要的戰略選項。但是,大豆生産是個什麼定位呢?大豆生産發展的定位就是滿足國內食用大豆的需求,同時構建用地養地結合的耕作制度。這不是追求大豆的自給水準,也不是與進口大豆相抗衡,目的是形成國産大豆與進口大豆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格局。近期我們部裏要下發《關於促進大豆生産發展的指導意見》,主要的目標就是“一擴大”“三提高”,“一擴大”是指擴大大豆的種植面積,主要來自於玉米麵積調減下來的這一塊;“三提高”:就是提高單産、提高品質、提高效益。大豆能不能種,核心還是在效益。在措施上主要採取五個方面:一是調整優化佈局,把“鐮刀彎”地區非優勢區的玉米調下來,推行玉米和大豆輪作,構建合理輪作體系;二是推進科技創新,今年我們準備在東北、黃淮地區選擇一批縣搞綠色高産高效的示範點,創建一批畝産200公斤以上的高産示範典型。我們現在全國大豆平均畝産水準只有120公斤;三是完善大豆的扶持政策,主要是目標價格政策;四是建立優質大豆保護區,重點保護大豆的種質資源,保護生産能力,保護生産主體;五是要科學引導健康消費,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勵居民合理食油、用油。廣泛宣傳大豆食品的營養功效和保健功能,擴大國內優質大豆消費市場。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