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南部縣:文化滋養 山水田園生機無限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11-25 08:05:33 編輯:楊仁昌 點擊:

文旅融合發展的八爾湖鎮(資料圖) 張良 攝

羊角山村建起主題文化館(資料圖) 張良 攝
在南部縣廣袤的鄉村大地,山奇水秀的自然稟賦讓每一個村落都宛如世外桃源。旖旎山水間,厚重深邃的紅色文化、絢爛多姿的民俗文化、古韻生香的非遺文化等燦若繁星,令美麗鄉村更具內涵。
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和根脈。近年來,南部縣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過程中,注重文化建設,厚植文化本底,以文鑄魂、以文惠民、以文興業,山水田園迸發無限生機。
以文塑村 特色彰顯
一個鄉村,因文化的積澱,成就歷史的丹青……
張家嘴村位於南部縣升鐘鎮東南部,有著厚重的紅色文化,是川北工農紅軍搖籃,被譽為“隱秘山中的紅軍村”。近年來,該村依託紅色文化資源,不斷豐富和完善歷史資料和革命故事,全方位展示厚重深邃的紅色文化背景,一幅以“紅色、美麗、富裕”為底色的鄉村新畫卷徐徐鋪展。
走進張家嘴村,撲面而來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連綿起伏的山巒,蒼翠中點綴著片片火紅的楓葉;東溪溝、貫子山、羅成山、馬鞍山構成“三山一溪”獨特地貌;紅軍洞遺址、龍潭子驗槍試炮遺址、旋子山軍事會議遺址、升保起義打響第一槍遺址等,外表滄桑、風貌古樸,那段流淌在歷史長河中驚心動魄的一幕幕浮現眼前。
“1932年,革命先烈張友民率領數千名群眾發動升保起義,攻克區公所,收繳敵人武器,有力打擊當地的反動勢力,為紅四方面軍進入川北創建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基礎……”71歲的升鐘湖民間文化研究協會會長張大清是土生土長的升鐘人,他一邊帶領筆者追尋先烈的足跡,一邊回顧曾經發生在這裡的傳奇故事。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賦予張家嘴村獨特的紅色文化底蘊。
沿著升保起義的行進路線一路前行,不久便走進張家嘴村的腹地——一片佔地100余畝的川北特色民居群。一座座灰瓦白墻的川北民居被群山環抱,房屋錯落有致,格局古樸典雅,環境幽靜宜人。
“正是這底蘊厚重的紅色文化和原汁原味的川北建築,為我們村邁上鄉村振興之路奠定了基礎。”該村黨支部書記敬一彬説,近年來,張家嘴村堅持把改善生態和人居環境放在首位,重點在恢復川北民居上做文章,採取“保固復古”的辦法進行修固,恢復川北民居風貌;堅持統籌生態與人文協調發展,保護生態資源、打造美麗鄉村,建成紅色文化紀念館、紅軍洞、川北村落等鄉村旅遊景點10余個,實現文旅融合發展。
昔日的窮山村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厚重的紅色文化、秀麗的自然風光、原汁原味的川北民居,讓這座隱藏在大山中的紅色村落跨越歷史的長河,榮光無限,先後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四川最美古村落”,入選第二批全國紅色美麗村莊試點。
“內涵豐富、各具特色的鄉土文化,凝聚著不一樣的美。”南部縣精神文明辦主任李小紅認為,只有因地制宜地保護與挖掘鄉村特色文化,構建各具魅力特徵、富有生動氣息的新農村,才能不斷激活發展內生動力,守住鄉村振興的根脈和靈魂。
文化惠民 凝心聚力
一片沃土,因文化的流淌,孕育生命的律動……
南部縣伏虎鎮正覺寺村位於西充、南部、鹽亭三縣交界處。近年來,該村依靠産業帶動群眾、鄉賢幫扶群眾、文化浸潤群眾,使以前貧窮偏僻的小鄉村,成為鄉村休閒旅遊的首選地、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特色産業發展示範基地,走上別樣的鄉村振興路。
“村裏變化很大,這源於我們村堅持以文立村。”該村黨支部書記趙太勳説,過去,村裏打牌、酗酒、賭博等現象突出,村民之間常常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糾紛。在外打工、辦企業多年的王新2001年春節回鄉過年,看到村裏陋習依舊,提倡在村裏搞點文化活動,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這與村“兩委”的想法不謀而合。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從2003年春節開始,以文化人、以文立村的向美嬗變在正覺寺村生動演繹:由村民自編自導自演的“村晚”連續舉辦了19屆,改善了村民精神風貌;陸續興建德孝文化廣場、忠孝文化廣場、十二生肖亭、崇文書岩等,文化底蘊越來越濃厚……
“現在大家的業餘生活過得不一樣了,唱歌、跳舞、看書、下棋等,好不熱鬧。”正覺寺村村民們將村子的變化看在眼裏,喜在心裏。
正覺寺村是南部縣眾多厚植文化本底、煥發出鄉村文明新氣象的代表之一。如今,行走在南部鄉村,隨處可見一棟棟川北民居錯落有致,一面面繪有中華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墻讓人耳濡目染。
“美觀、大方、實用,一面文化墻不但是一道靚麗風景,還能春風化雨、浸潤人心。”南部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鐘偉説,南部創新文化惠民形式,既注重文化陣地的“硬體”建設,修建文化廣場、文化活動室等,也加強文化陣地的“軟體”配置,實施“文化上墻”工程,以群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形式,教育和引導群眾積極向上、自力更生。
堅持文化鑄魂塑形,發揮以文惠民作用,持續增強發展內生力,成為南部縣全面實施鄉村振興的“秘訣”。近年來,該縣轉變思路,因地制宜,在有效整合現有資源基礎上,加大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的投入力度,充分發揮文化惠民、文化扶志等功能,推動文化設施標準化建設,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品質;全面實施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基層文化站(室)錯時延時免費開放;加強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骨幹的培訓,提高服務能力;不斷豐富鄉村文化的時代內涵,讓群眾獲得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品質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旅融合 強村富民
一方山水,因文化的滋養,迸發出無限生機……
冬日裏的南部縣八爾湖鎮純陽山村,仍然充滿著無限生機與活力。漫步其間,只見群鷺飛舞于藍天,遊魚歡翔于淺底,岸芷汀蘭,鳥語花香;如織的遊人呼朋引伴,或漫步田園小徑,或泛舟綠水碧波;一幢幢川北特色民居掩映在蒼山碧水中,整個山村宛如一幅水墨丹青畫卷。
過去的純陽山村,是一個發展滯後的水淹窮村。近年來,按照“生態打底、綠色發展”的鄉村振興思路,該村堅持鄉村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依託王家大院、古井等一大批古跡遺址,以及秀美風光,深度挖掘文化內涵,實施旅遊開發,打造美麗鄉村。如今,該村建有水生態濕地公園、純陽花海、荷塘月色、遊湖棧道等景點10余個,培育農家樂和民宿客棧30余戶,戶戶有了增收項目,家家有了致富門路。
夜晚的八爾湖畔華光璀璨,錯落有致的草木在綵燈襯托下愈加美麗。遊船遊弋在八爾湖中,假山、島嶼、音樂噴泉光影秀點綴其間,光影浮動,恍如人間天堂。
與純陽山村發展軌跡同出一轍的是升鐘湖畔的臨江坪村。在村民宋坤明家,剪紙、樹皮畫、根雕等作品擺滿大廳。小院裏,三五成群的遊人正在欣賞拍照。作為南部縣的民間根雕藝人,宋坤明的漁家樂充滿了鄉土文藝范兒,成了備受遊客追捧的“景點”。
近年來,南部縣高度重視鄉村文化培育,深度把握鄉村文化振興的傳承性原則、相融性原則、群眾性原則,規劃建設“一村一韻”,精心打造文化+山水、文化+産業、文化+民居、文化+人文等方面的綜合體,策劃推出豐富多彩的文旅産品,不斷完善旅遊基礎配套設施,持續推進文旅集群連片開發。
“售賣作品和經營漁家樂,每年能帶來10多萬元的收入。”宋坤明説。在村裏,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以文旅融合發展為契機,回村創業。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被轉化為發展動力,鄉村文旅的致富引擎已被點燃。
站在臨江坪村,眼前的美麗漁村與人文薈萃的升鐘湖景區融為一體,鄉村文化所具有的豐富內涵和鮮明個性,使其煥發出新的生機。當下,這個活力無限的小村子,文旅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在實踐中變得清晰,村民們渴望的美好生活正在實現。(朱胤委 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