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四川 > 正文


調查|四川復工復産有序推進 省內企業好招人嗎?

來源:四川日報    時間:2020-03-16 09:40:48    編輯:劉映紅


  開欄的話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産,連日來,我省各地多措並舉,推動全産業鏈全行業整體復工復産。在復工復産過程中,企業遇到了哪些困難?區域經濟發展面臨什麼挑戰?各級黨委政府出臺了什麼政策,成效如何?本報記者走進企業,直擊項目現場,追蹤行業難點,見證全省各地迎難而上,把疫情耽誤的時間搶回來,謀劃努力完成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的積極作為。今日起,本報推出“川報調查·復工復産破難題”系列報道,敬請垂注。
 
  3月14日上午,兩輛貼有“四川農民工返崗春風行動專用車”標簽的大巴車先後駛入南充市順慶區蘆溪鎮和金臺鎮,送128名農民工赴市內企業面試。這些農民工中,蘆溪鎮的唐秀英和丈夫在廣東廣州打工多年,今年準備留在南充工作。
 
  四川是勞務輸出大省。疫情之下,我省推動復工復産,如何解決“人”的問題?
 
  變化
 
  省內工人好招了 用工結構性矛盾出現緩解跡象
 
  3月10日,廣元至平武高速實現全線14個標段全面復工。“為了全線復工,5000多名工人裏,有2000多名外省工人換成了省內工人。”北新路橋集團廣平高速項目總承包部綜合辦公室主管黃輝説。
 
  廣平高速是廣元市在建的最大單體項目,用工最高峰時有8000人左右,平時大約五分之三的工人來自湖北、湖南、福建、甘肅、重慶等地。受疫情影響,外省工人返崗出現困難。“復工一個多月,廣平高速共從外省點對點接回600多人。”黃輝對記者説,省外工人回來不了,就用省內工人。
 
  通過勞務公司、當地政府幫忙招聘,工地每天有200多名新工人進場。黃輝覺得“換工人”很順利。
 
  惠鵬是廣平高速第5標段的項目經理。該標段一共320多名工人,以前絕大部分來自湖北和重慶,現在光是從省內廣元、巴中、自貢和達州等地新招的工人就有170人。
 
  作為勞務輸出大省,高技能人才短缺、一般技能人才供應相對過剩是省內企業面臨的用工結構性問題。受疫情影響,當前縣區企業這類矛盾出現緩解跡象。
 
  “以前我們最缺二保焊工,拿錢都找不到,常年缺100人,但今年在省內已經招了60人左右,情況比往年好。”劍閣縣四川馳恒專用汽車製造有限公司負責人岳桂明説。
 
  有同樣感受的還有儀隴縣農民工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李前明,“一部分人選擇在家門口就業,儀隴經開區目前用工缺口比往年小。”
 
  創新
 
  線上招聘更優化“直播招聘”解了燃眉之急
 
  2月28日,樂山市首條一次性醫用口罩生産線在佑華制藥(樂山)有限公司醫療器械生産車間調試驗證成功,大約需要新招50名員工。項目2月7日正式動工,前期的設備進廠安裝、消毒防疫等工作都很順利,整個進度卻卡在了招工上。
 
  “以前線上下招聘會就能找到合適的人。”佑華制藥辦公室主任魯怡告訴記者,疫情防控期間,線下招聘會沒了影,她把招工資訊挂在招聘網站上,但資訊很快就會被刷下去。
 
  得知佑華制藥缺人,樂山高新區人力資源服務中心通過“點對點”資訊推送,為該公司匹配到15名工人,確保了第一條生産線順利運作。為了提高效率,樂山高新區人力資源服務中心為佑華制藥舉辦了一場“直播招聘”。目前,佑華制藥需要的50名員工已全部到位。
 
  四川燦光光電有限公司主要生産光電轉換器件,客戶包括華為、海信、中興等100余家知名廠商。公司常年用工近1000人。2月5日復工之初,工廠僅有幾十名工人。為儘快彌補用工缺口,公司成立招工隊,8人忙活了近半個月,可招工效果並不理想。最後,該公司在仁壽縣人社局和縣農民工服務中心的幫助下,通過農民工大數據平臺才解了燃眉之急。
 
  去年,仁壽在全省率先建起農民工大數據平臺。“全縣農民工的電話號碼、就業意願、年齡結構、到務工目的地等資訊,我們都能掌握,本土企業有什麼需要,我們第一時間做好對接。”仁壽縣農民工服務中心負責人説。
 
  疫情之下,線上“不見面招聘”也成為招工的重要渠道。
 
  內江巨騰公司為微軟、惠普等大型企業提供配件産品服務,公司員工常年保持在4800人左右,但復工當日到崗員工只有3600多人。內江經開區建立36個微信用工供需群,幫巨騰公司帶來300多名新入職員工,有效緩解企業的用工短缺問題。
 
  思考
 
  部分人因疫情未外出 如何才能讓人留下來
 
  青川縣喬莊鎮的雍長兵此前在新疆務工,目前他留在離家近的廣平高速項目打工,工資比在新疆務工時少些。疫情之後怎麼打算?雍長兵説到時候看。
 
  “因為疫情,一部分有技術的人沒有外出務工,但疫情結束後這部分人會不會留下還很難説。”劍閣縣人社局工作人員張鴻運説。
 
  農民工在觀望,企業有擔憂。“很多地方給的政策好,專車接送,工資也高,相比之下我們的競爭優勢並不大。”魯怡説。
 
  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郭曉鳴表示,復工復産要徹底解決用工難,需充分考慮用工的穩定性問題。
 
  記者調查發現,很多地方為幫助企業留人實施了補貼措施。
 
  樂山高新區制訂一系列補貼措施,對新招進的務工者給予每人每月100元的社保補貼和一次性500元的生活補貼。
 
  宜賓市出臺的促進農民工就業創業八條政策措施明確,凡首次進入該市就業的農民工,符合條件者可持續領取三年就業補貼。
 
  解決省內企業用工難,除了著力留下農民工,有的地方看得更長遠,要把更多的人才留下來。
 
  近日,成都市青白江區人才辦制定出臺措施,進一步強化對專家人才的關愛激勵,支援企業引進高層次人才,對防疫期間新引進副總及以上高層次管理人才、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核心技術人才、高級技師,並與以上人才簽訂3年以上勞動合同的區內重點企業,在人才工作滿一年後,按其引才成本的50%給予不超過10萬元的補貼。
 
  留人成效如何?我們將持續關注。
 
  專家説
 
  省社科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郭曉鳴:
 
  疫情影響下,省內企業用工存在結構性矛盾:一方面是企業用工難,找不到合適的工人;另一方面是農民工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為了幫助企業復工復産,政府深度介入,但在這一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考慮。
 
  一是供需錯位。企業需要的工人和政府點對點招工,目前沒有實現很好的吻合。雖然有些企業有了人,但復工復産的品質和效率還是受到一定影響。尋找工人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市場化過程,但是疫情下,企業用工需要政府介入,而政府介入容易出現供需錯位問題,工人進去了也可能被退回去。
 
  二是穩定性不夠。受疫情影響,當前不少企業面臨原料漲價、市場萎縮等問題,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工人工資水準,工人跳槽可能性增大,屆時企業又會出現用工難現象。這就要求各地要把政府出臺的補貼落實。
 
  記者手記
 
  人的流向變化值得觀察
 
  “娃兒上網課要手機”“我之前打工的地方還沒復工”“今年想在家門口打工”……採訪中,記者聽到不少沒出省務工的農民工這樣説。
 
  疫情在某種程度上改變著務工方式和思路,雖然可能只是暫時的,但這種變化和趨勢可能對區域性人才結構和就業形勢産生一定影響。
 
  人社部農民工工作司3月7日發佈的資訊顯示,目前返崗復工的農民工達到7800萬人,佔今年春節返鄉的60%。
 
  四川作為勞務輸出大省,省內企業“招工難”問題早已存在。省社會科學院發佈的《四川藍皮書:四川社會發展報告(2019)》指出,參與調查的353家企業中,缺工的有269家。招工難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求職者對薪酬、就業環境期望過高;二是符合崗位要求的應聘者減少,即人崗不適應。
 
  疫情下,省內企業面臨的用工結構性矛盾有所緩解。疫情過後,人的流向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值得觀察和思考。
 
  疫情是考驗,也可能是機遇,能否抓住復工復産這一窗口期,把有資金、技術和情懷的農民工或人才留下來,也是一道值得好好解答的考題。(燕巧 樊邦平 王博爾 蒲南溪 鄭志浩 秦勇 文莎)

∥ 推薦專題

微信掃碼
網頁右上角按鈕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