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生活安逸,我就滿足了!”

——記漢源縣片馬彝族鄉大營村第一書記張崴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5-23 10:59:23 編輯:易瓊華 點擊:
2018年5月,張崴受組織選派到漢源縣片馬彝族鄉大營村擔任第一書記。自參加駐村工作以來,張崴經歷了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五年過渡期,他始終牢記第一書記“抓黨建、促脫貧”的責任和使命,從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指導全村經濟發展、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著手,履職盡責,積極投身駐村幫扶工作,在和村民打成一片的同時,切實把握工作重點,真抓實幹,積極為幫助村民脫貧致富努力奔走。
傳遞真情,成為服務群眾的“貼心人”
初來乍到,不熟悉農村工作,和老百姓打交道的經驗少之又少,這讓滿腔熱忱的張崴頓時犯了難。雖然他心裏知道,要當好這個“第一書記”,就要把心貼近群眾,始終把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要培養與群眾的感情基礎,但到了真正付諸行動的時候才發現,事情真的沒有那麼簡單。於是他找到了農村工作經驗豐富的老父親,虛心向他請教,在一番促膝長談之後,張崴收拾好包袱,踏上了到村的路。
為了儘快掌握村情、了解民情,張崴經常去到農戶家裏,一邊幫忙做事情一邊和老百姓拉家常,從閒聊中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掌握群眾的需求和困難。回到村委會他也沒有閒下來,翻閱資料,了解村務,和村幹部探討本村的發展......很快,他就已經進入角色,把自己當成了大營村的一份子。他認為了解群眾需求、幫助群眾解決問題困難,幫助困難群眾代辦業務等等都是駐村第一書記的家常便飯。為了吃好這個“飯”,張崴幾乎走遍了大營村的“卡卡窩窩”,直面群眾,第一時間解決問題,真正做到“熱心幫助、誠心服務、耐心解答、細心辦事”。
2020年春節,新冠疫情爆發,張崴深知“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在這關係到群眾生命安全的關鍵時期,他果斷放棄與家人團聚的時間,第一時間回到村上,與村“兩委”幹部以及駐村工作隊員、網格員一同挨家挨戶走訪摸排,築起大營村第一道疫情防線。戴著口罩,別著黨徽,戴上黨員先鋒隊的紅袖標,一手拖著移動音響,一手拿著話筒,從村口到村尾來回往返向群眾宣傳防疫知識,這就是當時張崴的真實寫照。為了讓每位村民都了解新冠肺炎的防控知識,積極配合疫苗接種、核酸檢測,張崴同志帶領著他的團隊,用最原始的宣傳方式,力爭做到全村群眾知情、取得群眾理解,積極動員群眾、放心依靠群眾,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凝心聚力,當好黨建工作的“帶頭人”
從踏上第一書記崗位的第一天,他始終堅持把“抓黨建促發展”作為核心工作來抓。長期以來,大營村基層黨組織面臨黨員老齡化、黨員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工作效率有待提高等問題,不利於大營村鄉村振興事業的發展。正所謂“眾雁高飛看頭雁”,第一書記是支部的頭雁,而黨支部又是整個村的頭雁,是促進大營村鄉村振興的關鍵。
為了進一步提高村組幹部理論知識水準,增強幹部幹事創業積極性,張崴主動和村“兩委”班子溝通,重點落實好“三會一課”,強化學習建設,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二十大精神及中央、省委、市委和縣委各項決策部署,原汁原味學、系統深入學、融會貫通學,遇到艱澀難懂的,就認真領悟、自我消化後,再用“接地氣、有溫度、大白話”的方式向黨員幹部細細解讀,力爭把黨的方針政策送到最基層的群眾身邊。
“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張崴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的作用,規範黨員發展流程,著力培養本土年輕人才,為黨組織注入新鮮血液,加強入黨積極分子隊伍建設,做好後備幹部的培養,努力造就一支了解大營、愛護大營、發展大營且充滿活力的幹部隊伍,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生機與活力。
攻堅克難,做好産業發展的“引路人”
大營村地處中高山地區,交通不便,地質災害頻發,基礎設施不完善,嚴重制約著當地經濟發展。在村裏走一圈,經常都會聽到,“張書記,你看啥時候合適把我們1組的路修一哈,不然好懸哦,騎摩托車都危險的很。”“張書記,你看我家一齣門就是稀泥巴漿漿,背核桃一不注意就要溜翻。”“你們幹部些還是幫我們大營4組想一下辦法哦,看這個滑坡點咋整,一到雨季,泥石流衝到牛圈裏、屋裏到處都是,晚上都不敢舒舒服服睡覺。”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有很多,且每一件事都是亟需解決的,每一件事都關乎民生。
正所謂“要想富,先修路”,何況這個路,到了汛期就存在安全隱患,張崴深知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就是維修道路和滑坡點治理的問題,但想著每一件事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張崴又犯了難。為了解決資金問題,張崴積極向幫扶單位領導反映,奔走于相關縣級部門,努力爭取各項政策資金。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張崴和駐村工作隊的共同努力下,前後累計爭取項目資金370余萬元,初步解決了大營4組滑坡點問題,先後完成大營至黑馬通村公路硬化,村道水毀修復,4組排洪溝挖掘,1、3、4組通組路硬化及3組通組路安防工程建設,極大的改善了大營村的交通條件。
交通條件得到了初步改善,以核桃種植為主的大營村産業結構單一的問題又擺在面前。尤其是近年來,核桃價格走低,市場行情很不理想。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張崴帶領駐村工作隊和村組幹部不斷探索,調整産業結構,先試種了蓮花白、脆紅李,後發現當歸、花椒等經濟作物比傳統蔬菜果木更好,並且適宜大營村種植,於是他對村民進行廣泛宣傳引導,目前該村當歸種植面積已達300畝,收入約120萬元;花椒種植面積800余畝,投産面積300余畝,收入120余萬元。2021年,通過學習考察,大營村又引進了黃精種苗,並在縣組織部門和鄉黨委、鄉政府的大力支援下,抓住機遇,以村集體名義建成80畝黃精種植基地,預估投産年收入120萬左右,大大提升大營村産業和村集體經濟發展。
張崴紮根大營,情係彝寨,不忘初心,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時刻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懷,用實際行動和默默付出,努力完成組織交辦的任務,踐行“不負群眾也不負青春”的錚錚諾言。(王建凱 楊馳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