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充:探索創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特色品牌 社區治理效能不斷提升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7-20 06:04:19 編輯:楊仁昌 點擊:

在常林鎮大田壩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培訓室內,孩子們正在上美術課
社區是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社區服務關係民生、連著民心。近年來,西充縣充分發揮黨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的引擎作用,深入推進基層治理工作,城鄉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顯著增強。
常林鎮大田壩社區緊扣“組織聚合力、綜合發展力、眾管微治力”破難提升,社區治理呈現新氣象;晉城街道一段社區創新社區治理“3.0”工作法,做細服務文章;晉城街道觀音庵社區擦亮“五聯”治理品牌,讓社區治理從“獨唱”變為“合唱”……各社區因地制宜,探索創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特色品牌,社區治理效能不斷提升。
大田壩社區
以黨建引領為基 凝聚共建合力
“老師,我畫得好看嗎?”“終於畫好了,我要涂上好看的顏色。”伴隨著優美動聽的旋律,整潔明亮的培訓室裏,10余名年齡不等的孩子正在忙碌著。他們有的正跟同伴討論畫畫技巧,有的在給畫紙上的圖案上色,有的正滿眼期待地等待著“老師”的評價……這是7月19日上午,在西充縣常林鎮大田壩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培訓室出現的一幕。
“放暑假了,孩子由誰看護、如何度過一個充實而有意義的假期,成為了雙職工家庭最頭疼的問題。社區充分利用黨群服務中心陣地,通過開展暑假公益課堂,幫轄區部分家長解決暑假帶娃難題。”大田壩社區黨總支書記羅文鐘介紹,連日來,社區先後邀請川北醫學院、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等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為轄區小學生開設美術、科普、英語、國學、手作等豐富多彩的公益課程。
據了解,大田壩社區是典型的城鄉接合部社區,原來的社區辦公陣地面積僅有100多平方米。今年以來,該社區盤活閒置國有資産,建成800平方米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打造兒童之家、退役軍人之家、健身房、多媒體室等9大多功能空間,設置會客廳、休息室、書房等,為轄區群眾提供飲水、閱讀、手機充電等18項服務。暑假期間通過邀請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開展公益課堂,正是該社區充分利用黨群服務陣地服務群眾的一個縮影。
除用好用活黨群服務陣地,大田壩社區始終以黨建引領為基,緊扣“組織聚合力、綜合發展力、眾管微治力”,多方發力引領社區治理。
同時,社區充分發揮組織優勢,凝聚工作合力。選拔年輕、善於治理的優秀黨員擔任社區黨總支書記,作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第一責任人;吸納樓棟、商鋪流動黨員參與社區治理,將黨的組織和工作觸角延伸到206個樓棟、61個商鋪。
社區空間大、功能多,如何運作保障?該社區結合實際,探索推行“黨組織+公司”經營模式,發展社區經濟。社區黨總支牽頭成立服務公司,開展仲介、托幼、物業等25項業務;打造社區共用廚房提供餐飲服務,年運營收益的50%用於社區發展和治理;與藝術培訓學校、企業合作,利用陣地開展各類藝術培訓、就業培訓;利用化鳳山森林公園等資源,開辦茶吧,籌備桶裝水開發等。
凝聚共建合力是開展基層治理和服務的重要保障。大田壩社區積極發揮部門聯管作用,對接住建、通訊等部門,完成管網等4項基礎設施改造;成立自管委,制定小區公約,推行“居民自管”;發揮黨員樓棟長、網格員、雙報到黨員“三管合一”作用,開展居民説事日、壩壩會等議事活動60余次,累計協商解決矛盾糾紛等130余件。
一段社區
創新治理工作法 做細服務文章
在西充縣晉城街道一段社區,有三位出了名的“解憂人”,社區居民不管遇到大事、小事、麻煩事,都愛找她們解決。她們分別是社區居民的知心人“陶大姐”、大齡青年的牽線人“陳紅娘”、孤寡老人的貼心人“許大嫂”。
知心人“陶大姐”指的是社區黨委書記陶瓊。一段社區位於晉城街道老城核心區域,以前拆遷矛盾、鄰里糾紛較多,居民遇到大事小事都來找社區調解。有著20多年基層工作經驗的陶瓊牽頭,12名社區黨員參與,成立陶大姐聊天室,組建陶大姐服務隊,協調化解社區各類矛盾糾紛,解決各類難題堵點。
社區有一家人曾因矛盾吵鬧不休,姐弟二人互不相讓,吵嚷著要鬧上法庭。陶瓊及隊員們多次到府為當事人及其親屬做思想工作,邀請雙方當事人到社區聊天室談心。前後經過八次調解,姐弟二人終於冰釋前嫌、握手言和。“事後他們十分感激社區,經常主動參加社區的志願服務活動。”陶瓊説。
為解決轄區大齡青年、單身男女的婚戀難、交友難問題,社區發揮平臺作用,由社區黨員陳啟惠牽頭成立“陳紅娘驛站”。今年以來,通過“陳紅娘”的牽線搭橋,34對男女確定戀愛關係,13對新人步入婚姻殿堂,解了居民的“心頭愁”。
聚焦解決社區孤寡老人無人照看問題,社區黨委副書記許春艷牽頭,建立社區黨員幹部和孤寡老人“一對一”聯繫跟蹤服務制度,長期照顧孫明書、李正能等18位孤寡老人。
“在社區治理過程中,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讓社區治理更有溫度、便民服務更暖人心,最終探索出了社區治理‘3.0’工作法。”陶瓊介紹,“3.0”工作法即講好紅色故事、老城故事、“一段”故事三個故事,打造知心人“陶大姐”、牽線人“陳紅娘”、貼心人“許大嫂”三張名片,解決就業難、救助難、調解難三大難題,實現黨群關係零距離、社區便民服務零距離、社區治理零距離。
觀音庵社區
擦亮“五聯”治理品牌 探索多元共治路徑
“嬢嬢,天氣熱了,我來幫你把頭髮剪短一些哈!”“辛苦你啦,真是太感謝了!”近日,志願者郭永珍來到金龍山還房二號小區,為84歲的獨居老人李素芳理髮。
郭永珍是觀音庵社區“管得寬”志願服務隊負責人,她經常為社區老年人免費理髮,併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到府理髮、修剪指甲等服務。
“通過走訪,我們發現轄區群眾對家政服務、老人陪伴、小孩托看、廣場舞培訓等有很大的需求。”觀音庵社區黨總支書記高華勇介紹,社區通過引進一家第三方樞紐平臺,孵化了向日葵、溫暖社工、信德3家專業社會組織和老黨員志願者、“管得寬”、小馬甲、商居聯盟、千葉舞蹈、非遺志願服務隊6家社會組織,為群眾提供涉及家政、養老、托幼等8個領域共計30多項服務。
截至目前,社會組織通過“公益”或“公益+低償”的方式,先後開展了非遺文化傳承、生活技能培訓、黨群幫扶等志願服務活動58場,累計服務社區居民13000余人次,幫助社區居民解決水電維修、托老托幼等問題1000余件。
引進、培育社會組織,實現社會組織聯動助推基層治理,只是該社區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的方式之一。“觀音庵社區轄8個居民小組、現有黨員78人、常住人口30000多人、大小商鋪700多個,社區工作頭緒多、任務重。”高華勇説,為此,社區堅持黨建引領,打造了“五聯”治理品牌。
高華勇介紹,“五聯”治理品牌除前面提到的社會組織聯動外,還包括忠義文化聯傳、服務陣地聯建、社區自治聯推、志願服務聯展。
社區將忠義文化聯傳作為精神紐帶,通過打造忠義文化墻、創作忠義文化作品、開展忠義傳承活動,激發廣大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熱情。
在服務陣地聯建方面,社區通過盤活國有閒置資産,結合黨群服務中心親民化改造和街道社工站建設,示範性打造社區社工室,實現社會組織服務區域和多功能服務陣地最優化。
社區自治聯推則通過“三項機制”夯實參與基礎。志願服務聯展則採取“黨支部載體帶動、主體載體推動、活動載體聯動”方式,成立了由18名黨員志願者組成的社區志願服務聯合黨支部,常態化開展志願活動。
一系列創新做法,使社區治理主體更加多元化,逐步形成了“聚資源、聚智慧、聚人心、聚活力”的社區共建共治共用格局,居民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廖桂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