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和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聯合發佈《現代化成都都市圈高品質發展指數(2023)》(以下簡稱指數)。結果顯示,成德眉資同城化進程不斷提速,成都都市圈三年起步期建設成效初顯。
自2022年以來,這是該指數第三次發佈。本次指數擴大全國都市圈比較範圍,兼顧橫向比較和縱向監測兩大目標,建立“發展水準指數”“建設進程指數”兩套評價體系。
從橫向來看,現代化成都都市圈高品質發展水準指數評價結果顯示,成都都市圈綜合得分為76.4分,在12個都市圈中排名第5位,在中西部都市圈中處於領先地位。排名前四的分別是上海大都市圈、深圳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廣州都市圈。
設施互通 跨市交通相關指數名列前茅
“成都都市圈在綠色發展、生態共建、設施互通、開放發展、公服共用等方面成效顯著。”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説。
以設施互通為例,2022年成都都市圈跨市高快速路通勤指數、跨市軌道交通通勤指數、軌道交通互聯互通指數分別位列第2、3、4。這得益於成都都市圈一直以來加快“兩環三射”軌道交通主骨架建設,推動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打造軌道交通“1小時通勤圈”。
“目前,市域鐵路成德S11線10座地下站已完成打圍,成眉S5線工程已進入盾構施工階段,市域鐵路成資S3線也將在今年9月底前建成投用。”省同城化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到2027年,成德眉資四市軌道交通將無縫對接。成都都市圈將成為全國首個中心城市到全部區域副中心城市均運營市域鐵路的都市圈。
此外,航空樞紐地位領先。2022年成都都市圈航空吞吐量達3109萬人次,排名第2位。地區發展相對均衡,2022年成都都市圈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消費支出倍差為1.6,排名第2位。綠色發展走在前列,2022年成都都市圈耗用的清潔電力佔比高達79.9%,位居12個都市圈首位;城市公共交通站點500米半徑覆蓋率高達43.1%,排名第2位;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品質優良(Ⅰ-Ⅲ類)率達100%,與杭州、長株潭都市圈並列第1。
公服共用 教育和醫療發展變化最為明顯
成都都市圈建設反映出的不僅有創新發展,還帶來公共服務跨城共用,“一小時生活圈”加速形成,在教育和醫療上最為明顯。
據悉,成都與德眉資三市均實現了基礎教育合作辦學和跨市醫聯體建設,醫保異地就醫和結算實現都市圈四市全覆蓋。據統計,都市圈內城市參與基礎教育結對共建學校數量達254對,醫學檢驗檢測互認醫院數達71家,對比2021年分別增加10對、46家。
“在德陽做的檢查報告,成都的醫院也認可。”德陽市民王小明説,不僅節約了費用,更是省去了重新檢查的麻煩,方便就醫。
與此同時,開放發展全面發力,德眉資三市共用紅利,2022年成都都市圈國際班列開行車次達5179次,貨物進出口總額達8688.85億元,同比增長2.5%。其中,德眉資三市增速可觀,貨物進出口總額分別同比增長27.7%、48.6%、44.9%。低碳發展成效明顯,2022年成都都市圈新增和更新新能源公共汽電車比率達100%。
建設成效 都市圈建設進程指數持續提升
指數顯示,2019-2022年成都都市圈建設進程指數綜合得分持續提升,以2019年為基期60分,2020年、2021年、2022年建設進程得分65.3分、73.6分、80.9分,增速分別為9%、13%、10%。成都都市圈三年起步期階段性目標圓滿實現。
城鎮化基礎、發展品質效益穩步提升,同城化水準加速推進,成都都市圈高品質建設持續走深走實。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主要體現在成都都市圈的創新發展、共用發展、綠色發展、空間優化、公服共用等板塊提升顯著,協調發展、改革整合、開放共用穩中有進。
指數還顯示,2022年成都都市圈全社會R&D經費支出809.2億元,佔GDP比重達3.1%,較2021年分別增長9.4%和0.1%。
“我們公司目前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授權專利340余項,在水域特種機器人研發及漂浮物攔截治理領域擁有多項核心技術。”位於德陽市的東方水利是國家認定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全國首創研發“河寶”DF-H系列水上智慧清污機器人,填補了我國應用無人機器人清理污物的空白。
像這樣的“小巨人”企業,2022年成都都市圈有244家,同時還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5733家,兩者較2021年分別增長了73.1%、83.7%。
隨著成都都市圈建設走深走實,成德眉資四市特色優勢也愈發明顯。成都引領帶動持續增強,龍頭效應日益明顯;德陽創新能級顯著提升,外貿經濟結構優化;眉山開放興市全面提速,民生服務持續提升;資陽臨空經濟借勢發展,綠色低碳走在前列。(成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