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瀘州市2023年白酒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培訓暨研討活動正式啟動,來自瀘州四縣三區文保、非遺工作經辦人員,全市白酒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負責人,白酒類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負責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等34家市內白酒企業代表共計70余人參加此次培訓活動。
培訓會上,四川大學教授、四川省民俗學會副會長、四川省非遺保護協會專委會副主任李祥林為大家帶來了《酒·非遺·中華文化》為主題的專題講座。李祥林從美酒與非遺、美酒與藝術、酒與人類情感、酒與農耕文明、酒與地方知識5個方面為大家講解。
2006年,國務院公佈首批國家級非遺代表作名錄,茅臺、汾酒、瀘州老窖、五糧液等酒類釀造技藝入選。此後,在全國各地,有越來越多的酒類項目入選國家級、省級等各級非遺名錄。據統計,至2021年有白酒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4個,包括31個酒釀製技藝、2個酒音樂項目(雲南武定彝族酒歌、青海海南藏族酒曲)、1個酒配置方法項目(內蒙古涼城鴻茅藥酒);此外,全國範圍內入選省級以上非遺名錄的白酒釀製技藝有220多項。
李祥林表示:酒類非遺項目不僅是地方文化名片(如老窖與瀘州、茅臺與貴州、二鍋頭與北京、黃酒與紹興、劍南春與綿竹、咂酒與羌族、桿桿酒與彝族),也是融入中華文化元素、承載中華文化基因、體現中華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從民俗類非遺看,“酒俗”大有可挖掘的文化空間,比如苗家敬米酒、羌族飲咂酒、鄉村請春酒等文化是非常值得挖掘的東西。
酒鄉多美酒,酒中故事多,酒香風俗美。李祥林在講座中談到:酒鄉四川,也是諸多民族和諧共居的四川,在這方土地上,有十多個世居少數民族,也有斑斕多彩的民族文化。就多民族四川説美酒,有羌人咂酒,有苗家米酒,有彝族蕎麥酒,有藏地青稞酒,以及跟各民族風情結合的千姿百態的釀酒(如瀘州老窖封藏大典)、飲酒習俗,從南到北,從西到東,四面八方,處處酒香,令人陶醉,令人難忘。
專家簡介:
李祥林,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教授、四川省民俗學會副會長、四川省非遺保護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儺戲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民間文學大系·民間小戲”編纂出版專家組成員、《神話研究集刊》編委,治學涉及文藝美學與戲劇學、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
著作有《神話·民俗·性別·美學——中國文化的多面考察與深層識讀》《中華多民族美學研究》《女媧神話及信仰的考察和研究》《民俗事象與族群生活——人類學視野中羌族民間文化研究》《爾瑪人的藝術——中國羌戲研究》《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顧愷之》《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齊白石》《戲曲文化中的性別研究與原型分析》《中國戲曲的多維審視和當代思考》等十多部。(瀘州市文化遺産研究保護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