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動轉化|彭州:校地牽手院士領銜科技成果轉化跑出“加速度”

來源:成都科技 時間:2023-11-13 11:23:51 編輯:鄧書琴 點擊:
大連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在彭州市校合作“朋友圈”中有這樣一長串知名高校名單,近年來,地處成都“半小時經濟圈”、位列全國百強縣之一的彭州,以“校院企地深度融合”為抓手,積極連結高校院所頂尖創新資源,為科技成果轉化引活力、添動能,創新潛力無限!
今日,我們一起來看牽手知名高校、院士專家團隊“紛至遝來”背後的彭州“吸引力”!
鏡頭一:中試平臺初具規模
催生一批科技創新成果落地轉化
核磁共振波譜儀、透射電子顯微鏡……走進大連理工大學成都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一台臺“身價不菲”的儀器整齊地擺放在實驗室裏。而在研究院綜合實驗樓後,現代化的中試廠房已初具規模。
自2019年正式落地彭州以來,研究院致力於推動高端化學品、功能性新材料、新能源、碳中和、生物醫藥等領域的研發,在短短幾年時間建立起中試中心及分析測試中心,並引聚了由中國科學院李燦院士、彭孝軍院士、中國工程院蹇錫高院士,領軍人才梁長海教授等為代表的一批創新團隊,在服務成都相關産業發展、推動科技創新及成果産業化、引進培養高層次人才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就在去年,研究院獲批四川省首批新型研發機構。
作為建設者同時也是見證者,研究院中試中心主任修景海教授對研究院充滿感情。“實驗設備要如何擺放?”“如何讓設備排放達到環保要求?”……在大連理工大學工作了幾十年的修景海,在實驗室管理及創新平臺建設上是一把好手,2020年來到研究院後,他帶領團隊從零起步,一個可為石油天然氣化工、生物醫藥、先進製造及材料工程等領域創新項目提供中試驗證的創新平臺逐步成型。

“中試是對實驗室成果放大驗證的過程,是成果走向大規模産業化前必須經過的一個環節。可以説,中試一端連著創新,一端連著産業,對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具有重要作用。”修景海在高校工作幾十年,他深知中試平臺建設的重要性,“高校不缺好成果,但過去由於缺少中試基地,很多成果多停留在紙面的論文中,研究院正是要補齊這塊‘短板’。”
隨著中試平臺的建立,科技成果正在加快轉化——蹇錫高院士的高性能工程塑膠項目已經投産;周集體教授的鄉鎮無人化智慧污水專利技術正在西南地區推廣;就在近期,在研究院完成小試、中試的“電解水制氫”技術路線被無錫一企業“相中”,即將投入大規模産業化生産。
“我們目前還有多個創新項目正在研究院進行中試。”眼下,修景海一年中已有近一半多的時間在彭州度過,“在這裡,我們大有可為!下一步,研究院還將充分利用彭州科創平臺及中試基地的優勢,加快推動相關項目産業化進程,同時將大力培養‘既懂技術又懂市場’的技術經理人,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貢獻力量。”
鏡頭二:“塑”造新優勢
院士成果在彭州“開花結果”
與研究院比鄰而居,成都天順保利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天順保利”)正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蹇錫高的産業化項目,致力研發、生産新型雜環高性能工程塑膠。
據天順保利總經理鄭文全介紹,公司由瀘天化集團、大連理工大學成都研究院、大連保利新材料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技術源於蹇錫高院士團隊承擔的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曾先後獲得兩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此次轉化的系列材料屬於國內首創、國際領先,解決了傳統工程塑膠不能兼具耐高溫和可溶解的技術難題,且大大降低了生産成本,“既可在航空航太、電子資訊、醫療這樣的高精尖領域應用,也可在家用電器如不粘鍋等生活場景下使用,應用場景十分廣泛。”
在鄭文全看來,多方強強聯合攜手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必然會産生“1+1>2”的效果,“蹇院士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把科研轉化為服務國家建設的成果,而他對四川這片土地有著一種‘家鄉’情結;瀘天化集團有技術轉型的需求,在科技成果轉化上可以提供資金、項目生産及建設支援;研究院可以提供創新平臺支援;更為重要的是,彭州有雄厚的石油化工産業基礎,並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為科技成果有效轉化‘保駕護航’。”

正是在這樣“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下,蹇錫高院士很快下定決心,在距離大連千里之外的彭州,開展科技成果産業化落地。時至今日,鄭文全依然清晰地記著2019年12月26日這一天,“我們飛到大連與蹇院士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就在當天,我們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
回到彭州後,鄭文全帶領團隊迅速投入到項目建設中。“蹇院士每隔幾個月就會來彭州視察工廠建設情況,並給予全方位的技術指導。”在與蹇院士團隊的合作交流中,鄭文全也對企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有了更深的感悟,“科學家更加注重技術研發,企業家在産品生産上更有經驗。企業家要主動與科學家對接,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才能更好、更快地打通科技成果産業鏈轉化的關鍵環節,讓好成果加快實現産業化。”
就在今年6月,一期年産量達500噸的新型雜環高性能塑膠生産線即將投産,為成都相關新材料産業“建圈強鏈”增添“新動能”。
科技創新“一把手”談
在彭州市經濟科技和資訊化局的展廳裏,一張張規劃圖、一塊塊展板……生動“講述”著彭州近年來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踐。
指著展廳裏天府中醫藥創新港項目效果圖,彭州市經濟科技和資訊化局黨組書記、局長陸敏十分感慨,“項目包括了研究院、研究生分院、産業學院以及成果孵化平臺、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已經從‘規劃圖’變為‘實景圖’!”
近年來,彭州堅持以“5+5+N”科技創新體系為引領,不斷提高科技成果化和産業化水準。特別是聚焦新型材料、航空發動機、創新藥和高端醫療器械等重點産業鏈,建成大連理工大學成都研究院、北航成都航空動力創新研究院等4家新型研發機構並實現高水準運作,突破關鍵核心技術18項,産生重大科技成果近10項,轉化産業化公司12家,充分賦能了産業“建圈強鏈”。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市校合作成為彭州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一環。“市校合作作為實現高品質發展,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的重要途徑,不僅可以助力地方産業的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化,同時也利於聯合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複合人才,持續提高科技成果輸出和轉化能力,把科技研發優勢快速轉化為産業優勢,最終實現産業鏈強鏈、補鏈、延鏈。”據陸敏介紹,市校合作創新成果對推動彭州産業“建圈強鏈”帶來了積極影響,“依託‘人才+項目’招商引智模式,彭州現已擁有7位院士領銜、28個專家團隊組成的領軍人才隊伍,積極開展‘卡脖子’項目、顛覆性技術攻關,在創新資源集聚、促進域外成果落地等方面成效初顯。”
持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陸敏表示,下一步,彭州將從提升成果吸納轉化能力、加大中試平臺建設力度、提升成果轉化服務保障能力等方面“多管齊下”,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
以“校院企地深度融合”為抓手,彭州,正努力跑出科技成果轉化“加速度”!
“數”説彭州——
堅持提高科技成果化和産業化水準,助力彭州2022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639億元。
構建企業創新平臺,建成金大立科技-西華大學産學研聯合實驗室等創新平臺50余個,開發半導體低鈉氫氧化鉀核心技術等核心應用技術60余項。
推動域外成果落地,引聚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陳立泉院士“天目先導科技項目”、重慶大學魏靜教授“組合式重載大速比傳動系統模組化”、西南交通大學陳輝教授“軌道交通關鍵材料及服役安全評價技術”等12個重大項目在彭州實現産業化。
圍繞重點産業鏈,建成大連理工大學成都研究院、北航成都航空動力創新研究院等4家新型研發機構並實現高水準運作,突破關鍵核心技術18項,産生重大科技成果近10項,轉化産業化公司12家。
加快培育創新主體,2022年全市有效高新技術企業達108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73家,成都市級及以上創新平臺57個,預計“四上”企業研發投入達6.5億元,技術合同登記成交(輸出)額9100萬元,均居郊區新城前列。
積極引育高層次人才,近三年累計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300余人,年均開展科技項目80余個,榮獲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4項。(選送單位: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