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成都7年的校地合作“老友”如何實現創新與轉化的“雙輪驅動”?

來源:成都科技 時間:2023-11-10 17:48:02 編輯:鄧書琴 點擊:
10月,興隆湖畔,一場以“綠色低碳建圈強鏈,産研共創能聯未來”為主題的第五屆能源網際網路國際創新峰會舉行。來自能源行業的專家學者、企業機構代表齊聚蓉城,共話能源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共促創新鏈與産業鏈“牽手”發力,共謀綠色低碳産業高品質發展。
“推動能源領域國際科技創新合作,讓科技成果精準有效轉化,使創新資源融會貫通。”談及峰會帶來的價值,清華四川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下稱“研究院”)副院長劉毅對此深有體會。作為四川省校合作落地的第一家新型研發機構,在科技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上,研究院有著自己的一套創新“打法”。
如何實現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雙輪驅動”?走進位於成都天府新區興隆湖畔的研究院,找尋其驅動高品質發展的創新“密碼”
01 碩博人才佔比超70% 高層次人才是科技創新工作的核心
2016年3月,為落實“氣候智慧型/低碳城市”2+2合作協議,致力於打造能源網際網路領域的人才會聚平臺、科技創新中心、産業發展高地的清華四川院正式設立。
“當年,從北京飛來成都籌備建院工作的只有3個人,我們就在臨時辦公場所著手搭建組織架構,探討研究方向,招聘工作人員……”對於研究院的起點——海昌路旁的幾間集裝箱“辦公室”,劉毅記憶尤為深刻。
而如今,從劉毅辦公室的落地窗望去,就是湖心生態成勢,湖畔創新如林的天府新區興隆湖畔,研究院便佇立在這片創新沃土的核心區。給劉毅最深的感受是,成都這座科創之城驚人的發展速度。“尤其是充滿活力的青年科研工作者,給成都帶來了無限的科技創新生機。”
“人才其實是科技創新工作的核心,如果你沒有高水準、高素質的人才,想要創新突破是很難的。”劉毅説道,研究院一方面充分導入清華大學的人才資源與創新團隊,另一方面通過自身的培育機制,在一個個實踐項目中孵化出優秀的本地團隊。
既築巢引鳳,又固巢留鳳。隨著成都對創新人才吸引力的不斷攀升,研究院匯聚各類高層次人才400余人,其中,碩博人才佔比超70%,海外人才佔比20%,而平均年齡只有33歲,逐步形成了一支國際化、高水準、充滿活力的優秀隊伍。
“人才想來並且留得住,這與城市的科創氛圍和生活環境息息相關。”在蓉工作生活七年的劉毅,感觸頗深。“吸引人才紮根成都的不僅得益於城市的科創活力,還有這裡優厚的人才政策和舒適的生活工作環境。”在劉毅看來,成都是一個地理格局非常特別的城市,既可以在公園裏面搞科研,也可以在老城區體驗煙火氣帶來的幸福感。“近年來,隨著成都不斷完善的人才政策,有科研項目經費支撐,還在住房保障、子女入學等方面提供了很大便利,這些支援條件給予了年輕科研人才留在這裡的理由。”
02 採取多元成果轉化路徑 讓技術産生價值就是有效的成果轉化
科技成果轉化是促進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産力的關鍵環節。如何用創新成果轉化驅動城市高品質發展?劉毅認為,成果轉化的方式是多元的,不應該拘泥于某種形式,只要能讓技術為市場産生價值的,就是有效的成果轉化。
在研究院裏,這樣的成果轉化理念可以説是共識。研究院累計培育高科技企業達到20家,其中,準獨角獸企業1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6家,累計産值超10億元。
走成果落地轉化,企業孵化之路。離研究院不到百米的大樓裏,坐落著研究院孵化的首家企業——四川易衝科技有限公司。從清華校友創業團隊到一家準獨角獸企業,再到近期完成數億元的戰略輪融資,如今易衝已成為具有獨立研發能力和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無線充電産業領軍者。
走引進清華大學技術團隊,落地項目之路。研究院能源傳感及通訊研究所依託清華大學電機係的基礎研究和技術積累,成立後一直開展技術驗證和攻關,研製了多項具有核心自主智慧財産權的能源傳感及能量收集等基礎技術,如今已孵化成都清蓉深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開展科技成果應用、推廣和轉化。
走技術成果應用,服務市場之路。研究院直流研究所是這條轉化之路的“代表”。截至目前,直流研究所已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等多個國家級科研項目,相關成果在張北直流電網、珠海三端直流配網工程、東莞交直流混合配網工程、蘇州中低壓直流配網工程等國家級示範工程中得到應用。
“以市場對技術的需求為導向,用多元路徑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有力有效,為企業與市場創造價值。”劉毅簡要總結道。
03 260余個項目在川落地 承接國家重點項目+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雙輪驅動”
“接下來,我們希望涉足更多的交叉領域,並在科技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劉毅説道,以技術成熟度為標準,研究院將在現有成果轉化、延伸創新的基礎上,向原創研究與産業放大的兩個方向努力。談及下一步研究院的發展,劉毅用“頂天和立地”來概括。
承接國家重點研發項目是研究院作為高能級創新平臺積極導入創新資源,面向産業需求承擔高水準科技項目,培育高精尖科技成果的生動“縮影”。在他看來,這是研究院“頂天”的事。
目前,“頂天”這件事研究院已然在路上了。數據顯示,研究院已建立高水準研究中心10個,建設高能級實驗室8個,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30余項,獲得競爭性科研經費支援超10億元,榮獲省部級科技獎勵25項,一大批能源電力成果在重大工程中得到示範應用,覆蓋全國20余個省市區。
“立地”同樣重要。“服務成都乃至四川的高品質發展,也是研究院的主要方向。”劉毅介紹道,針對四川發展需求,推動260余個項目在全川17個市州落地;此外,成功舉辦6屆清華-四川科技成果對接會,為500余項清華大學創新成果來川轉化“鋪路搭橋”,實現了清華大學創新成果與四川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精準對接,為促成更高品質的互利共贏打下了堅實基礎。(選送單位:清華四川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