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黃茶長勢很好,再有一個月就可以進行採摘了。”近日,在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和平鎮鐵爐村的黃茶種植園裏,村民黃髮遠正在園區對黃茶進行管護,這片由鄰縣的茶葉公司承包種植的茶園,如今成為了當地群眾“家門口”的就業基地。
近年來,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精準聚焦交界地區事務協調難、聯合發展難、矛盾糾紛化解難等問題,牽頭建立健全毗鄰地區長效協作機制,促進交界兩地要素資源優化配置,著力推進“一體化”治理、“融合式”發展。
矛調——畫好共治“同心圓”
4月3日淩晨,旺蒼縣境內普降中雨,位於旺蒼縣木門鎮柳樹村和南江縣和平鎮魯班村、鳴埡村交界處幾近乾涸的團結水庫也終於迎來了雨水的補充。
團結水庫始建於上世紀60年代,灌溉區域覆蓋旺蒼木門、南江和平2鎮3村。
作為旺蒼、南江兩縣重要的産糧區,在建成後的許多年裏,團結水庫周邊並不“團結”。
“過去,由於農田水利設施的不完善,周邊農田的灌溉用水乃至一些生活用水全靠這個水庫,加上兩邊處於不同的兩個市,沒有很好的協作制度,誰先放誰後放都是問題,尤其是春耕時的用水高峰期,兩邊的矛盾就進一步激化了。”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兩地由持械爭鬥贏家先放水,到90年代,演變為了由交界村派出代表喝酒贏家放水……
2000年後,在兩地黨委、政府的統一協調下,雙方建立了“放水節”,明確每年3月至5月,奇數日由木門鎮轄區村防水,偶數日由和平鎮轄區村防水,昔日棍械互毆、酒量稱雄的局面得到了徹底改變,逐漸形成了“兩地黨政定期聯席、庫管機構日常負責、雙方群眾廣泛參與、定時計量統籌兼顧、雪亮工程全域覆蓋”的協同共治局面。
團結水庫的故事,是廣巴交界地區跨區域糾紛調解的一個縮影。
近些年來,該縣聚焦交界區域協調發展過程中矛盾和問題較為突出的實際,在矛盾糾紛聯調共處、違法犯罪聯防聯治等方面與交界地建立了協作機制,通過開展平安邊際共創、定期召開邊際聯防聯席會議等方式,先後有效化解涉邊糾紛40余起。
建章——凝聚協作“向心力”
木門鎮位於旺蒼縣東南邊緣,毗鄰巴中市南江縣和平、天池2鎮6個行政村。
長期以來,兩地民間往來十分密切,然而,協作機制的不健全也成為制約兩地協同發展的“絆腳石”。“過去,由於各種協作機制的不健全,許多地方在管理上存在‘盲區’,給我們的工作造成了很多的難題。”位於交界上的旺蒼縣木門鎮三合村黨支部書記張全興介紹,面對資源稟賦的同質性和所處政策環境的差異性,如何推進協同發展,成為交界兩地共同的難題。
為破除邊界壁壘,構建全方位的毗鄰區域協同發展機制,2022年8月,旺蒼縣木門鎮、南江縣和平鎮、天池鎮攜手簽訂了《跨區域邊際問題聯合聯動治理協議》,“互不主動打擾、偶爾被動聯繫”的局面得到了徹底扭轉。
據了解,近些年來,該縣圍繞組織建設、産業發展、防汛減災、治安聯防、環境保護、森林防滅火等重點內容,牽頭與周邊21個交界鄉鎮簽訂了聯防聯治協議,同步建立完善了聯席會議、運作保障等工作機制。
“曾經無人認領的‘責任田’和時常發生的‘烏龍錯位’事件,現在都變得有章可循了!”南江縣和平鎮黨委書記吳婷激動地説道。
興業——唱響致富“共同歌”
位於廣巴交界上的木門鎮是遠近聞名的“中國黃茶之鄉”,經過多年的發展,其茶産業在品牌、技術、銷路等資源上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鄰近的南江縣和平鎮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大量土地資源被閒置,於是,土地資源和黃茶産業的優勢互補則成為了兩地抱團發展的新型紐帶。
2014年3月,旺蒼縣木門茶葉有限公司與南江縣和平鎮鐵爐村簽訂了第一份土地流轉協議,雙方約定以400元/畝的價格先期流轉土地15畝,由木門茶葉有限公司提供種苗、技術及化肥等基本生産要素,用於種植黃茶,同時可以吸納附近村民在黃茶種植、管護及采收期間用工。
2017年,鐵爐村流轉土地上種植的黃茶迎來了第一季采收期,此後,黃茶的種植規模在鐵爐村逐年擴大,當地村民的收入也不斷提高,“現在出了門就是茶葉種植基地,既可以在裏面上班,又可以照顧家裏。”鐵爐村村民黃髮遠高興地説,他算了一筆賬,目前他家一共流轉了5畝土地,每年土地流轉的收入是2000元,在園區管護、採摘黃茶又可以收入一萬元左右,全年光這一項收入可增收1.2萬元以上。
據了解,近年來,針對整體經濟結構單一、群眾增收渠道狹窄等難題,該縣攜手毗鄰地區充分挖掘本地優勢的人才、技術及市場資源,通過在産業佈局、技術培訓、産品銷售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實現産業發展共育共贏。截至目前,兩地涉邊鄉鎮聯合培育新型經營主體23家,帶動建成跨省、跨市産業示範帶3條,受益群眾1.2萬餘人。
“下一步,我們將從更高層級、更廣範圍深化兩地間的協作共治,共同推進廣巴交界地區的有效治理,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旺蒼縣委城鄉基層治理辦相關負責人表示。(陳宇 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