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準,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成都人社緊緊抓住打造全國人社領域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四川試點“成都樣本”契機,堅持“1323”工作思路,以標準化資訊化“兩化融合”促進人社領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人社服務,持續打造便利化營商環境。
成都人社智慧治理中心數據中臺運作視圖
築牢“兩化融合”根基
一是健全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積極參與全省標準研製,省市共建52項人社服務標準;完善成都特色的地方標準體系,健全由7個子體系198項標準組成的成都市社會保險經辦管理服務標準體系,編制187項全市人社政務服務標準化事項清單,在全國率先發佈4項人社智慧治理地方標準。
二是夯實數據基礎底座。打造人社數據核,整合融合就業、社保、人才、人事、勞動關係、公共服務六大業務板塊數據;縱向暢通數據鏈,創新構建起暢通部、省、市、縣四級的數據匯聚鏈條;橫向拓展數據網,梳理形成數據需求動態清單,匯聚跨部門數據,構建“數據融合、系統整合、部門賦能”的“一核多元”新模式。
三是建立“12344”資訊化架構。以成都人社智慧治理中心(智慧大腦)為樞紐,創新應用數據和智慧“兩大引擎”,打造業務、綜合、大數據“三類主題”,推進數據、業務、智力、生態“四維融合”,加速智惠群眾、智慧治理、智聯業務、智控風險的“四智”智慧場景應用,構建“12344”智慧人社治理體系,形成“兩化”融合應用支撐。
發揮“兩化融合”優勢
一是推進“八辦”服務。以標準化為基礎、以資訊化為支撐,持續深化人社“八辦”服務,推動企業群眾辦事“最多跑一次”和“一次不用跑”,實現人社政務服務241項事項“一網通辦”、9個“一件事一次辦”落地,60項高頻業務“掌上辦”、61項業務“自助辦”、40項業務“川渝通辦”、33項業務“跨省通辦”、13項提醒服務“準時辦”、推行特殊人群線上諮詢幫辦代辦。
二是優化就業人才服務。打造集用工、求職、服務於一體的“宜業成都”標準化線上服務平臺,高頻次開展百日萬企、“直播帶崗”等招聘活動;建設完善集線上職業培訓、技能評價、就業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技能人才線上服務平臺;推動流動人員人事檔案數字化,實現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一網通查,檔案接轉智慧審核、全程網辦。
三是強化服務評價。用好覆蓋全市的“好差評”管理系統,暢通線上線下評價渠道,完善全市人社系統政務服務“好差評”評價引導以及差評回訪、核查、整改等工作機制,對評價實現全過程、全覆蓋數據化管理。
放大“兩化融合”效應
一是賦能經辦服務。動態歸集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人群就業需求,智慧推送適用崗位、服務和政策。構建以大數據為支撐的科學審核體系,實現政策發佈、資格匹配、資金直達同步開展,失業保險穩崗返還補貼、社保費階段性降費等政策兌現服務“免申即享”。
二是賦能協同服務。依託智慧人社數據治理成果,推動惠民惠農財政補貼對象發放資格自動核驗、住房購買資格核驗等跨業務、跨部門的業務協同。
三是賦能業務監管。聚焦經辦服務、基金安全、欠薪隱患三類風險,以大數據手段編織風險防控網,實現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綜合人社內部數據和學歷、戶籍等外部數據,精準分析出全國在蓉應屆畢業生名單,搭建應屆畢業生在蓉就業情況主題,為精準施策,多樣化就業服務提供支撐。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吳秀章率隊現場觀摩成都市政務中心人社分中心
依託省市業務經辦資訊系統,實現人社基本公共服務事項在全市5350個經辦服務場所(網點)及20個線上平臺通辦;試點以來,治理形成超150億條標準數據資産,“免申即享”發放穩崗返還資金13.80億元,篩查防範經辦服務疑點數據近5萬條,抽查並核實處置基金安全預警業務超2萬筆,識別欠薪風險企業超千家,為384個市縣兩級部門提供數據服務2.5億條(次)。試點年度期間,成都在全省人社系統行風建設滿意度測評中滿意率較上年提高近4個百分點。
2023年4月,成都市作為人社領域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四川試點主要評估點位,助力四川試點以97.1分的高分通過驗收評估,並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確定為人社領域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總結推廣現場會的全國唯一現場觀摩點。
2023年8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吳秀章率部屬相關司局、國家相關部委,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局)相關負責同志,四川省各市(州)人社局主要負責同志140余人到成都市政務中心人社分中心、武侯區政務中心人社綜合服務大廳、成都高新區中和街道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中心,現場觀摩人社領域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領域的創新經驗和典型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