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溪縣:梨鄉遍開雙擁花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4-07-22 12:01:44 編輯:趙春蓉 點擊:
蒼溪,是一片紅色的熱土,是紅四方面軍長征出發之地,沉澱了厚重的紅色文化,凝聚了深厚的擁軍崇軍情懷,已連續十二屆被四川省委、省政府、省軍區命名為“雙擁模範縣”。近年來,蒼溪縣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強軍思想,緊緊圍繞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積極弘揚雙擁傳統,努力夯實雙擁基礎,不斷拓展雙擁領域,大力營造雙擁氛圍,不斷譜寫軍政軍民團結的時代新篇。
濃厚氛圍培育雙擁沃土
進入蒼溪縣,便感受到濃濃的雙擁氛圍,隨處可見雙擁宣傳標語標識,雙擁宣傳教育根深葉茂。
全縣擁有80余處永久性雙擁宣傳標語、石刻、碑塔等,在高速路出口、國道212線等交通要道矗立大型雙擁宣傳標識標牌,在城區大街小巷、場鎮鄉村懸挂各類雙擁宣傳標語500余處。近年來,還依託紅軍渡景區,投資1000萬元進行提質改造,建成集紅色旅遊、烈士紀念、雙擁共建、群眾休閒為一體的綜合性大型雙擁公園;在縣城汽車站至嘉陵江大橋、黃貓埡鎮高臺村紅軍街打造兩處“雙擁示範街”,全面融入紅色文化和雙擁元素,與50余家店舖簽訂擁軍惠軍協議,將6家退役軍人開辦的商店打造成為“雙擁示範店”,5家單位分別與縣人武部建立“軍民共建單位”。
在雙擁宣傳上,結合重大節假日、入伍退役、軍民共建、黨團活動等時機加強雙擁觀念的宣傳教育。並組織文藝工作者、文藝愛好者成立了四川省首個“雙擁藝術團”,先後創作《鐵血芳華》《回眸》《那山那水》等10余部深受軍民喜歡的文藝作品,開展雙擁政策宣講、英雄事跡巡講、典型事跡報告和精彩文藝節目演出150余場,受教育人數達10萬餘人次。
紅色文化融入雙擁血脈
全縣從陣地提優、品質提升、特色提煉等方面對現有紅色資源進行挖掘開發。近年來,先後投入5000萬元,高標準建成紅軍渡烈士陵園、強渡嘉陵江紀念館和黃貓埡殲滅戰紅色教育基地,將之打造成全縣人民“家門口”的核心紅色教育陣地。紅軍渡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與黃貓埡先後被評為4A級旅遊風景區,每年接待縣內外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前來學習教育超過80萬人次。
同時,還加強對紅色文物普查和紅色文化專檔資料收集,先後匯整合《血沃蒼山》等20余種地方紅色文化專著,編寫了《強渡嘉陵江》連環畫冊和《梨鄉紅霞》等地方教材;通過尋訪踏查、溯源論證,共尋訪到32376名紅軍革命先烈英名。並開辦紅色精神研學班,邀請革命功臣、黨校老師組建紅色宣講隊;建好融媒+革命老區建設平臺,加快網上革命歷史館、革命博物館建設,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紅色蒼溪,通過不同形式講好革命故事、根據地故事、英雄烈士故事、戰鬥遺址故事。
真情服務推動雙擁發展
蒼溪縣大力開展送功報喜活動,嚴格兌現各項優待金和獎勵金髮放,逐年提高義務兵家屬優待金標準,激發廣大青年參軍熱情,有力地支援國防建設。
出臺了《重點優撫對象醫療救助暫行辦法》,每年投入資金100多萬元,解決了烈軍屬、殘疾軍人、帶病回鄉退役軍人的看病難題;針對下崗傷殘、企業軍轉幹部、志願兵等生活困難的退役軍人,提供200個公益性崗位解決就業困難,享受與所在單位同等的生活福利和醫療待遇;持續推進“安身工程”,將特困優撫對象優先納入城鄉低保範圍,優先納入廉租房、經濟適用房享受對象,基本解決住房難題;為符合條件的困難退役軍人一次性補繳社會保險,解決養老難題;與通信、醫療等領域的48家單位建立服務超市合作關係,推出退役軍人專享服務、專享折扣等項目。還建起了學習室、健身房、榮譽室等活動場所,讓光榮院集中供養對象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確保軍休幹部“兩個待遇”全面落實;嚴格實施“陽光安置”,讓轉業軍士全部安置到心儀的工作崗位,滿意率達100%;積極組織退役軍人參加技能培訓,大力開展線上+線下“送崗位、送服務”活動,為廣大退役軍人及軍人家屬搭建起就業創業平臺;通過“摸排建檔,精準紓困,常態幫扶,動態管理”與“回頭看”的方式,對困難優撫對象實施常態化幫扶,不斷增強軍人軍屬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榮譽感。
魚水情深綻放雙擁之花
蒼溪縣積極落實軍地互提需求,互辦實事“雙清單”工作,嚴格按照清單內容進行逐條落實,協助部隊解決了周邊環境整治、子女教育優待、家屬就業、家庭困難幫扶和常態化走訪慰問等5個方面的具體困難。每年春節和八一建軍節期間,對駐蒼部隊進行慰問,送去擁軍慰問物資。
縣內所有車站、郵局、醫院、銀行等服務行業窗口嚴格設置軍人優先標誌牌,全縣所有公路、橋梁、隧道、停車場均對軍車免費通行停放。通過舉辦科技培訓班、科技專題講座、送文化進軍營等多種方式,為駐蒼官兵傳授文化和科技知識,為部隊培養科技人才12人,形成了完善的科技擁軍體系。
駐蒼部隊官兵把駐地當故鄉,積極為當地人民辦好事、辦實事。先後與學校、醫院、街道等單位建立軍民共建點14個,建立學雷鋒小組10個,共建效果顯著。官兵們積極投身搶險救災,在地震救援、抗洪搶險、抗旱搶收、火情救援等危難時刻,始終衝鋒在第一線,為受災群眾挽回巨大的經濟損失;積極參與國防教育,與城郊中學少年軍校結成共建對子,先後選派幹部骨幹給全縣中小學生上國防知識課400余次,組織軍訓達3萬多人次。積極參與地方生態建設,每年為駐地種植樹苗2000余株。(任廣和 牛軍 侯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