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一場特別的新年“學術”活動,在廈門市鷺江新城小學舉辦。在這場“二十四節氣”項目式學習成果展上,孩子們從遊戲、美食、模型等各個角度,不僅展現出對傳統文化的獨到理解,更體現了對自然科學的主動探究。“跨學科”的教育成果,在這一天得到全面展現。
“吃”和“玩”成熱點項目
二年級的主題“食令”和一年級的“童玩”,成為整個成果展的最大熱門。在緊靠校門口的籃球場上,二年級8個班17個學習小組,熱氣騰騰地擺開美食攤位,瞬間就被同學們圍得水泄不通,代表“點讚”的貼紙更是貼得密密麻麻,蔚為壯觀。
但這些美食卻不僅僅是為了滿足食欲,他們都是“項目式學習”的成果——無論是春卷、姜母鴨還是四果湯,都是當地傳統的民俗食品,其背後都對應豐富的文化內涵。作為非遺項目的“紅龜印”,及故事性強烈的清明美食“青糰”,更是讓同學們在品嘗美食的同時,也狠狠地補充了“精神食糧”。
一年級的主題“童玩”,則在學校最大的場地——足球場上擺開。以節氣為主題的各類棋牌、玩具、遊戲等,互動性十足,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天性。以毛筆寫“立春”的項目展示,讓不少低年級同學初次感受傳統書法的魅力。而以“節氣”主題設計的桌遊,更聚攏了不少人氣,在不知不覺中將傳統文化刻進腦海。
“海”與“天”連結身邊事
六年級的主題“潮汐”和三年級的主題“氣象”,則攜手成為這次學習活動的“科技擔當”。在廈門大學任教的六年級家長,親自動手搭出了“潮間帶模型”,方便全校同學一目了然地了解海洋,“八分潮演算法”、“潮間帶生物危害”、“潮汐發電機”等海洋科普知識,更讓前來參觀的師生、家長們嘖嘖稱奇。
更讓人羨慕的是六年級同學們的學習過程。據家長介紹,圍繞著節氣和潮汐這個主題,家長們一起組織了中秋趕海活動。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到海邊撿貝殼,抓螃蟹,挖海蠣,找海星,還一起參觀標本館,學習製作標本。“孩子們收穫了快樂,激發了興趣,鍛鍊了體魄,增長了知識,還加強了親子關係,非常棒!”
“大家好!研學主題是‘廈門立秋時節的典型天氣-颱風’……”三年級的“氣象”,也讓同學們印象深刻。三年級的同學有著很強的連結能力,連結農業的“節氣與農耕模型”,連結旅遊的“二十四節氣廈門旅遊手冊”,連結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節氣傘”,讓人們感嘆原來生態文明與傳統文化看似遙遠,其實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密不可分。
“星”和“藥”打開新世界
五年級的主題“星空”和四年級的主題“百草”,堪稱這次學習成果展的“創意擔當”。
四年級1班在這次成果展出拿出了三大成果:創意飾品、中草藥茶和艾條製作。飾品精巧,草藥茶強身健體,艾條更是流感季最常用的日用品,豐碩的成果受到普遍歡迎。但在展示的背後,更動人的卻是同學們的學習過程。
“我們利用週末時間,深入到大自然,攀爬和搜尋了廈門以及漳州的無數山頭。讓孩子們在強身健體的同時,用發現的眼光,在大自然中尋找、記錄和研究百草……在這幾個月的過程中,我看到了孩子們的成長是巨大的,我為他們感到非常驕傲!”家長表示,看似小小的幾件展品,卻浸透孩子們的堅持,這樣的學習過程,正是家長們所期待的。
而由五年級同學與家長聯手製作的“星空投影儀”,在當天也成為一大熱門。這部“投影儀”外觀採用球體,由同學畫上一年四季代表性的星座,並打孔透光,內置LED燈進行投影,模擬出星空。通過馬達驅動裝置,天球儀可以自動旋轉。孩子們可以親眼目睹星空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體驗天文現象。
用來“觀星”的帳篷外,始終排著常常的隊伍,而“仰望星空”之後出來的同學,則是一臉驚嘆。家長們則表示,這次學習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幫助小學生了解星空和節氣的關係,培養他們對天文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同時加深對中國傳統節氣的認識。在製作過程中,孩子們還鍛鍊遇到問題時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學習過程。
“跨”與“融”構築新課程
“節氣文化主題的項目打造與系列實施,持續了兩年,初衷是踐行新課標理念,指向的是學生文化傳承與創新能力等核心素養的深度培育。”廈門市鷺江新城小學校長陸佳音表示。
據介紹,鷺江新城小學積極探索“跨學科主題”學習,開展全學科實踐,圍繞“節氣文化”主題,進行國家課程的校本化聯動實施與學科課程開發研究,強化學科間的相互關聯,增強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
“跨學科課程的實踐,除了聚焦怎麼‘跨’,難點其實是在於怎麼‘融’。鷺江新城小學通過主題聚焦、課程為基、項目架橋、學研同構、家校聯動、成果融通等方式,進行了有益的紮實探索。後續,節氣主題的跨學科實踐研究還將繼續,學校將在運作機制、策略路徑、評價激勵等方面持續深度探索,為學生的創新實踐、素養發展最豐厚的培育土壤。”陸佳音校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