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是聯合國確立的“世界海洋日”(World Oceans Day)。這一天,聯合國向全球發出藍色呼喚,提醒我們珍惜與守護那片覆蓋地球三分之二面積的神秘水域。
每年的海洋日,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簡稱海洋二所)都會敞開懷抱,舉辦公眾開放日活動,讓更多人走進這個與海洋息息相關的科研院所,共用那份源自深藍的無盡魅力。
當海洋日特別活動遇上六一兒童節,更多驚喜正被解鎖。
2024年是中國極地考察40週年,從0到1再到∞,中國極地科學考察隊踏遍南極和北極,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所以今年的海洋日,海洋二所就邀請大家共同加入了一場特別的旅程——Polar·“極”至蔚藍2024海洋日開放活動。
這次“2024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海洋二所主場活動”,海洋二所拿出了滿滿的誠意和科學味,一共發出了600多份邀請函,迅速點燃了公眾的熱情,報名異常火爆。活動現場,一群群滿懷好奇心的小小探險家,在海洋二所科學家們的引領下,共同體驗地球的南北極考察之旅,探索好奇的未知與未來。
南極有個“西湖”
珍貴的極地攝影展等你來參觀
一走進海洋日現場,就可以看到一張張與極地有關的照片懸挂在場地上。這是海洋二所特別為今年海洋日準備的中國極地考察四十週年主題攝影展。與眾不同的是,這裡的照片不是專業攝影師拍攝,而是海洋二所的科學家在科考過程中拍攝的,有不少珍貴的影像還是首次公開。
1984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次南極南大洋科學考察起航,海洋二所的28位科學家從杭州出發奔赴南極,他們九死一生,歷經艱險,圓滿完成了南大洋科學考察任務,見證了中國南極長城站的建成。他們在遙遠的南極豎起了“中國杭州”的指示牌,並把長城站邊的一個淡水湖命名為“西湖”。時至今日,這些滿載著對杭州這座城市深情厚誼的指示牌依然矗立在南極,記錄著這段珍貴的往事。
我國極地科學考察走過40年的光輝歷程,海洋二所的科學家們從未缺席,40年間共有320人次參加了中國歷次南北極科考,對極地的生物、化學、地質、生態等進行了積累與研究,獲得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成果,其中,有6人擔任航次首席科學家,中國極地科考史上兩位院士首席均出自海洋二所。
這次選取了部分精彩照片,有40年前首次南極科考的珍貴史料,也有40年間海洋二所科學家們參加歷次極地科考的作業場景以及極地風光,希望帶給大家對於極地科考的感性認識,科學考察是為了保護極地,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沉浸式體驗極地之旅
解鎖各種極地科考“神器”
在海洋日活動現場,能看到不少新鮮的名詞。OBS?Argo?聽著是不是有點懵,這些可都是海洋探索非常重要的工具哦。在海洋日現場,都可以一睹風采。
OBS的全稱是海底地震儀,是一種放置在海底的地震數據採集系統,廣泛應用於地球深部構造研究、海洋油氣資源勘探等領域。活動現場,海洋二所的老師們跟孩子們生動演示了海底地震儀的構造以及是如何工作的。
Argo的中文名字叫海洋漂流浮標,這個“上躥下跳”的海洋“小精靈”主要是幫助人類得到海洋內部的資訊。在海洋日現場,孩子們爭先恐後地通過現場實驗的方式了解Argo浮標在海洋中上浮和下沉的奧秘。
“冰下捕手”,名字聽起來很酷,其實它還有個很專業的名稱——冰基沉積物捕獲器漂流系統。它是海洋二所自主設計的,將沉積物捕獲器懸挂在冰下,隨冰漂流,以獲得冰下顆粒物樣品和數據。這個系統也是我國首套冰基沉積物捕獲器系統。現場的科學家跟大家分享,在漂流採樣期間,冰浮標還曾經遭到北極熊光顧,留下了“熊爪”破壞的證據。
神奇的海底世界是怎樣的?這個答案,LANDER知道。這個觀測平臺也是海洋二所自主研發的設備,主要用於北冰洋海底的觀測和數據採集。平臺上安裝有感測器,可以自動獲取海底溫度、鹽度、海流等環境參數。2023年夏季中國第13次北極科學考察時,這個平臺成功在北冰洋海底布放,獲取了北冰洋海底的數據和底棲生物、魚類等的珍貴影像資料。
今年還有一個人氣打卡點——“固碳魔法師”。在中國漫長的海岸線上,有一種神奇的生態系統——紅樹林。生活在海陸之間的紅樹林,自出生便選擇了“Hard”模式,但這也讓紅樹林練就了一身的本領。它是眾多潮間帶生物的家園,候鳥長途遷徙中的驛站;它是一道綠色的生態屏障,抵禦颱風、保護海堤。活動現場,海洋二所的科學家告訴大家,這個“全能”的固碳小能手,也是全球變暖的“減速器”。
南極、北極,科學探索無限極
報告廳內,一場場精心策劃的活動也在輪番上演。
首先登場的是劉亞楠老師的分享——《從南極洲到北冰洋》,他以親歷者的視角,緩緩展開了一幅幅極地的壯麗畫卷。“我有幸踏足地球的兩極,一次是在南極,那裏是企鵝的王國,它們搖擺著身子在冰川間穿行;一次是在北極,目睹了鯨魚在北冰洋的蔚藍中優雅躍出水面。”劉亞楠不僅分享了極地的動人風光,還深入淺出地介紹了當地獨特的生態系統,從冰藻到苔蘚,從北極熊到企鵝,讓孩子們也感受到了極地生命的頑強與奧秘。
張海峰老師的《南下、南下,何懼風狂浪大》講述了南極科考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他以親身經歷為線索,講述了科考隊員們如何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克服重重困難,勇往直前。“在南極的冰天雪地中,我們面對的是零下幾十度的低溫和肆虐的暴風雪,但正是這樣的環境,激發了我們探索未知的勇氣與決心。”張老師的講述,不僅僅是對科考經歷的回顧,更讓人感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執著與偉大。
浙江省科技館的金牌輔導員們為孩子們獻上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普劇《錢學森》,生動再現了這位偉大的科學家“一腔熱血報祖國”的感人故事。演員們深情投入,場景切換間,錢學森先生跨越重洋、排除萬難回國投身科學事業的歷程,觸動了在場每一個人的心弦。而後的《生活實驗室》實驗秀,則讓科學變得觸手可及,趣味橫生。輔導員們利用日常物品,如氣球、吸管、醋和小蘇打,巧妙設計了一系列實驗,讓複雜的科學原理在歡聲笑語中變得通俗易懂。孩子們在互動體驗中,不僅收穫了知識,更點燃了對科學的好奇與熱愛。
極地知識有獎問答是大家最期待的環節,隨著主持人拋出一道道精心設計的問題,現場的氣氛瞬間被點燃:“大家知道中國在南極建立了幾個科考站?”話音剛落,一隻只小手高高舉起,其中一個孩子興奮地喊出了答案:“5個!”“對,它們分別是長城站、中山站、泰山站、崑崙站和秦嶺站。”另一個問題緊隨而來:“那麼,中國在北極有幾個科考站呢?”這次,一個小女孩自信滿滿地回答:“中國在北極有2個科考站,一個是黃河站,另一個是中冰站!”
打卡贏定制獎品
還有一面去往北極的旗幟
今年的活動門票設計得很特別,走進海洋二所,撕掉門票上的“冰山”,就可以領取一張科考航行打卡圖。這張圖不僅是這次活動的導覽手冊,更是一張通往驚喜的藏寶圖,激發了每位小朋友心中的探險慾望。現場孩子們積極打卡,集齊打卡還能抽取這次活動特別定制的小禮物。
現場還有一面蔚藍色的旗幟格外引人注目。這可不是一面普通的旗子,每一位參與者都可以在這兒寫下自己的名字,而這面珍貴的旗子將由下一次參加極地考察的科學家攜帶出發,和科考船、北冰洋一起合影留念,經過長長的極地旅行再回到杭州。
【Talk】
今天的小啟發明日的大發現
方銀霞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長
問:海洋二所作為科研機構,組織像海洋日這樣面向公眾的開放活動,有什麼意義?
答:海洋二所始終秉持著科研與普及並重的理念,我們深知,科學研究的價值不僅在於探索未知,更在於啟迪智慧,激發未來。通過海洋日這類面向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的開放活動,我們希望能搭建起一座從知識殿堂到大眾心靈的橋梁。在這裡,每一場生動有趣的互動體驗,每一次近距離接觸科研成果的機會,都有可能在孩子們心中埋下科學夢想的種子。今日的小小啟發,或許正是明天偉大發現的起點,引領他們未來踏上科研之路,成為推動科技進步的新一代力量。
問:我們這次的活動主題是“Polar·‘極’至蔚藍”,為什麼定這個主題?
答:1984年,海洋二所的科學家們參加了中國首次南極南大洋科學考察,見證了中國極地科學考察的發端,也成為了我們集體記憶中的驕傲篇章。今年是中國極地考察40週年,我們希望通過此次活動,不僅展示極地科考的魅力與重要性,還希望能夠喚起公眾對全球氣候變化、極地環境保護等議題的關注,鼓勵更多人深入了解極地,共同守護地球家園的蔚藍邊界。
問:接下來海洋二所有哪些發展規劃或重點研究方向?
答:海洋二所作為國家海洋科技領域的“國家隊”,始終緊密圍繞國家發展戰略,以多學科交叉融合為特色,致力於解決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中的關鍵科學問題。當前,我們的研究重點涵蓋了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深化深海資源勘探與利用、強化極地科學研究、提升海洋災害預警與防控能力等多個核心領域。
都市快報·橙柿互動記者 韓曉娟 金靜馨 翁丹妮 通訊員 孫湫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