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源自veer
3月4日晚間,綠城中國發佈2月運營數據。數據顯示:2021年前兩個月,綠城集團取得合同銷售額398億元,同比暴增294%。
另外,據全年銷售業績公告,綠城2020年取得總合同銷售金額2892億,同比增長43%。在行業整體低迷的背景下,綠城的這份成績單可圈可點。
奇怪的是,資本市場卻不買賬。在公告發佈翌日,綠城中國的股價盤中一度跌超7%,尾盤適度拉回,最終收跌4.1%。
這種基本面和股價相背離的現象引起了房兄的注意。
翻看綠城股價,自2020年10月觸頂以來一路下跌至今,即便近期地産板塊有所反彈,綠城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2%的年內漲幅遠遜於新城的34%、中海的24%、融創的20%以及一眾TOP房企。
市場短期是投票機,長期是稱重器。綠城的股價折射出其基本面必有隱憂,房兄帶著疑問翻開綠城的財報,試圖找到背後的玄機。
兩大問題
翻看綠城的歷史數據,看到凈利潤一欄時,房兄不禁皺起了眉頭,綠城的凈利率怎麼回事?
從2018年到2020年上半年,其凈利率分別是0.65%、1.94%、6.07%,向好的趨勢也難掩其絕對值過低的事實。綠城的凈利率遠低於10%的行業平均水準,還拖累了財報上反映盈利能力的一眾指標。
半年報顯示,綠城的凈資産收益率僅為2.82%、總資産收益率只有0.41%,增收不增利的經營狀況或許是制約股價的第一點因素。
但問題不止於此,財報中還透露出綠城的另一個致命問題——現金流太差。
在近三年的時間裏,2018、2019、2020中期,經營現金流全部為負,籌資現金流則一直是大額正數。
房兄將歷年數據作簡單計算,發現籌資現金流的流入足以覆蓋經營現金流和投資現金流的流出。這意味著在三年的時間內,綠城的經營沒有産生一分錢的自由現金流,發展依賴外部輸血,缺乏自我造血能力。
糟糕的財務數據是果,綠城在經營上的重大失誤是因。回顧前一階段的發展歷程,房兄總結出來三個原因。
經營失誤
01 錯位佈局
綠城投資佈局不合理主要體現在:明明主打高端樓盤,但項目佈局卻集中在經濟實力一般的三四線城市,如台州、濟寧等。
在消費能力欠缺的城市做高端樓盤,好比在窮鄉僻壤開LV專賣店。綠城的産品無疑是成功的,但高品質的背後是漫長的工期以及較大的成本壓力,消化這部分成本依賴高定價,這對於消費能力偏低的三四線城市居民來説是巨大的壓力。
數據顯示,綠城在2016年開啟戰略去庫存計劃,當年三四線房源去化148億,去化率僅為49%。從2017至2019的整體去化情況來看,綠城在三四線城市的低去化率是整體去化水準偏低的主要原因。
02 迷信産品
靠産品贏取口碑的綠城,逐漸對自家産品變得迷之自信。它忽略了單純依賴産品獲客的時代已成過往,其他房企已經建立起從高端到剛需的産品矩陣,並且在高端樓盤上不輸綠城。
當這種自信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也就難免被市場教育。綠城在成都的一個叫“鳳起朝鳴”的樓盤是綠城進入成都這座新一線城市的標桿力作,于2017年拿地,據專業人士測算,實際樓面價約2.2萬元/平米,即便是放在如今的土拍中也屬於大熱級別。
沒想到的是,第一期樓盤僅吸引172組客戶搖號,成交僅50套,7成購房者在選房環節選擇放棄,綠城不得不花費了一整年的時間才將剩餘部分去化殆盡。
部分購房者表示,綠城因為堅持自己的審美,導致設計不合理,生活不便利,這些硬傷讓市場無法接受。無奈之下,綠城只得低價銷售剩餘房源割肉回款。
03 倚重代建
相比佈局上的不合理,代建業務對綠城的傷害更大。
房兄在之前的文章《房企轉型,千萬別做代建》中,對代建業務進行了深入剖析,明確指出代建本質上是雷聲大雨點小的業務,過於注重代建容易讓房企走進死衚同。
而綠城偏偏就栽進了代建的大坑。從2015年到2017年,綠城錯過了憑藉高週轉衝規模的黃金時代,而是將重心放在代建上,投入了大量資金資源,牽制了主業的成長。
數據顯示,綠城代建的銷售額佔比從2015年的15%上升至2018年的35%。與之相對,綠城開發業務的銷售增速在逐年下滑,由58%降至28%,2018年進一步下滑至7%。
代建業務擠佔了本該用於拿地的資金,對當下的業績和後續的發展都造成了不利影響。更讓綠城頭疼的是,代建佔用了大量資源卻沒能帶來多大利潤。數據顯示,綠城2018年的代建建築面積佔行業的40%,其取得的收入卻只佔行業的20%。
代建的低利潤率是綠城整體盈利能力低的核心因素,而地産開發主業的長週期、慢週轉特色又影響了綠城的現金流,二者共同作用下,綠城的財報難有起色。
轉型不順
面對經營上的頹勢,綠城將經營重心重新轉向開發業務,並作出了如下幾點改變:
- 佈局從三四線轉向一二線
- 低成本多渠道擴充土儲
- 代建業務分拆上市
綠城的改變體現在了財報上,從2015年至2019年,綠城中國在一二線城市的土儲佔比從56%上升至67%。2020年H1財報顯示,一二線城市的可售貨值佔比進一步提升為75%。
收並購所獲土儲佔比由16%大幅提升至42%,通過收並購+戰略合作的拿地模式,讓綠城的平均樓面價從2018年的11400元/平米下降至2020年H1的6813元/平米
而代建業務更是被徹底剝離,于2020年赴港上市,極大緩解了母公司的資金壓力。
不過,暫時的成績只是表像,房兄認為,很難就此判定綠城已經走在正確的方向上,因為,綠城徹底踩錯了節奏。
其他房企在房住不炒開啟前採用加杠桿的手段做規模,在三道紅線出臺後收縮戰線,從注重規模轉向注重品質。
而綠城則反其道而行之,在高週轉的黃金年代專注于代建,在高週轉模式難以為繼的當下開始衝規模,整個經營節奏與行業背道而馳。
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可以看到綠城的大本營杭州一開啟限價,綠城的推盤節奏就被徹底打亂;我們還能看到,綠城在重規模、拼速度以來,産品品質出現了一定的滑坡,致使維權事件頻出。
比如,南通綠城曉風印月項目的業主因“貨不對板”,銷售有意隱瞞資訊憤而維權;台州綠城紫雲苑業主因精裝修品質太差,交付前拒絕查房等問題被迫維權;就連綠城的大本營杭州,豪宅沁園的業主們也哭訴對綠城的信仰徹底崩塌……
總結
品質和速度是天然的對立面,以前的綠城過於注重品質,現在的綠城又太在乎速度、規模,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
房兄認為,綠城當前需要在週轉速度和産品品質間找到一個平衡。
別忘了,綠城的産品力是高溢價的重要支撐,一旦失去用戶口碑,綠城就和碧桂園、恒大等房企沒有區別。也許,最適合綠城的路徑是在保持産品力的同時,維持中速的發展勢頭,既不溫溫吞吞又不焦躁冒進。
綜上,綠城能否找到這個平衡點,能否頂住大環境的壓力逆勢擴張值得商榷。後續,待年報出爐時,我們需要觀察綠城的凈利率、現金流、去化率等指標,觀察是否出現向好趨勢。
若三個指標都得到一定的改善,那我們可以給綠城去年的整體經營表現貼上“滿意”的標簽。房兄將帶著疑問,靜待綠城年報的發佈,屆時再根據具體數據作進一步解讀。(雨前顧問“無房”分析師 徐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