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農 萬象“耕”新 | 四川南充儀隴縣堅持良機良技良種配套助豐産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4-03-18 13:56:59 編輯:楊仁昌 點擊:

儀隴縣永光鎮無人機為小麥噴灑農藥

儀隴縣糧油現代産業園區一隅 張梓睿 攝
近日,儀隴縣永光鎮開展飛防作業,防治小麥條銹病。一架無人機緩緩升空,飛到一塊綠油油的小麥地上空,在飛手的操控下,噴灑出霧狀農藥。
加強災害監測預警,為糧食豐收貢獻科技力量;推廣農業新技術,科技賦農降本增效;提升自主育種能力,推動優質品種走向市場……近年來,儀隴縣不斷強化農業科技支撐,以良策、良田、良機、良技、良種為著力點,大力發展智慧農業,關鍵技術覆蓋率逐年提高,土地潛能得到進一步挖掘和利用。
用良機 將科技融入産業鏈
3月12日,在永光鎮青山村小麥基地裏,麥苗綠油油的,業主張小雲正在查看小麥長勢。“部分小麥葉面上出現條紋和黃色斑點,是明顯的條銹病表現,請幫我聯繫一下無人機防治隊伍,前來噴灑農藥防治病害。”發現小麥出現條銹病徵兆後,張小雲第一時間聯繫駐村幹部和農技人員,請來專業隊伍為小麥打藥治病。
不多時,社會化服務無人機防治隊趕到現場。兌好藥劑後,在飛手的操作下,兩台滿載藥劑的植保無人機騰空而起,旋翼下巨大的氣流推動農藥均勻散開。無人機沿著設計好的路線,精準地將農藥噴灑在小麥地裏。
“利用無人機防治病蟲害,不僅速度快,噴灑均勻,農藥用量也更好控制。”飛手蹇月介紹,一台無人機每小時可防治40畝左右,相比人工打藥每畝降低成本約40元。
永光鎮今年種植小麥2000余畝。為做好病蟲害防治,保障農戶利益,該鎮安排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為農作物“把脈問診”。該鎮還協助業主購買農業社會化服務,降低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成本。
“及時發現,更要及時防治。依靠專業的防治隊伍,利用先進的農業科技,最大限度控制條銹病向外擴散傳播,實現‘蟲口奪糧’的目標,確保小麥豐産增産。”永光鎮副鎮長李長強表示。
如何將科技融入耕、種、防、收等農業生産全鏈條,儀隴縣交出了一份新的答卷。
“依託‘1+6+N’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農機專合社38家。以縣級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為指揮調度中樞,根據農戶需求,優先安排最近的為農服務點提供機耕、機播、植保等服務。轄區服務點無法滿足時,按照就近原則,調度周邊網點農機服務農戶,確保使用成本最低、服務效率最高。”儀隴縣農業農村局農機植保中心主任王明文介紹,目前,全縣擁有各類農機5萬餘臺(套),配置烘乾設備43台(套),農機總動力達48.5萬千瓦。
施良技 節本增效助豐産
3月12日,雙勝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吳迪來到雙勝糧油園區,推廣玉米膜側栽培技術,把牽繩劃線、鏟土起壟、底肥施撒、打窩栽苗、地膜覆蓋等關鍵技術要領向群眾交代清楚明白。農戶們按照要領開展實操,現場一片火熱。
乾旱是影響玉米産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地膜覆蓋作為有效的抗旱措施,在儀隴玉米生産中大面積推廣運用。今年,該縣將膜上種植改為膜兩側種植,通過鋪膜帶起拱形小壟,集納雨水到苗帶,確保玉米在生長前期能夠擁有更強的抗旱能力。
“使用膜側栽培技術可以實現‘兩增’‘三省’‘三抗’。每畝可增加400株苗、節本增效200元左右。省時,作業速度快,是膜上播種的兩倍;省力,不用摳苗放苗;省地膜,用量減少25%以上。同時抗旱、抗倒伏、抗早衰。”吳迪介紹,鋪膜、播種、鎮壓一次性完成,不打孔、不放苗、不開溝、易操作,保墑耐旱強、除草效果好、增産顯著,地膜可以回收,相較傳統膜上種植優勢多多。
一項技術好不好,能不能站住腳,能不能推廣開,農民最有發言權。
“膜側栽培這項技術改得好,起壟變平鋪,解決了殘膜回收的問題;在播種帶上增加了鎮壓功能,出苗效果更好。”雙勝鎮的玉米種植大戶鄭勇旗説,去年採用膜側播種的玉米出苗率、整齊度都比普通播種的玉米好,畝産比普通旱田玉米增産100余斤。
據悉,為推廣新農技,提高糧食産量,儀隴縣充分發揮專家團隊、農技推廣隊伍、科技專員等力量,精準指導農戶早下田、早管理,搶農時、搶墑情,妥善應對春耕寒潮、低溫凍害和小麥條銹病等應急事件,服務指導農戶2000余人次,解決種植技術性難題、病蟲害防治事件40余起,真正做到服務到戶、送技到田。同時,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品種搭配和茬口銜接,積極推廣旱地小麥玉米糧經複合種植、綠色種養迴圈等種養模式2.5萬畝,力爭推廣區糧食畝均增産3%以上。
育良種 提升糧食單産
“萬農富安培育川康優絲苗種子450公斤,4月21日出苗;天存糧道培育玉針香、川康優絲苗種子8500公斤,5月20日前全部出苗……”3月15日,在儀隴縣智慧化育苗中心,一塊大大的白板上清晰地羅列出該中心2024年訂單育秧計劃。今年,該中心計劃育苗用種52342公斤,可播種31210畝。
中心一旁的溫室大棚內的迴圈式育秧設備上,一盤盤綠油油的秧苗正盡情享受“淋浴”的快樂。工人則認真查看並記錄秧苗的生長情況,通過秧苗培育控制系統調節室內溫度、濕度和光照等,確保每一株秧苗都能在最佳環境下快速生長。秧苗育好後,將通過自動傳輸帶運出溫室,放到室外進行煉苗,最後用機械栽插到水田裏。
和傳統育苗不一樣的是,種子經過前期浸種、暗化車間催芽,再進入玻璃溫室大棚育苗,30天左右,就生長為一株秧苗,比傳統育苗成苗時間縮短7-10天,更適宜良種推廣、規模化機插秧。
“智慧化育秧能有效解決早春倒春寒帶來的危害,為優質高産品種的推廣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證,同時具有成苗率高、壯秧效果好的特點。”四川德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蔡昭林説,智慧育苗溫室及育苗床,不僅能對水稻進行工廠化集中化育秧,還可進行其他作物的育苗。
育秧品質有了保障,種子的選擇同樣重要。為了保障糧食高産,儀隴縣積極開展大宗糧油作物評比展示,在雙勝鎮選取小麥、油菜等作物品種共計58個進行品比實驗,通過田間性狀觀察、實收測産和綜合評價,篩選出適應性強、産量高、出油率高的優良品種。做好全縣當家品種篩選和示範推廣,充分發揮種子的農業“晶片”作用,為提高糧食單産、保障糧食安全提供堅實的種源支撐。
2024年,該縣小麥播面18.69萬畝,油菜播面34.82萬畝,其中,“品香優秱珍”“稻香杯”等主推品種5萬畝,省、市級主推品種超8萬畝,良種覆蓋率達90%以上。接下來,該縣將進行水稻、玉米等作物的品比試驗和選育,將性狀最優、産量最高、品質最好的品種進行推廣種植。(張梓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