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非主要農作物品種認定委員會組織專家對巴中市通江縣選育的“巴山3號”“工銀1號”銀耳新菌株進行品種認定。2個新品種的芳樟醇、多糖、氨基酸和蛋白質含量較高,同時具有産量高、耳片厚、膠質多、易燉化、抗逆性強等特點,有極高的推廣應用價值,得到專家組一致認定。
據悉,2個銀耳新菌株親本均來源於通江縣涪陽鎮,經通江銀耳科研所和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專家長達四年的純化、篩選、提純、配對品比育成。“巴山3號”朵形較大,顏色較白,芳香濃郁,甘爽沁心,與對照品種相比,新品種平均幹耳産量313.7克/50千克耳棒,出耳率高14%,幹耳增産15.01%,幹耳蛋白質8.09克/100克,高18.27%;“工銀1號”耐高溫,朵形佳,出耳早,耳片邊緣波褶明顯,與對照品種相比,新品種平均幹耳産量300.79克/50千克耳棒,出耳率高9.8%,幹耳增産11.64%。
“通過野外尋找,我們選育了兩個優良的菌株,通過小規模和大規模的試驗,産量基本上穩定在六兩左右,打破了在外面引種的通江銀耳産量達不到六兩的平均水準。”課題組組長、新菌株育種人屈全飄介紹稱,“與外地菌株相比,新菌株的特點朵形大、顏色白、易煮化、膠質多,因此我們都認為這兩個品種有推廣應用價值,建議進一步開展品種和栽培技術的配套研究。”
青山環抱、雲霧縈繞,溪流盤曲的“九灣十八包”,孕育了“天生霧,霧生露,露生耳”的耳鄉傳奇。通江銀耳先後獲評“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中國馳名商標”“歐盟有機認證”等多項殊榮,2023年還上榜“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被評為“天府糧倉·農博會最受歡迎農産品”。2024年4月中國食用菌協會發佈的通江銀耳區域品牌價值已達87.82億元。
“巴山3號”“工銀1號”的成功選育,為通江縣銀耳區域性産業提升、實現良種良法配套提高奠定了堅實基礎,將進一步助力通江銀耳(食用菌)百億級産業集群發展。
“截至目前,我縣已建立完善銀耳産業培育體系,形成標準化生産、産業化運營、品牌化行銷、融合化發展,通江段木銀耳栽植用種量突破100萬袋,木屑工廠化栽植用種量突破25萬袋,預計鮮品産量超300萬公斤,帶動就業5000余人,銀耳主産區每人平均增收2000元以上,實現産值3億元以上。”巴中市通江銀耳(食用菌)産業發展中心副主任侯華表示。(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