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樂山重要的民生基礎工程之一,始建於1969年的樂山市殯儀館自2018年正式啟動搬遷至2023年新館正式投入運營。在工程規劃設計、建設及投運後,始終堅持“公益優先、服務至上”理念和“去標簽化、塑人文化、建標準化”原則,在努力打造“社會、政府、職工”三滿意的現代優質殯儀服務品牌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堅持公益優先 惠民殯葬看得見、摸得著
生老病死,皆是民生大事。近年來,樂山市殯儀館堅持把殯儀工作視為基礎民生保障工作去實施,持續擦亮殯葬服務的公益性、普惠性底色。
在運營模式方面,四項基本服務及在館內涉及接觸遺體的穿脫、清洗消毒、整容化粧等均由單位實施;喪葬用品銷售及不涉及遺體的守靈、告別等延伸服務均由單位主導把控,同時購買第三方服務作為補充,在服務的項目、流程、價格、考核標準等方面進行明確約定,不搞經營權承包。
在執行價格方面,嚴格執行發改定價和主管部門備案、公示制度,尤其在面議價方面,結合遺體狀況劃分等級,按照不同等級合理制定收費區間,並與喪屬進行充分溝通後實施。
在服務項目方面,儘量合併簡化成推廣套餐式服務,優化整合便民服務舉措,努力讓處於悲痛之中的喪屬能明白消費,堅決杜絕誘導消費。
在惠民政策執行方面,與市中區簽訂協議由殯儀館對市中區逝者實施直接減免,雖然單位增加了額外工作,但實現了讓喪屬一次辦理就能享受惠民政策,避免重復跑、多跑路。
在規範有償社會仲介服務方面,明確要求到館先備案、佩戴明顯標識再服務,對違規操作當事人採取及時發書面警告乃至拒絕入館服務等方式,凈化了館內服務市場。
目前,在樂山市殯儀館,火化一具遺體扣除惠民殯葬補貼,平均消費僅需3800元左右,在滿足群眾多元化服務需求的同時,進一步降低了群眾的喪葬費用支出,實現了殯儀服務的惠民便民。
堅持服務至上 人性溫情能感受、享得到
“死亡非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數據顯示,樂山市殯儀館每年要為近6千名逝者進行火化,面對無數生離死別場景,樂山市殯儀館積極克服流水線作業思維,牢固樹立“服務至上”理念,變傳統重遺體服務為向遺體、喪屬服務並重,通過細緻入微的服務,讓喪事變得溫馨而貼心。
引導喪屬辦理手續、答疑解惑、佈置靈堂、整容化粧……從喪屬走進殯儀館的那一刻起,工作人員便以親切的面容和暖心的話語,為喪屬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在這裡,每一個細節都被精心打磨,每一個細節都充滿了人性溫情,只為給喪屬帶來一絲慰藉與溫暖。
通過樹立積極的服務理念,提升職工服務意識、職業素養,規範遺體服務標準及流程,聚焦喪屬在喪事期間的情感需求,站在喪屬所想、所需、所盼角度做好人文關懷,真正實現了“讓逝者得以安息、讓生者得到慰藉”宗旨。
如今,像電影般感人的情節每天都在館內上演,無論晝夜,還是寒暑,遺體接運工只要接到電話,便會第一時間以最快的速度趕赴現場;
殯儀服務人員,既是服務員,又是心靈的撫慰者,始終滿懷真誠和熱情,溫情撫慰、貼心服務;
遺體整容化粧師往往會接觸到面目全非、支離破碎,甚至嚴重變形或高度腐爛的遺體,但卻從不言苦,從不道累,堅持耐心、細緻地為逝者留住最後的美麗;
遺體火化工堅持每天與高溫為伴,規範嚴謹地將每一具遺體充分燃燒,骨灰一爐一清、一具一篩;
“96444”接線員“7×24小時”提供專線服務……他們用專業和熱情守護著生命最後一次遠行,守護著喪事的每一刻,讓喪屬能夠以一種更加溫馨、貼心的方式告別逝去的親人。
堅持去標簽化 現代理念學得深、用得妙
眾所週知,由於受傳統死亡觀念以及迷信文化的影響,國內殯儀建築多采用傳統中式倣古風格,環境肅穆、氛圍壓抑,且大部分殯儀館在建設規劃時側重對遺體火化、遺體存放、骨灰寄存等功能進行考量,未充分考慮到治喪服務動線及當地人文特徵,形成固定設計思維,呈現出工廠化的標簽特徵。
為突破傳統殯葬建築的桎梏,樂山市殯儀館在新館規劃設計、裝修風格、環境打造上,堅守唯實唯美、守正創新去標簽化,按照“西南一流、全國領先”標準,重點突出生態、人文和環保理念,巧妙地從視覺感觀上打破人們對殯儀館的傳統認知,提升對火化方式的全新認識。
據了解,新館佔地面積70畝,總建築面積24532平方米。俯瞰館區,自北向南依次為主入口、業務區、殯儀區和火化區,各區塊通過連廊進行連接,紅白相間的建築左右對稱,盡顯簡約、現代和藝術氣息;綠化後的屋頂,與周邊山水協調呼應,不禁營造出平和寧靜的氛圍。
走入館區,一步一景,獨具匠心的裝飾小品、別具風格線條裝飾,濃郁的現代氣息將整個殯葬空間打造得藝術化、人文化、溫馨化,讓喪屬在不經意間拾起身邊的那一絲美感,以撫慰內心的傷痕。而在守靈區,共有兩層,設置了22間守靈廳,最大有170平方米,最小的近70平方米,配有中國風、現代風、少數民族風等不同風格,儼然一處集殯儀治喪、陵園祭拜、人文研學為一體的現代人文紀念館。
堅持塑人文化 傳統歷史融得進、講得清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樂山市殯儀館在整體感官上雖極盡現代氣息,但卻在建築設計理念、整體佈局、結構構造到細部裝飾等各個方面精妙地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宗親文化、祭祀文化及當地治喪文化,新建的樂山市殯儀館以中國傳統殯墓、祭奠文化為基礎,結合樂山地域風俗民情,亦是一處具有中式傳統文化內涵、平和寧靜、以人為本、尊重生命倫理、現代化的禮儀場所。
整個場館建設以文化為主線,以中國傳統文化的“天圓地方”“陰陽相生”理念出發,把陰與陽、生與逝的關係轉換為建築的形體關係,相互融會貫通。生區與逝區(火化區)做成方形,象徵地。中間悼念廳做成圓形,象徵天,從而形成“天圓地方”的空間序列。通過將屋頂綠化,讓建築消隱于自然之中,既呼應了傳統“入土為安”理念,亦呼應時代主旋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構建生態文明;從入口區到火化區總體建築體量呈現由低到高階梯狀的形態,也寓意著逝者之靈可以步步高升。
而所有建築的外墻則採用的是色似紅砂岩的火山石。紅砂岩,是樂山人難於割捨的文化情結,曾有地質專家説過:“紅砂岩是嘉州古文化之母”。細數橫跨樂山大小河流之上的古橋,幾乎每一座都是紅砂石建成,城西的節孝牌坊及其下的千年驛道,城裏鄉下的民居,都靠這紅色的石塊,連舉世聞名的樂山大佛也在紅砂岩上開鑿而成,拙樸的材料及色調呼應著人體火化後“塵歸塵,土歸土”、皈依大自然的意象,無形之中便增加了殯儀館的人文親和力。
“歸淩雲而棲,枕三江長眠”。新館建成以來,樂山市殯儀館堅持塑人文化,以人文建設為核心,創新開發樂山市殯儀館視覺形象識別手冊,建立首個服務視覺體系,成功打造出“歸淩雲而棲,枕三江長眠”的樂山殯儀品牌,在社會發展與科學理性觀念的深入人心的當下進一步傳承和發揚了傳統文化。
堅持標準化 服務流程抓得實、辦得好
標準化工作,是管理最本質的特徵。它既是一種科學方法,也是一種工作方式。早前,標準化在殯葬行業體現較少,重點在於機械設備、殯殮服務,且立足喪屬的殯儀服務並無規範和明確標準。新館建成後,樂山市殯儀館結合設備、殯儀、殯殮服務、身後事等標準一體化建設,創新打造服務閉環,著力提高民政殯葬服務窗口的專業化水準。
通過改進組織機構,細化責任分工。對原有火化班組“作坊式”架構觸發的有關問題予以科學改進,重新設立遺體接運組、遺體管理組、遺體火化組三個部門,明確分工、責任到位,努力構建相互制約、分工協作的良好局面,確保車間內部接、轉、存、焚調度有序。目前,全館現有職工60人,館班子成員4人,設有黨辦(人事科)、辦公室、財務科、綜合科、業務組、殯儀服務中心、遺體接運組、遺體管理組、火化組9個部門。
通過把好前端關口,夯實體系基礎。站在群眾治喪需求、合理訴求角度,以規範服務流程、文化脈絡引導為導向,合理佈局管理體系,著力在服務提升方面下功夫,針對工作人員開展專業培訓,制定發佈“身後事辦理服務流程”,將業務諮詢、介紹、洽談環節統籌前置至業務大廳,推行全程陪同服務,努力為喪屬提供用心、細緻、週到、滿意的殯儀服務。
通過優化系統效能,打造標準流程。創新開通“96444”殯葬服務專線,提供“7×24小時”服務,市民通過撥打服務專線即可直接對接市殯儀館辦理遺體接運、遺體冷藏、遺體火化、骨灰寄存等基本殯葬服務,以及靈堂設置、守靈服務、葬禮策劃等延伸殯葬服務。同時逐項梳理、規範整改,重點推進服務流程、標準規範漸進式治理,為資訊化系統充分發揮最大效能提供“智力”支援,以建成滿足新時期、新形勢下的新“數智”體系。(陳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