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直下,撞出朵朵浪花,在陽光下閃耀。在德陽什邡市慈母山樞紐,來自都江堰的水通過人民渠進入什邡境內,澆灌數十萬畝農田。
在什邡市馬祖鎮復興村1組,離人民渠不遠處的農田裏,一輛插秧機正在作業。不到20分鐘,兩畝地就插滿了秧苗。“這效率比人工提高了幾十倍。”一旁的王小波笑著説道。他是什邡市益民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也是什邡市一名職業農民。
如今,他擁有一整套現代化農機,實現了從育秧、播種、施肥、防蟲、收割、烘乾等全程機械化耕作。“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後,更利於現代機械耕作。”在王小波的身後,“什邡市萬畝綠色高産高質高效糧油示範區”18個紅色大字十分顯眼。
沒有“天府良田”就沒有“天府糧倉”。按照“集中連片、規模建設”原則,什邡市已建成高標準農田26余萬畝,以此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産能力,讓“糧田”變“良田”。
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下,什邡市農業機械化水準朝著更高的目標邁進。什邡市農業農村局農田建設管理股股長米岱介紹,預計今年什邡市機械化水準達到83.77%。
“農業發展下,更需要一批職業農民。”米岱説,什邡通過社保補貼、生産扶持、開展培訓等多種方式,對全市各類新型經營主體進行精準化服務。目前,已經扶持職業農民112人,開展培訓1825人次。
“沒有人民渠的水,我哪敢承包這麼多土地。”看著人民渠的水嘩嘩地流進農田,職業農民王小波坦言。
“經過我們這裡水閘的水,每年大概有30億立方。”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人民渠第一管理處什邡市水利管理站副站長杜斌説,人民渠保障了下游農田灌溉和城市生活用水。
據了解,人民渠是都江堰擴灌工程之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四川省建成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有“巴蜀新春第一渠”之稱。
“沒有人民渠之前,當地用水主要靠當地小型河堰、泉堰、水井等,灌溉保證率只能達到20%以下,” 劉天軍説,“人民渠建成後,灌溉保證率達到90%,糧食産量也提高了1倍以上。”
合理調配水資源,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從以前的“田等水”到如今的“水等田”,正是人民渠在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張漁 周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