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繪製最美“同心圓” 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常開長盛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4-04-11 15:52:45 編輯:易瓊華 點擊:
石棉縣素有“民族走廊”之稱,共有28個民族,是享受少數民族地區政策待遇縣,2014年在四川率先創建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2023年成功復創第十一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
多年來,石棉縣委、縣政府努力當好民族團結進步的“引領者、開拓者、建設者、推動者、實踐者”,繪製最美“同心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在石棉大地上絢麗綻放、碩果纍纍!
2022年5月10日石棉縣委書記羅剛主持召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創建動員會
引領者,搭建創建“四梁八柱”
百花盛開,才能滿城香。如何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在石棉大地常開長盛?2022年,自啟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復創工作以來,石棉縣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為指引,全面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成立以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縣委各領域分管領導任小組長的“1+6”(“1”即1個領導小組,“6”即領導小組下設綜合協調文稿、宣傳、高品質發展、基層社會治理、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和檢查督導6個工作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確定“九進”示範創建牽頭單位,明確工作職責,構建起“1+9”(“1”即全域創建,“9”即進機關、進企業、進村、進社區、進鄉鎮(街道)、進學校、進宗教活動場所、進醫院、進景區“九進”工作)創建工作體系,突出責任落實、突出宣傳教育、突出保障效力,為打造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升級版搭穩搭強“四梁八柱”。
開拓者,建設共有“精神家園”
依託民族走廊優勢,探索創新“民族團結+”模式,堅持文化鑄魂、示範帶動、拓寬陣地,根植“五個認同”。
大型原生態歌舞劇《石魂》
一是打造“民族團結+紅色旅遊”模式。深度挖掘紅軍長征文化,傳承民族團結進步基因,以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為重點,以“紅軍渡”為中軸,打造安順場、川礦記憶陳列館等“民族團結+紅色旅遊”的以民族團結為主題的旅遊景區,生動講述“民族分裂是禍,民族團結是福”,利用宣傳標語、文化雕塑、宣傳影片、故事講解等形式,每年向近600萬各族群眾、中小學生、海內外中華兒女宣傳黨的民族理論和政策。
中小學生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中國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開展研學活動
二是打造“民族團結+文化陣地”模式。以紅軍強渡大渡河為背景,建設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並申報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建設川礦記憶陳列館、紅旗堰展陳館、好人館和傳承館,形成“四館一承”文化傳承體系,講好民族團結進步故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據石棉歷史發展,確立“團結·勝利”“團結·奮鬥”“團結·發展”“團結·和諧”4個篇章,在岩子社區打造民族團結進步主題公園1個;結合縣域特色,確立“融、攜、和、共、鑄、傳”創建主題,打造6個特色點位,宣傳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成效。
石棉縣原創大型紅色主題實景音樂舞蹈史詩劇《安順記憶》
三是打造“民族團結+示範引領”模式。強化思想引領,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幹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重要內容,面向群眾開展“月月有活動”的社會宣傳教育;紮實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九進”活動,以示範引領全域創建、全面創建、全民創建。
建設者,帶領走向“共同富裕”
始終將民族工作與全縣全局工作深度融合,不斷助力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為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特色産業枇杷基地
一是産業發展動力十足。構建“2+2”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發展以黃果柑、枇杷為主的特色産業基地達35萬畝,品牌價值達19.33億元,建成省級三星級現代農業園區1個。構建“1+3”現代工業産業體系,建成省級化工園區,規上企業57家,2023年實現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25.17億元。構建“2+2”現代服務業産業體系,形成以縣城為核心、“六大龍頭景區”為支撐的“1+6”縣域文旅發展格局,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6億元,獲評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
碳酸鈣産業園區
二是鄉村振興全面鋪開。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脫貧人口每人平均收入提升至14488元,同比增長16.1%;全縣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200萬元、年均增長60%以上,安全飲水率100%,垃圾收集和無害化處理率100%。
特色産業黃果柑示範基地
三是災後重建有序推進。緊扣“努力把災區建設成為新時代民族地區高品質發展的典範”目標,圍繞“兩年基本完成”目標任務,有序高效推進災後恢復重建,133個災後重建項目已完工84個,完成投資44.07億元,重建成效明顯。
推動者,各族群眾“互嵌共融”
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主線,積極營造共居、共學、共事、共樂、共用的社會氛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前所未有,文化上兼收並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2023年10月13日石棉縣牽頭組織與周邊五縣簽訂共建和美民族團結進步走廊合作協議簽訂現場
一是打造區域教育、醫療、娛樂“三中心”。投資3.91億元,建成向陽教育園區,吸引外來就學3000余人,義務教育入學率、鞏固率100%,少數民族學生高考升學率77.9%,獲評“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縣”。投資5億元,實施醫療項目12個,年度吸引外來就醫最高達22.54萬人次,納入“省縣域醫藥衛生整合創新改革試點縣”,綜合醫改“石棉模式”被國務院辦公廳督查激勵,建成西南地區最大溫泉燒烤綜合體和全市首個遊樂園,實施城市記憶走廊等城市功能性項目25個,吸引來棉定居群眾超過6000人,每年吸引來棉旅遊群眾超600萬人次。
二是搭建縣域用工市場平臺。圍繞“線上+線下”用工平臺建設,紮實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受災群眾等重點群體就業,縣工業園區企業提供就業崗位6300余個,2023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2138人,失業人員再就業689人,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9189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勞務收入5.12億元,成功創建四川省和諧勞動關係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三是共建和美民族團結進步走廊。牽頭與周邊五縣共簽共建合作協議,共同利用紅色資源、茶馬古道等民族團結進步遺跡,聯動實施“三項計劃”,加強基層治理合作,共建和諧走廊、幸福走廊、平安走廊。
實踐者,珍視守護“民族團結”
始終踐行“三有”服務,將民族事務納入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依法保障各族群眾合法權益,精心呵護澆灌民族團結之花。
一是民族事務管理有思路。充分發揮村組幹部、黨員代表、鄉賢等力量,以30戶為基本單元格,構建“五防兩保促發展”網格化基層治理體系,成功入選“四川省第三批城鄉社區治理試點單位”。
特色民族調解“路吉達克”開展矛盾糾紛調解
二是回應急難愁盼有成效。創新成立“急難愁盼”速辦中心,幫助群眾快速有效解決問題。已投入資金2000余萬元,辦結各族群眾“急難愁盼”事項162件、滿意率達100%。
石棉縣“石榴籽”志願服務隊在蟹螺鄉江壩村環山雞節活動現場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知識宣傳
三是矛盾糾紛化解有辦法。整合法院、檢察院等部門力量,創新實施“三官一律一員”走訪基層活動,並建立“德古”“路吉達克”等民族調解機制,縣內涉民族因素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100%。成功創建為省級法治示範縣,新民藏族彝族鄉海爾村“村級議事”被民政部確定為“全國村級議事協商創新實驗試點單位”。
賡續過往揚帆進,奮楫篤行譜華章。接下來,石棉縣將繼續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鞏固深化創建成果,以創建促團結、以創建促和諧、以創建促發展,努力把石棉建設成為“新時代民族地區高品質發展的典範”,爭創全省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第一縣!(石棉縣委統戰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