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位於成都彭州的大連理工大學成都研究院(下稱研究院)正在加速測試2代鹼性電解水制氫技術,4年來
研究院著力打通産學研用通道實現從1到100,將科研成果“落地成金”。我們走進大連理工大學成都研究院,探索其在科技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上的發展路徑。
01 中試平臺如何推動科研項目實現産業化?
2018年1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與大連理工大學簽署框架合作協議,在化工醫藥和高端製造方面開展合作,次年3月,研究院正式落地彭州。
走進研究院,一片繁忙景象,“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鹼性電解水制氫2代技術中的電極催化劑和隔膜,目前3代技術正在測試中,通過這個技術,將可再生能源轉換為氫氣。”大連理工大學成都研究院綜合辦公室主任魏巍一邊指著展示物,一邊介紹道。風電、水電、光電等可再生能源如何實現充分利用,最重要的一環是解決儲能問題,目前市場上一是靠鋰電池將其儲存為化學能,另外一種方式便是將其製成氫氣,從應用端來説,冶金、化工製造、新材料等化工領域對氫氣有大量的需求,且氫能是清潔能源,從實現碳中和來説電解水制氫便成為了近年來解決儲能的最優選。
將時間倒回一年前,2022年,無錫華光環保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研究院院長梁長海團隊在鹼性電解水制氫先進技術上實施了系統的研發工作。今年3月,1500Nm3/h電解槽落地,與行業傳統大型電解槽相比,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産量大、能耗低及壓力高等特點,單位産氫成本降低約20%,該項目的中試環節,便是在研究院完成的。
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平臺是研究院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中試基地建有化工甲類中試實驗室及配套設施10000余平方米,液體儲罐總容積1100立方米,固體倉庫750平方米,配套了水、電、蒸汽、天然氣、氫氣、氮氣及污水廢氣處理等齊全的公用工程,這為研究院加速實現成果産業化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推進實施科技成果轉化“一號工程”,中試平臺建設是其中一個關鍵環節。目前,研究院共有22個項目立項,這些項目在高校基本已取得小試成果,對於研究院來説,要做的就是把小試成果放大到産業化的中試規模,最後落地成産業化項目,“我們需要驗證和判斷這些項目能否産業化,也就是要實現從1到100。”魏巍説道,在科技領域,從0到1,代表著研發突破,從1到100,代表著科技成果轉化進入市場。
02 如何實現産學研用深度融合?
今年3月,由瀘天化集團、大連理工大學成都研究院、中國工程院院士蹇錫高院士團隊共同合作的2500噸/年新型雜環高性能工程塑膠項目(一期)一次投料試車成功,順利産出合格産品,而這一項目,也正是研究院在設立初期就下決心攻堅的5個“卡脖子”項目之一。
該高性能工程塑膠具有耐高溫、耐腐蝕、鑄造方式簡單的特點,魏巍介紹道,目前國際上耐高溫的塑膠最多能達到200多攝氏度,而研究院産業化的項目達到了300多攝氏度,是目前世界上耐熱等級最高的,同時也是當前市場上綜合性能最好的工程塑膠之一,“這個塑膠可以融到溶劑裏,更好地在應用端使用,現在已經應用於軍工、航太航空、電子電器、汽車高鐵等行業領域。”
對於以化工項目為重點方向的研究院來説,實現産業化不能僅僅通過“量”來衡量,“我們的項目都有一個重投資的特性,投資需求很高,有些中試項目需要兩三千萬的資金,中試結束後産業化的投資甚至會上億。”如何破題?魏巍用了一句話來概括:“以産業化為導向。”對於研究院來説,如果項目沒有市場,無法實現産業化,那麼前期技術的投入成本就會非常高,不利於後期運作,所以研究院的每一個項目,都是先有市場需求,再去對接研發團隊,進行中試測試。
研究院的人才構成也能較好地應對産業化挑戰,科研團隊由5位院士、知名教授團隊領銜,另外還有中石油、中石化等相關企業有豐富經驗的部門中管、企業總工等任職,“科學家+工程師,我們希望這樣的研發和試驗團隊,能加快我們的中試效率,更好地實現産業化。”魏巍説道。
做好應用端的産業化,從市場出發,再去做佈局,這是研究院的目標,實現産學研用深度融合,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抓手,一方面,“産學研用”從用出發,産業化要和研發做結合,研發要以市場為導向;另一方面,把頂級的科學家,企業經驗豐富的工程師結合在一起,集合各方力量做産業化。
03 作為四川省首批新型研發機構“新”在何處?
2022年,四川發佈首批20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名單,大連理工大學成都研究院入選其中。新型研發機構又被稱為“三無形”選手,即無行政級別、無固定編制、無固定財政經費,有科研自主權、經費使用自主權、充分人事權,業內認為它有望成為繼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之後的第四類科技創新隊伍。
對於研究院來説,其“新”或許就體現在對創新鏈、産業鏈多個環節的執著上。從産業鏈上游來看,整個新材料相關體系大部分都離不開石油化工,包括想解決“卡脖子”問題,在成都,這些原材料大多都來自於四川石化;而從下游的應用來説,目前,成都的醫藥、半導體、新能源、汽車製造等方面有良好的發展沃土,這些也離不開對化工材料的需求。“如果向高端衝擊,就需要這樣應用場景、頂端的原料鏈主,大家一起合作。”在魏巍看來,這是一場城市和研究院之間的雙向奔赴,研究院因此選擇了成都,同樣,成都也選擇了研究院。
而在創新鏈的環節,研究院也在“未雨綢繆”,在專利成果展示墻上,共有20余項專利成果,這其中既有研發團隊自主發明的,也有一部分是為了産業化提前買斷,在魏巍看來,這種未雨綢繆更有利於未來研究院的發展,“以後做好了産業鏈,我們希望擁有鏈條上的所有技術。”
今年7月,成都發佈《成都市進一步有力有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政策措施》,圍繞培育以成果轉化為導向的新型研發機構等10個方面,提出了28條具體政策措施。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以大連理工大學成都研究院為代表的新型研發機構,正在迸發出澎湃的科創力量。(選送單位:大連理工大學成都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