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部縣:新城展新姿 老城換新顏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6-14 10:07:44 編輯:楊仁昌 點擊:

南部縣城,一半江水一半城
緊鄰南部縣嘉陵江三橋的“南部之眼”體育館,地處該縣滿福新區核心位置,遠遠看去,圓弧型的屋蓋,形似一隻巨大的眼睛。夜晚,體育館頂部發出夢幻般的燈光,點亮城市夜空,儼然一顆閃亮的明珠鑲嵌在美麗的嘉陵江畔,成為南部城市又一新地標。
近年來,南部縣立足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高效構建城市骨架、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群眾人居環境,全面彰顯城市之美,進一步提升城市綜合實力,增強廣大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歸屬感。
暢通城市交通 “一繞五縱五橫”加速成型
日前,在南部縣南鐵大道轎子山隧道入口處看到,一幅巨型浮雕上,嘉陵江三橋、濱江公園、桂花博覽園等雕刻惟妙惟肖,將南部縣城的人文景觀、特色建築等展現得淋漓盡致。
“穿越一座隧道,就能看遍南部繁華。”南部縣南鐵大道項目生産經理甘宏介紹,入城方向的浮雕以特色建築為主,讓返鄉的南部人和外地遊客一進入南部,就能感受到大美南部的獨特魅力。出城方向的浮雕則以山水景觀為主,讓遊客乘車離開南部前,再看一眼南部的山,賞一回南部的景,留下山水城市記憶。
轎子山隧道作為南鐵大道的控制性工程,其建設進度一直備受關注,5月1日,轎子山隧道半幅通車並開始試通行,目前,該隧道已實現雙向通車試運作,實現了南鐵大道與桂仙路、紅岩子大道無縫連接,南部再添一條交通大動脈、經濟主幹道。
“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了。”得知南鐵大道試通行,許多市民早早來到現場,表達內心的喜悅,家住金洲翠城小區的楊女士説,看到南鐵大道一天天建設成型,心裏由衷地感到高興。
總投資6億元的南鐵大道,是該縣“一繞五縱五橫”城市交通主幹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21年7月開工以來,南鐵大道建設克服諸多困難,保質保量加快推進。原計劃30個月建成的項目,不到22個月就建成。全面通車後,將把南部火車站與紅岩子大道、南廣大道等連接起來,縮短南部城區到南部火車站的行車時間,極大地方便群眾出行,進一步疏解城市交通壓力,加快完善縣城路網體系。
近年來,南部縣高效推進城市交通體系建設,圍繞建設50平方公里、50萬常住人口“雙五十”中等城市的目標,新(改、擴)建總里程100公里的“一繞五縱五橫”城市交通主幹道,力爭2023年底前全面完成“五縱五橫”,2025年底前建成繞城公路,進一步構建城市大骨架、暢通城市大交通、促進經濟大迴圈。
完善城市功能 新區再添新地標
作為城市公共服務設施配套的重要部分,“南部之眼”體育館不僅為滿福新區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更為全縣人民帶來一個更好的運動、休閒、健身場所。今年5月,“南部之眼”體育館驚艷亮相。5月18日,中華全國總工會文工團走進南部慰問演出在這裡舉行。6月10日,館內又舉辦了2023年南充市青少年游泳錦標賽,承載能力日趨增強。
“項目總投資2.2億元,建築總面積2萬餘平方米,建築總高度約32米,是集游泳健身、球類運動、演出展覽等於一體的多功能場館。”“南部之眼”體育館項目方負責人張浩介紹,“南部之眼”共三層,設有標準籃球、手球、羽毛球、排球、乒乓球、體操、搏擊比賽場及標準比賽游泳池,是一座集全民體育、文化活動、商業設施、青少年體育培訓于一體的綜合體育場地和休閒健身場所。投入運營以後,與周邊學校、公園、商業街、康養中心等一道,形成以體育功能為核心,體育、商業、休閒、住宅四大片區同步發展的新業態,全方位、多角度展現了南部魅力的“城市會客廳”和“城市新名片”。
“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南部確立了‘新城做品質、老城做減法’的思路。”南部縣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縣不斷完善市政基礎配套和公共服務配套,全力打造城市地標、特色街區,建成集旅遊度假、生態居住、濱水休閒、商業辦公、文化體驗于一體的宜居宜業新區。
提升城市品質 老街區重煥生機
老舊小區改造,既是家門口的“關鍵小事”,也是城市發展中的“民生大事”。近年來,南部縣持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做好改善民生“大文章”,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歷史文化遺存是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誌。曾經的“四街兩路”,人口密集,路窄巷深,是南部的老街區與柳林河壩、燕子窩碼頭、狀元橋等共同構成記憶中的南部,承載了大多數南部人的回憶。
今年4月,“四街兩路”迎來老舊小區改造,涉及百盛街、文化路、樂群路、誠信巷、羅鍋巷等街道。不僅注重對其品質和顏值的提升,更注重對其歷史文脈的傳承,最大程度地保留其獨特韻味,留存老街印象。
“把南部歷史文化元素挖掘好、提煉好、展示好、運用好,讓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融為一體,打造有記憶、有市場的街區。”該縣房管局相關負責人説,全縣秉持“建一處、成一處、精品一處”的思想定力,嚴格把關施工工藝、建設品質和品質,實現安全居住、舒適居住、滿意居住。
據了解,該縣堅持“先地下後地上、先裏子後面子、先功能後景觀”原則,深入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全面改善居民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讓更多居民感受到民生政策帶來的紅利。堅持“只做減法、不做加法”,全面疏散老城、完善功能、提升品質,凡是老城區公共服務性質的單位搬離後,原有土地全部用於建設公共服務配套設施,不斷賦能老城區釋放新活力,推動老城在“蝶變”中綻放芳華。(朱胤委 馮紫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