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6時許,大雨過後,綿陽市遊仙區鹽泉鎮金蟬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羅懷成,像往常一樣來到清溪河石頭圍堰閘門前觀測水情,與以往不同的是,羅懷成今天巡河時的心情格外好。這條旱季不能保障灌溉用水,一到汛期就淹房屋、莊稼的清溪河即將變成“灌溉+防洪”兩不誤的“幸福河”。
轉變,來源於遊仙區政協前一日(7月15日)在白蟬場便民服務中心舉行的小微協商。會上,“清溪河石頭圍堰改建活動閘門”改造和建設方案得到遊仙區水利局、施工方、鹽泉鎮相關部門及村民代表們的全票通過。
據遊仙區政協相關負責人介紹,2023年以來,該區政協在全區12個鄉鎮(街道)指導開展小微協商近40場次,助力解決群眾關心關注的基礎設施建設、産業發展、民生項目實施等急難愁盼問題60余個。為什麼小微協商能成“大事”?
據介紹,自“有事來協商”工作開展以來,遊仙區政協把“有事來協商”平臺建設作為推動政協工作提質增效的“牛鼻子”,緊扣基層政協協商民主實踐關鍵環節,紮實開展協商議事活動,取得了助發展、惠民生、促和諧的顯著成效。
超前謀劃 發揮政協統籌各方力量“黏合劑”作用
基層在涉及“人、物、錢”等事項時,往往會涉及多個部門和單位之間的協調。如何統籌好各方力量,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每半年和全年工作總結時,遊仙區政協都要制定下半年或明年工作計劃,並以此推動並制定出下一步需要與相關部門溝通的具體方案。
以2023年為例,遊仙區政協通過全委會議、常委會議、主席會議對事關全區改革發展的重大事項、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開展多層次協商。2023年,召開全委會議1次、主席會議11次、常委會議4次、專題協商會議6次。
同時,對遊仙區經濟建設、鄉村振興、城市管理、社會保障等各項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問題進行協商,制定統籌各部門和單位形成“合力”建議。在該區政協七屆四次會議期間,18位委員分別圍繞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國防科技工業強區、數字經濟發展、促進農業産業提質增效等方面協商建言,提出30余條意見建議。
2024年初,按照省政協安排,結合該區工作實際,區政協圍繞區委、區政府中心大局創新開展“同心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國防科技工業強區專項行動”,圍繞“同心共建‘五個新遊仙’,奮進全國百強區”等目標開展協商議政,目前已組織五個分課題調研視察協商16次,收集意見建議80余條;先後走訪中物院、58所、航空動力科技創新中心等院企70余家,開展座談協商27次,組織工作專班開展配套企業、院所高校招引,目前已有7個相關企業和院所落戶遊仙;撰寫《關於加強“智改數轉”技術服務的建議》《關於供銷社綜合改革的調研報告》等高品質調研報告10余個,在市政協專題議政性常委會上作交流發言。
創新協商平臺 助力基層治理
如何緊扣群眾急難愁盼和基層社會治理等,多建真言,多提良策,使意見建議接地氣、真管用,推動群眾操心事、煩心事問題得到更好解決?遊仙區政協依託“有事來協商”平臺,立足基層實際創設小微協商品牌,推動政協協商與基層治理工作有效銜接,助推基層治理工作提檔升級。
在遊仙區,“寇媽説事”“李杜祠龍門陣”“枧·愛”“仙鶴夜話”“山灣心語”等別具特色的基層議事平臺比比皆是。
7月16日一大早,71歲的遊仙區富樂街道仙人路社區黨委書記寇元惠便出了門。社區的道路改建現場,施工人員正在挖路面、埋線路。
仙人路社區地處城郊接合部,係“三線”企業破産改制居民區,下崗職工集中,有居民3001戶12135人,曾經是全市知名的矛盾糾紛多、信訪群眾多、治理難度大的“問題社區”。
社區內道路改建涉及群眾得益多,難度大,如何解?
在遊仙區政協的指導下,寇元惠通過“寇媽説事”組織20多次協商會,先後有600多名相關人員參加。從今年1月開始協商,到3月拆遷問題全部解決,如今,這條路修建得順暢高效。
與“寇媽説事”解決群眾出行“大難題”不同,遊仙區富樂街道李杜祠社區的“李杜龍門陣”協商平臺解決更多的是群眾的“小問題”。
北靠富樂山、南依芙蓉溪的李杜祠社區,是典型的城市社區,存在著老舊小區多、基礎設施落後、老齡人口較多等問題。而老舊小區普遍樓層較高,居民上下樓非常不方便,對老年人的出行存在很大的困擾。
“功夫在會前,開會有門道。”李杜祠社區黨委書記鮮光瓊介紹,在開展“李杜龍門陣”協商會之前,社區特地成立專班,對此進行多次走訪,宣傳相關政策,對加裝電梯居民需求意願調查摸底,並由小區業主自行推選3名業主代表,共同參與協商會的討論之中,再根據業主代表的意見,專班相關工作人員迅速進行安排落實。
一場場協商會,架起了連心橋。目前,李杜祠社區電梯加裝已實現全覆蓋。“在我們社區安裝的134台電梯中,有85%都是通過大家協商議事解決的。”據李杜祠社區黨委副書記何清華介紹。
鄉村要振興,産業要先行。遊仙區政協在助力鄉村振興,産業發展上同樣具有“發言權”。
夏日裏的遊仙區小枧鎮遇仙村,一場如何進行農業産業升級,助力鄉村發展等事宜的協商正在熱烈進行。
遊仙區政協委員、遇仙村黨總支書記鄧長清介紹,通過“枧·愛”協商平臺,村裏的大小事及各種問題都能解決。如,“一村多品”多元經濟發展的思路;“黨建+工會+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柑橘+蔬菜”的産業種植等“好點子”,都是通過“枧·愛”協商平臺商議出來的。
如今,該村桃子種植已發展到300余畝;蔬菜種植擴大到1200余畝;柑橘種植3000余畝。在2017年之前,這個每人平均年收入不過萬的村子,如今每人平均年收入達到了2萬元。(祖明遠 郭超英 周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