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號作品:央視揭秘西藏博物館 一起探尋她的前世今生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1-12 16:12:35編輯:劉奕麟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大型紀錄片《大國建造》播出,揭秘了40個中國新地標,中建西南院有3個作品呈現,其中就有西藏博物館新館。
西藏博物館新館緊鄰布達拉宮,新館建設將在老館的基礎上進行改擴建。工程佔地面積6.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從1萬平方米擴建到5.8萬平方米,建成後是西藏唯一的綜合性國家一級博物館,也是西藏最大的文物收藏機構,能同時展出4萬多件展品。(于1999年開放的西藏博物館老館也由西南院設計,曾獲國家設計金獎,並作為藝術品收入第九屆全國美展。)
西藏第一座現代化博物館
1994年,在西藏自治區成立30週年之際,中央決定為西藏援建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以保護和傳承地域文化,並將此任務交由中建西南院完成。
博物館建築的設計與修建,彰顯著藝術審美的品位,而藏族本身就有很高的美學造詣,設計任務書明確指出“建築應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不希望再修那些碉堡”。
時任院副總建築師、項目設總的趙擎夏大師非常理解藏區的要求和民族情感,改革開放以後,西藏經濟飛躍發展,但當他立於拉薩街頭,仿佛又回到某個內地城市。“西藏博物館地處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環境,地域特色應該當地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趙擎夏希望“它在展現燦爛西藏文化的同時,本身也是一件展品。”
正是在這樣思路引領下,西藏博物館設計完成了。“花崗石砌就墻體,上端為藏式女兒墻即鑲嵌檉柳女墻,屋頂用琉璃瓦覆蓋,館內採用現代結構體,朝陽一面鑲有進口落地大玻璃。館內還裝備有先進的監控和調溫設備”西藏博物館的建築風格並不僅僅一味地傳承,它在保留了藏族傳統建築特點的同時,又結合了現代建築極其實用的特性。
1999年,西藏博物館落成後,中國郵政特別出版紀念郵票。建成多年來它作為西藏悠久歷史與璀璨文化、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成果的重要窗口,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曾作為藏式建築的典範,榮獲建築設計行業的最高獎——國家金獎,並曾作為藝術品入選全國美展。
可以説,西藏博物館是由地域文化、藏式美學和現代建築技藝巧妙交織而成的一部藝術品。
匠心傳承打造高原之魂
20年後,由於時代發展,老館使用面積越來越無法滿足現代功能需求,西藏自治區通過多輪專家研究論證,決定在原址上進行改擴建,仍由中建西南院設計。
通常來講,改造項目往往有較大的局限,也更容易引起爭議。而對於此,項目總負責人、中建西南院執行總建築師劉藝的回答充滿自信,以及對原作的深深敬意:“新老之間不是對立關係,而是相互依存,共同成長。優秀的老館設計給了我們如此完美的‘基因’,我們需要做的是幫助他順其自然生長起來。”這個觀點也同時得到設計老館的總建築師、中國建築設計大師趙擎夏老先生的充分認可,已過古稀之年的他作為項目總顧問,參與項目方案前期工作,並多次提出寶貴建議。
如何在延續博物館原有設計風格的基礎之上,滿足博物館的新需求,也是新館設計中必須考慮的問題。
金頂、紅墻、白宮、石砌墻體……色彩濃郁,用材獨特,這些藏式民居獨有的特色元素。但作為現代化的建築西藏博物館新館應該以怎樣的面貌呈現在世人之中?是照搬舊時形式,還是以現代的建築語言表達傳統的魅力?
設計團隊認為,西藏博物館應該是藏地文化從傳統走向未來的一座橋梁,因此新館設計以傳統的藏文化元素為基點,以全新的表達方式予以實踐。
設計師的精耕細作,成就了最終成型的方案:
有節制地拆除部分不適老建築,原本跼踀的用地上,被適當的拓寬,取自西藏傳統壇城意向的空間佈局,左右對稱,並向上逐層退收,建築面積擴大約5倍。更難得的是,新館設計繼續延續了舊館建築的根脈和肌理,老館設計最標誌性的主立面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與新館入口分立於用地的西、北兩側,仿佛隔空對話。新老館之間,通過一個通透的玻璃陽光大廳連接,讓新老建築和諧融為一體,共同講述動人的藏地文化。
在高低錯落的新館建築中,設計以金色銅板、銅網、石材幕墻替代了黃土、木、石砌等傳統用料,與傳統建築神似而非形似,使人既能從傳統中充分感受到西藏的現代開放,又能從現代中細細品味藏文化的獨特魅力。
而最具創意的建築屋頂更體現設計師的匠心獨運。藏式金頂是極具特色的藏式建築標誌性符號,它也是藏文化中“權威和聲望”的象徵。設計團隊保留了金頂的形式,而用更輕型的鋼結構取代傳統木結構和老館的琉璃瓦。屋面形態設計突破了傳統建築中“大屋頂”在採光方面的束縛,利用玻璃與鋼結構連結讓室內可以借到大片天光。當“日光城”充盈的陽光鋪滿整座城市,明亮的陽光透過玻璃屋頂灑進大廳,給這幢雄偉的建築帶去生機,金色屋頂在陽光的照耀下綻放出璀璨耀眼的光芒。
不只是博物館更是藏文化交流中心
作為屋脊最大博物館,西藏博物館擁有館藏52萬多件,其中不乏許多集藝術、歷史、科學價值于一身的珍品。由於面積和時代局限,老館沒有完全發揮利用文物與展示功能空間,大量文物只能庋藏于庫房中。
幸好新館的設計工作彌補了老館的局限。讓豐富的館藏文物盡可能“出場”,更要讓他們“活過來”,是西藏博物館新館設計的初衷。
如何利用空間讓館藏文物更好地傳播藏文化?如何讓博物館融入西藏當地居民生活?如何讓博物館加強學術研究功能?
設計團隊對博物館功能進行了合理整合與規劃,並有針對性的進行空間佈置。於是,新建展廳層高提高到8米,庫區提升至4.5米,為設備安裝與展陳設計預留足夠的空間;原有的老館被改造成圖書閱覽室、兒童活動室、博物館之友、特色藏餐廳……新館設計賦予博物館更多公共服務功能,並設立獨立的“藏文化研究中心”,通過多維度的空間打造,激活文化,讓博物館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
同時,關注于參觀者體驗和運營便利性,新館設計引入高科技手段,基於博物館核心業務需求打造“智慧博物館”,以一個或多個實體博物館為基礎,在文物尺度、建築尺度、遺址尺度、城市尺度和無限尺度等不同尺度範圍內,搭建了一個完整的博物館智慧生態系統,真正實現智慧服務、智慧保護和智慧管理。
西藏博物館新館建成後,這裡將成為藏文化傳播與對話交流的中心。它將繼續見證西藏的發展,促進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讓神秘藏地文化在傳承中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正如此前團隊所期望的那樣,新館設計是“以匠心致匠心”,在中建西南院設計團隊的代際傳承中,西藏博物館繼續講述藏文化故事。(選送單位:中國建築西南設計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