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鐵道兵精神代代相傳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8-15 16:35:32 編輯:張嘉鈺 點擊: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發展史上,曾經有一支特殊的工程技術兵種——鐵道兵。這支英雄的部隊,在炮火中誕生,在戰爭中成長,在建設中壯大,用35年的浴血奮戰,為鮮艷的八一軍旗增添了瑰麗的風采,在中國鐵路建設史上描繪出一幅永不褪色的輝煌畫卷。
鐵道兵部隊誕生於1946年的東北戰場。當時,東北民主聯軍根據戰爭形勢的發展,為維護鐵路交通秩序,保證鐵路暢通,集中各地武裝護路部隊,並吸收地方鐵路員工參加,建立了第一支鐵道部隊,稱“護路軍”。隨著戰區鐵路搶修的需要,東北軍區又在護路軍的基礎上組建了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後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新中國成立後,為適應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工程建設要求,充分發揮鐵道部隊在鐵路建設中的突擊作用,中央軍委于1954年3月在北京正式成立鐵道兵領導機關。從此,鐵道兵正式作為一個兵種列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
作為一支工程技術兵種,鐵道兵部隊戰時主要擔負鐵路保障任務,和平時期跟隨國家經濟建設需求進行變動,為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和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被朱德總司令稱讚為“人民鐵軍”。
解放戰爭時期,鐵道兵擔負起“野戰軍打到哪,就把鐵路修到哪”的光榮使命,修復鐵路8000多公里,對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和渡江作戰的順利進行以及全國解放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鐵道兵用鮮血和生命創建了一條“打不爛、炸不垮的鋼鐵運輸線”,創造了鐵路史和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跡,在抗美援朝戰爭的史冊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在社會主義建設中,鐵道兵響應祖國的召喚,哪需要哪去,一頂帳篷,四海為家,成為一支名副其實“鐵路建設突擊隊”,先後擔負和參加了52條鐵路干支線修建任務,為祖國錦繡山河“編織”起巨大的鐵路網,讓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挺起了高大的脊梁!
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成就偉大的事業。在35年光輝歲月裏,鐵道兵夜以繼日地奮鬥在崇山峻嶺中,報效國家,造福人民,締造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形成了具有深刻內涵的鐵道兵精神,受到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中央領導以及許許多多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的高度讚揚。1978年7月5日,葉劍英元帥在慶祝鐵道兵組建30週年大會上題詞:“逢山鑿路、遇水架橋,鐵道兵前無險阻;風餐露宿、沐雨櫛風,鐵道兵前無困難”。這一題詞,是對鐵道兵精神的高度凝練和生動概括。
鐵道兵精神作為中國紅化文化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刻而豐富的內涵,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以捨生忘死、敢於犧牲為標誌的革命精神。作為一支在戰火中誕生、築路中成長的鐵道工程技術部隊。從成立之時,鐵道兵便以捨生忘死、敢於犧牲的革命精神,展示出強大的戰鬥力。這種犧牲精神,早已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數十年艱苦奮戰的光輝戰績所印證。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美軍集中大量飛機轟炸重要鐵路幹線,妄圖通過所謂的“絞殺戰”徹底摧毀鐵路運輸線,斷絕我軍前線供應。但英勇的鐵道兵部隊以鋼鐵般的性格、鋼鐵般的意志、鋼鐵般的力量,用血肉之軀鋪就了鋼鐵大道,粉碎了美軍的“絞殺戰”,構成了朝鮮戰場上最為悲壯的身影。特別是在搶修百嶺川大橋過程中,美軍在短短76天時間,對大橋轟炸26次,投下炸彈約9000多噸,炸得河水改道,石山削矮。堅守此橋的鐵道兵響亮喊出“人在橋就在,人在橋就通”的戰鬥口號,堅持做到隨炸隨修、再炸再修,確保了志願軍軍需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向前方,保證了上甘嶺戰役的勝利。僅2個月時間,全連就傷亡99人,只有40多人未受過傷,其中5月14日一夜就傷亡56人。
在社會主義建設中,鐵道兵部隊秉持“舍小家,為大家”的情懷,穿梭于西南群山中、戰鬥在巴山蜀水間、揮師入高原戈壁裏,用青春和熱血甚至生命換來祖國的先進鐵路建設,成為和平時期人民解放軍各軍兵種中傷亡比例最高的部隊。在成昆鐵路建設中,平均每公里大約有2名築路者犧牲,沿線建有22座烈士陵園。這支善打硬仗、能打惡仗、敢打血仗的鐵道兵隊伍,把中國人民解放軍捨生忘死、敢於犧牲的革命精神詮釋得淋漓盡致。
二是以艱苦奮鬥、志在四方為核心的創業精神。艱苦奮鬥、志在四方是鐵道兵精神最重要的外在特徵,也是鐵道兵精神的核心。
鐵道兵的歷史,就是一部艱苦奮鬥的拼搏史。在中國革命和建設時期,由於物質奇缺、裝備落後、技術低下等條件制約,想要在幅員遼闊、地質複雜、地貌多樣的中國大地大規模修建鐵路,其工程建設難度之大、任務之重、挑戰之多可想而知。但鐵道兵部隊充分發揚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的艱苦奮鬥精神,在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下,不畏艱難、日夜奮戰,為國家新建了一條又一條鋼鐵大道。在修建西南大動脈成昆鐵路時,由於成昆鐵路穿越地質大斷裂帶,全線需建設橋梁653座、隧道427座,橋隧總長度433.7公里,約佔線路總長的40%,沿線暗河、溶洞、斷層、流沙、瓦斯、岩爆等一應俱全,設計難度之大和工程施工之艱巨,可謂前所未有。在這種環境惡劣、地質複雜的環境下,鐵道兵用鋼釬和鐵錘,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締造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奇跡。
三是以攻堅克難、迎難而上為特徵的探索精神。攻堅克難、迎難而上是鐵道兵精神的典型特徵,也是鐵道兵戰勝千難萬險的重要法寶。
在修建鷹廈線過程中,鐵道兵以“叫高山低頭、河水讓路”的英雄氣概,勇闖穿山、移山、填海“三道難關”,創造了移山填海創奇跡。在“穿山”難關中,鐵道兵司令員王震帶領工作組進入隧道,和幹部戰士一起研究改進施工方法,工效提高兩倍多,提前118天貫通了這座1460米的大禾山隧道,搬掉了第一隻攔路虎。在“移山”難關中,鐵道兵大膽採用定向爆破揚棄法,加大藥量,移山填谷,創造了一炮炸掉3座山頭的奇跡,節省勞力16萬工天,縮短工期90天。在“填海”難關中,鐵道兵創造了一列式拖帶和快速拋石法,把近100萬立方米的大石塊拋入茫茫大海,建成了一條長5公里、寬19米的廈門海提。朱德總司令為廈門海堤建成揮毫寫下“移山填海”四個大字,這是對鐵道兵部隊豪邁壯舉的無上褒獎!
四是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為底蘊的工匠精神。鐵道兵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工程技術兵種,之所以能夠出色地完成各項工程任務,既是廣大鐵道兵戰士艱苦奮鬥的結果,更與鐵道兵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分不開。在成昆鐵路一線天石拱橋建設過程中,鐵道兵部隊高標準、嚴要求,從大渡河沿岸採集並加工花崗片麻岩拱石4930塊,僅用55天時間,一舉建成了全長54米的一線天石拱橋,創造了大跨度鐵路石拱橋的世界新紀錄,堪稱鐵道兵發揚工匠精神的典範。
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鐵道兵精神作為我們黨在革命鬥爭、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孕育出的精神力量,它與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紅旗渠精神等紅色精神一脈相承,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價值取向,融匯了中國共産黨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凝聚起來的社會主義、共産主義的理想和信念,為中華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時代內容,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精神的昇華,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産,是新時代需要傳承弘揚的寶貴精神資源。
新時代新征程,新起點新偉業。當前,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改革發展正處在攻堅克難的重要階段。越是接近民族復興越不會一帆風順,越充滿風險挑戰乃至驚濤駭浪。正因如此,我們要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堅持不懈用鐵道兵精神鼓舞鬥志、凝聚力量,讓鐵道兵精神代代相傳,使其成為激勵我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丁洪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