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標準轉化率整體達82%、國際標準制定參與度達82.2%、新簽署標準化國際合作文件5份……中國在國際標準體系話語權更重了。
近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委)發佈的《中國標準化發展年度報告(2023年)》顯示,2023年,中國積極推動國際標準體系建設和完善,截至2023年底,已與65個國家、地區標準化機構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08份標準化雙多邊合作文件。
“標準作為重要的基礎性制度,是支撐産品品質提升、促進産業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技術力量。”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標準技術司一級巡視員國煥新介紹,2023年,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加強支撐高品質發展標準體系建設,在多個方面實現了長足發展。
從領域看,圍繞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以及現代産業體系建設等,新增發佈農業農村領域相關國家標準169項,發佈工業基礎標準126項、高端裝備製造標準41項;綠色發展方面,印發《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發佈《餐飲業反食品浪費管理通則》等一系列國家標準;在嬰童用品、家用電器、化粧品等重點消費品領域制定國家標準241項,強化消費品品質安全。
從供給看,2023年,中國關鍵技術領域標準供給不斷增強,戰略性新興産業標準供給比例達40%左右。在北斗導航、載人航太等重點領域開展7項北斗衛星導航標準、14項空間科學標準研製攻關,推進了100余項北斗應用標準研製,新增備案行業標準4141項,其中涉及戰略性新興産業標準1902項,佔比45.9%。
標準是世界通用語言。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創新司副司長李玉冰介紹,過去一年,中國積極推動國際標準體系建設和完善,鞏固強化互利共贏合作夥伴關係,務實推動標準聯通共建“一帶一路”,強化貿易便利化標準支撐,持續推進標準制度型開放。
中外標準一致性水準持續提升,國際標準轉化率整體達到82%。本年度共轉化國際標準999項,中國家用電器、紡織服裝等主要消費品與國際標準的一致性程度為96%,工程機械、化工、鐵合金等裝備製造領域和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一代資訊技術領域國際標準轉化率已超過90%。組織開展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與國際標準組織國內技術對口單位數據比對,明確380個國際標準組織技術機構與中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有對應關係,對應程度約90%。
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能力持續提升,提出分子生物等244項國際標準提案。在國際標準組織新承擔機械儲能、創新物流等7個秘書處和9個主席、副主席職務,新增註冊專家1311名。國際標準制定參與度達到82.2%。圍繞國際貿易、對外承包工程、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碳達峰”“碳中和”等領域下達480項推薦性國家標準外文版計劃,發佈398項國家標準外文版。
標準化國際合作水準持續提升,新簽署標準化國際合作文件5份。2023年度國家標準委先後與哈薩克、非洲電工標準化委員會等國家、區域標準化機構簽署了標準化合作協議,與俄羅斯簽署動植物油脂標準互認協議。截至2023年底,中國與65個國家、地區標準化機構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08份標準化雙多邊合作文件,其中與47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簽署57份合作文件。廣泛吸收包括外商投資企業在內的企業代表參與技術委員會工作。2023年,中國技術委員會新增註冊委員7409人次,其中來自外資企業的代表有400人次,佔新增委員總數的5.4%。
李玉冰表示,中國將穩步擴大標準制度型開放,大力實施標準國際化躍升工程,組織研究標準制度型開放實施路徑和落實舉措,培養一批懂規則、善協調、專業強、外語好的國際標準組織註冊專家,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並持續提升國內國際標準一致性水準,推動中國標準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的傳播與分享。(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