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的熱與痛:教授、博士齊聚,旅行社負責人爭搶培訓名額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4-07-27 11:38:13 編輯:陳夢雪 點擊:
伴隨旅遊行業的升級,研學遊已經成為精品遊、深度遊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教育作為最早的研學活動之一,更是由熱愛自然的小圈子走向了全民參與的大市場。就在今年暑期全國各地開展的自然探索類夏令營,幾乎都已爆滿,無論是已經從事自然教育的人員和機構,還是擁有自然資源的管理方都明確的知道,自然教育的風口已經到來。那麼面對火熱的市場背後,有哪些問題需要我們去思考?近日,據了解,有一次特別的公益培訓,來讓我們近距離觀察這個行業。
全民追捧自然教育:從小眾愛好到全民參與的轉變
走訪到溫州三垟濕地,當地正在進行一場由科研專家與自然教育教學運營資深從業者展開的,針對社會招募的自然教育導師公益培訓。本次活動的特別之處在於,以往都是場地方的內部培訓或者付費參加的專業培訓,轉變成了由主辦方為溫州公眾定制的在地化公益培訓。二是報名人員的踴躍度,園區原計劃對招募對象有資格要求,並且僅開放20名公眾名額。作為首次徵集,僅10天的招募時間,報名人數已接近200人,達到了招募人數的10倍。報名者的背景多元,其中包含博士3名,生命與環境科學研究生導師1名、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1名、本地的野鳥協會的資深“鳥人“、旅行社負責人。整個報名人員構成顯示,高知、行業轉型者、跨界者成為主力,自然教育獲得了全民關注與參與。

公益培訓秒殺報名:溫州三垟濕地的爆款活動
受邀此次培訓的主導老師陳仕泓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作為國際濕地中心夥伴網路亞太地區引導師的他,園區在合作初期向他表達了,對自然教育極大的認可和持續投入的決心,積極開拓三垟濕地自然教育産業,期許能夠達到行業內的較高水準。多數濕地園區的經營者都認為經營初期常規課程很重要,往往忽略更重要的人力培養。陳老師在與園區方充分溝通後,達成共識,要可持續的在地化深耕型行業,培養一幫就在本地,並且願意“雙向奔赴“的夥伴就極為重要。找到這些人,培訓他們,建立人才庫,這些人員就會像種子一樣,長在三垟濕地,愛上三垟濕地,分享三垟濕地,他們也會影響更多人,為三垟濕地自然教育人才庫源源不斷的壯大隊伍。由此就有了這場由園區提供的專業培訓福利。陳老師還指出越是熱愛自然的人,他對知識、認知和精神追求就更高。所以他對此次報名人員的情況並不意外,他指出這部分人群非常熱愛生活,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度特別高,也同時希望會在自然中得到對生活與生命解方。

市場呼喚高品質:高校、學生與企業的合作契機啟動
那麼面對自然教育市場的火爆,已經進入相關專業的高校學生是否能夠適應市場呢?他們又能否對接到這些崗位呢?韶關學院旅遊專業教師廖慧怡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目前市場上其實需要的是高品質的自然教育服務,而這個部分就是需要高校與學生和用人單位進行三方聯動,縮短學生在校學習的知識與實際市場需求的差距,這種連結人員和用人單位的培訓活動就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為管理方量身打造的自然教育課程加上有實戰經驗豐富的老師與科研專家成果轉換的結合才是未來高品質研學的路徑,也是行業能夠持續發展的優良途徑。特別是用人單位也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尤為重要。目前研學市場最大的份額還是由旅行社所佔據,那麼他們的認知就直接會影響到行業的發展。我們看到這次有很多旅行社的人員報名,甚至是負責人也來了,這是意外的驚喜。暑假是旅遊行業的黃金時期,放棄這個時間連續幾天來參加培訓,看得出行業已經開始有了更深度的需求,我們也希望更多高校培養出的學生出了校門也能夠跟隨行業的發展而不斷進步。

專家解讀:自然教育導師培訓為何如此火爆?
王喜青博士以從事自然教育20年的專業者角度分析自然教育的人才培養問題。他講到我國自然資源極為豐富,認識生態系統,進行生態體驗,是大勢所趨,但這中間就要有一個“轉譯者”。“管理者”肩負著為在地資源包括自然資源、本土文化、環境倫理的可持續而代言,“轉譯者”則通過了解訪客,以解説進行轉譯,從而引導訪客對在地資源産生認可,尊重自然、再到愛護當地的資源,做到既是深度體驗,同時也不會打擾到當地的人與環境。那麼這種轉譯工作的開展就需要依託組織來為自己培養出這種能夠有“設計與轉譯能力”的人才。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當人的基本需求滿足之後就會有認知、審美、自我實現、最後到超越自我的需求。從這四方面需求來看,自然教育是一個全面的選擇,也是五感的全方位感知,實現的是自我成長、共同守護、服務社會的價值。因此,組織者需要培養專業人員,個人需要培養專業能力達到人生豐富度的滿足,這次的培訓與報名就足以説明這個問題。(杜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