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切隨和是他給人的第一印象,臉上總是洋溢著一種恬淡的微笑。深入了解會發現,他在專業領域是會發光的:四川省心律失常專委會委員、瀘州市心衰中心聯盟委員、瀘州市心電專業品質控制中心專家……他對自己專業有著難得的自信和熱忱。他是一位醫生,更是打開無數患者生命通道的救“心”人。他就是古藺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主任醫師王海波。
青春無悔,同事眼裏的“拼命三郎”
初見王海波,倍覺謙遜和氣、溫暖親切,如沐春風的微笑中又不乏瀟灑幹練、從容淡泊的氣質。
1992年,王海波在川北醫學院畢業,同年分配到古藺縣人民醫院,側重關注血管類疾病。32年來,王海波始終堅守臨床一線,以德藝雙馨的醫者態度,繪就一幅杏林春暖的畫卷。
談起自己的從醫經歷,王海波坦言:“我從小就崇尚醫學,對醫生這個神聖的職業充滿了憧憬。”
走出大學校門,正式穿上白大褂那天起,王海波就全身心投入到心血管疾病領域。在醫院裏,他就是患者的守護人、科室的主心骨。
在王海波看來,醫生就沒有上班和下班的概念,只要有患者、有手術,無論是淩晨還是深夜,要隨時能出現在手術臺前。在同事眼裏,王海波是“拼命三郎”,就像是家裏沒事似的,幾乎每天都在科室忙活。
2023年除夕夜,一名患者因急性心肌梗塞入院,情況危急。時間就是生命,正在吃年夜飯的王海波接到電話,立即放下手中的筷子,顧不得和家人解釋便趕回醫院手術室,經過幾個小時的搶救,最終將患者從死神手裏搶了回來。
其實,在外人看來“家裏沒事”的王海波,“家事”其實並不少:兒子從幼兒園到大學畢業,陪伴他成長的日子屈指可數;父母年事已高,偶爾也會有頭疼腦熱,此時照顧老人的責任就落在妻子肩上……
“有了家人的付出和支援,才能使我安心工作、外出進修。”王海波説,對家人更多的就是愧疚。
從業30年,王海波治好了無數病人,創造了許多的生命奇跡。“冠脈慢性閉塞性病變開通”“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等一系列手術的成功開展,填補了古藺縣在心血管領域救治危急重症患者診療技術的空白,實現了縣域醫院在該領域“零”的突破,為全縣心血管患者就近就醫提供了便利,節約了患者醫療成本。
創建科室,從單打獨鬥到團隊協作
回想入院之初,醫院條件簡陋,缺乏檢查設備,診療全靠聽診,心臟類疾病更難把握……在現實面前,王海波並未卻步。
2001年起,開展動態心電圖、動態血壓檢查,可對高血壓、心律失常病人進行精準診治;2002年,引入電除顫搶救技術,可治療心臟顫動、心臟驟停等疾病;2012年,心血管內科獨立成科,擔任科室主任……在臨床一線的堅守中,王海波見證了科室的變遷。
“那時的科室只有兩三個‘兵’。”作為“當家人”,王海波明白要建好一個科室,需要的不僅是勇氣,更需要智慧。
初期,由於人手少,醫生和護士常處於“單打獨鬥”狀態,經常是下夜班還沒來得及休息又回到崗位。王海波更是以身作則,每天早來晚走,有時忙得連午飯都忘了吃,經常很晚才回家。
“做一件事可以一個人幹,很多事就需要團隊配合。”王海波特別關注年輕醫生的成長,建科以來,除了帶教實習生、住院醫生,還手把手指導他們規範執行診療規程,想方設法創造進修、學習的機會。
“心血管病的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對醫生治療水準要求也非常高。”王海波説,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技術的出現,為冠心病、心肌梗塞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療途徑。
為掌握冠脈介入治療技術,科室先後派出6名醫生到華西、第三軍醫大、西南醫科大、重慶醫科大等醫院學習冠脈造影、PCI術及起搏器安置、射頻消融等技術,還引進1名介入專家。
心血管內科成立22年來,培養出心血管內科醫生10余名,在王海波的帶領下,終於建起一支能滿足常見心血管病、多發病及危重病人規範診斷和治療的團隊。
“技術力量提高,科室設備智慧化,資訊化建設也得到大幅提升。”王海波介紹,近年來,醫院先後引進心臟平板運動試驗技術,創建古藺縣“心電遠端中心”,成功創建川南地區首個縣級醫院國家胸痛中心、國家級心衰中心……
“心尖舞者”,把挽救生命當作天職
業精於勤,行成于思。
多年來勤慎盡責、不斷鑽研的態度成就了王海波的嫺熟醫術。他不僅擅長動態血壓、動態心電圖、心臟彩超等相關心血管疾病的檢查,還擅長急性心肌梗塞靜脈溶栓治療、心臟微創介入診療。
今年3月,患者劉先生來到古藺縣人民醫院,造影顯示,患者右冠狀動脈近段完全閉塞,且左冠向右冠遠段逆灌,確診為冠脈三支病變。
冠狀動脈是給心臟供血的“高速公路”,“堵塞”會導致心室心肌缺血壞死,心臟收縮力銳減,造成心源性休克。接,手術難度極大;不接,病人生命可能進入倒計時。
“身為醫生,不能把病人推走,不能看到患者求診無門。”接下病人,王海波和主管醫師楊雲滿立即帶領科室團隊,結合患者症狀及造影結果,制定詳細治療方案。
第一次手術,先用導絲從右前進入,正向開通患者右冠狀動脈,緩解胸痛、缺血現象。
第二次手術,楊雲滿醫師把一根比頭髮絲還細的導絲緩緩推進患者體內,慢慢到達患者心臟位置。通過X光造影,清晰看到導絲前方血管出現一條“斷頭路”,此時,手術來到最艱難環節。
螢幕前,王海波全神貫注盯著手術進程,根據導絲走向不時與主刀醫生溝通,及時判斷路線、調整方向,引導導絲逆向穿過“斷頭路”。通過置入球囊擴張血管,再置入兩枚支架,持續約4小時後,堵塞的血管瞬間暢通。
這例手術,是王海波和他的手術團隊一次創新之舉,比起外科手術室的“刀光劍影”,心血管內科醫生更像是“心尖舞者”,為保護患者那顆跳動的心臟,常常要和時間賽跑,在方寸之地“穿針引線”。
在王海波看來,醫學是一種回應他人痛苦的努力,當患者把自己的生命託付給醫生時,醫生已把減除病人痛苦、挽救患者生命當作自己的天職。
醫者仁心,“話療”治心病也醫心情
作為心血管內科主任,王海波給人的第一印像是嚴肅、幹練。但面對病人時,行動頻率總會“慢上半拍”。看片子、問診都十分細緻,病人有疑問,他就耐心聽。
“有時候,患者的症狀和心臟沒有直接關係,這時候開解下病人,比用藥還管用。”從事心血管內科臨床和科研工作32年,王海波不僅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等疾病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病人“話療”起來也很有一套。
因為擅長心血管疾病治療,王海波和大多數患者都很“聊得來”。在患者眼中,王海波願意聽也更願意跟他們説。可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其實就是“話療”術。
50多歲的唐嬢嬢因為心血管疾病入院,沒過幾天,王海波查房時就和她聊開了。
“唐嬢嬢你是不是最近會覺得心慌氣短啊?”“對啊,王醫生,你怎麼知道?”
“睡眠品質也不太好,夢多,醒得早吧?”“王醫生,你真是神了!你會算命吧?”……
王海波對患者症狀猜得那麼準,可不是靠算的,而是早就瞧出了唐嬢嬢心情一直不太好,有點焦慮。
唐嬢嬢是一名獨居老人,心臟一直不好,需長期服藥卻沒人照管。於是,王海波給老人留下自己電話,叮囑她在身體不舒服時就打電話“聊聊”,再根據老人的口述調整用藥,甚至自己掏錢幫老人買藥並託人送到家中。
體貼入微的關心與照顧,讓唐嬢嬢把王海波當作自己的親人,天氣變化、逢年過節都會打電話相互問候。一來二去,兩人成了彼此惦記的“忘年交”,老人“心病”也逐漸好了。
“實際上‘話療’含有心理諮詢成分。” 王海波説,很多患者的一些症狀可能並不是來自疾病本身,而是焦慮的情緒,抑鬱的狀態。如果醫生能夠通過一系列的談話技巧,解開患者的心結,使患者走出迷惑和困擾,一些症狀會迎刃而解。患者能和醫生交心,依從性好,對治療也更有利。
“醫者仁心,心血管內科醫生不光要治‘心’,更要知心”。在王海波看來,一名醫生的擔當,不僅需要業務上精益求精,還需要對患者的責任心;不僅需要有對病情見微知著的智慧,還需要通達世情的人文關懷。
作為“心尖舞者”,未來,王海波説,他仍將一如既往,堅持用雙手去創造一個個生命的奇跡。(曾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