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位 > 推薦閱讀 > 正文


成都:確保全年糧食産量225萬噸以上 蔬菜産量600萬噸以上

來源:成都日報    時間:2020-03-17 09:27:24    編輯:謝川霞



花中花已向市場供應近12000噸優質大米

我市正加強春耕備耕,確保全年糧食、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565萬畝左右和260萬畝以上
 
  當前既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也是春耕備耕的重要時刻。
 
  從今年春節前夕開始,一場疫情深刻地改變了我市農産品生産和消費的格局,而隨著返城復工人員越來越多,蔬菜等農産品和食品的需求越來越大。如何保障好民生的“菜籃子”,守好百姓的“米袋子”,為居民提供基礎的物資保障?如何面對疫情影響,確保我市農業生産和鄉村振興穩步推進?目前農業復工復産都面臨著怎樣的困難和挑戰,成都又有哪些政策措施來幫助企業“化危為機”,促進消費轉型升級?3月13日,成都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張俊國,成都市農産品市場流通協會秘書長任偉,成都市花中花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胡志勇做客《新天府會客廳》,聚焦我市農業生産流通領域的困難和痛點,對我市春耕備耕、復工復産的政策、服務、措施進行了一一解讀。
 
  給力
 
  派出專人專班
 
  政策服務精準到企
 
  “説實話,剛開始我們都懵了,多虧這次政府的服務非常‘給力’,這為我們迅速復工復産保障市場供應注入了‘穩定劑’。”回憶起過去的兩個月,成都花中花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胡志勇感慨地説。
 
  花中花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位於我市新津縣,是專業致力於生産經營優質大米、植物油的農業産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2019年銷售收入4億元,年加工能力和銷售額位居四川省大米加工行業前三名。春節前夕,公司按照慣例備足了節日期間的貨品,工廠停産、員工放假等也均已安排完畢。可1月24日,四川省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應急響應,公司的供應商紅旗連鎖、永輝超市、家樂福、舞東風等全部開始追加訂單,可是,物資缺乏,員工不夠,怎麼辦?疫情防控風險怎麼控制?
 
  所幸的是,企業並沒有孤軍作戰。很快地,成都市農業農村局、新津縣相關部門負責人紛紛來到現場,幫助協調防疫物資、制定疫情期間的生産安全規程、幫助建立員工健康檔案、協調原材料和交通運輸等各項問題,1月26日,工廠順利復工,很快實現滿負荷運轉,截至目前已向市場供應近12000噸優質大米,保住了下游供應不斷鏈。
 
  “那段時間太難了,還好有服務專員幫我們,相當於給企業開了個‘直通車’。”據胡志勇介紹,疫情期間,企業既要加班加點全力生産,又要保障自己內部的防疫安全,雖然是具有多年生産經營經驗的龍頭企業,從人員到物資,從生産用電到物流運輸,各種問題仍接踵而來。看到企業的困難,市農業農村局立即派出了服務專員——該局辦公室副主任楊德山,專門為企業送上各種政策,幫助協調生産經營中的問題。
 
  據張俊國介紹,不僅是花中花,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市農業農村局組建了由11名局領導班子成員牽頭,機關102名幹部組成的共113人的市級重點企業服務專班,帶動各區(市)縣分級分片對口聯繫,對全市411家市級以上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和48家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範社開展“送政策、幫企業,送服務、解難題”工作。局上建立健全了每日調度會商研判機制,研究《有效應對疫情穩定經濟運作20條政策措施》等各項政策,將服務專員們收集反映的企業需求和問題挨個梳理,制定任務清單並迅速落實;為了精準施策,分類建立了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穩産滿産協調服務專班、省級重點龍頭企業服務專員、行業協會服務中小企業專班,全面掌握復工復産痛點堵點難點,形成問題清單、建立問題臺賬、逐項銷號解決。
 
  專人服務的成效很快顯現。“他就像我們的保姆,每週至少要來三次,基本上是隔天來一次,我們基本上不用再去到處聯繫協調各個部門各個環節,一個出口基本上解決了所有問題。”採訪時,楊德山的名字在胡志勇口中出現了多次,除了前期的疫情防控物資等,在他的幫助下,企業的3萬元穩崗補貼已得到落實;生産電費補貼正在核算;社保減免預計共申請到80萬元;上百萬元的貸款貼息正在辦理……各項政策到位以後,企業在疫情期間的額外成本將衝抵60%—70%,“極大地增加了我們的信心。”胡志勇説。
 
  解難
 
  聚焦4大類問題
 
  力保農業生産經營穩産滿産
 
  農産品生産經營是一條很長的産業鏈,一頭連著廣大農戶和生産經營主體,一頭連著千家萬戶,中間還有各種流通環節。在此次疫情期間,除了政府和企業兩端發力,我市還充分發揮了行業協會等中間環節的紐帶作用,著力打破從田間到餐桌的各個瓶頸。
 
  前段時間活躍在各城市社區、居民小區的“便民流動菜市”,便是這根紐帶的直接體現——避免防疫期間出現“賣菜難、買菜貴”現象,同時增加農民收入,我市啟動了防疫期間生鮮農産品進社區工作方案,由成都市農業農村局和成都市商務局牽頭,成都農産品流通協會負責組織有生鮮農産品銷售經驗、有對口生産基地、有供應鏈組織能力和配送車輛等的流通企業,採取“農社對接”的模式為廣大城市社區開展流動菜市服務。為了保障雙方的利益,協會還專門列出了蔬菜品種的清單,每個品種都有最高限價,要求每個點位必須有15個以上的品種,每個品種不能高於限價銷售。截至3月12日,流通菜市已經在武侯、青羊、錦江、金牛、成華、高新區48個社區開通服務,為社區居民服務了319次,銷售了300多噸蔬菜和幾萬斤禽蛋、豬肉和水果。
 
  “從行業的角度來講,我們遇到了‘兩個市場缺位’‘兩個不順暢’。”據成都市農産品市場流通協會秘書長任偉介紹,受疫情影響,餐飲市場的消費缺失,加上學校沒開學,許多單位沒正常上班,團餐市場暫停,這就出現了一方面生産不順暢,農業的産業鏈拉得長,拿養雞來舉例,養雞場需要飼料企業復工,飼料企業需要原材料的供應,一個環節供應不上,就會導致整個産業的生産受影響;另一方面流通也不順暢,物流運輸、市場缺位等,導致一部分蔬菜滯銷。
 
  協會反映的,正是市農業農村局著力破解的“4大類問題”之一。根據專員們摸排的情況,該局梳理出4大類共性問題,有針對性地出臺了相應的措施力保農業生産經營“穩産滿産”。
 
  在這4類問題中,第一個聚焦的便是解決農産品産銷不暢。據張俊國介紹,市農業農村局積極會同配送部門開闢“綠色通道”,已辦理《應急物資及人員運輸車輛通行證》457個,支援涉農配送企業為社區住戶配送生鮮農産品近74萬戶次。在這樣的幫助下,協會也大力開展市場對接,除了在本地農社、農超對接以外,已聯繫省外市場、市外市場,幫助雙流、崇州、郫都、彭州等解決1000多噸滯銷蔬菜。
 
  第二個著力解決的,是企業資金鏈緊張。針對農産品生産經營資金密集型的特點,市農業農村局積極協調有關金融機構與重點農業企業開展融資對接,已累計收集到52家企業共計31.75億元融資需求,協助12家重點農業企業獲得銀行16.983億元貸款支援。
 
  據悉,圍繞農業生産經營主體的復工復産,市農業農村局還突出解決防疫物資短缺和階段性用工難題。從疫情開始到現在,該局一直在積極協調保障復工復産所需的口罩、防護服、消毒液等防疫物資,已累計爭取到口罩30萬個並全部發放給各企業;為了穩定生産用工,局裏派出調查組走訪調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用工及農民工、農村勞動力就業情況,為供需雙方牽線搭橋,積極參與“春風行動暨就業援助月”活動,協調開展“專人專車送人到崗”活動。
 
  記者了解到,目前市農業農村局共梳理出企業銷售不暢、用工難、融資難等問題57條、已協調解決問題15條。全市重點農業企業537家(含飼料和屠宰企業)、48家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範社已經全部復工復産,其中27家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産能發揮率平均達到85%以上,最高達到113%,農業重點企業到崗員工4萬多人。
 
  加速
 
  化“危”為“機”
 
  抓項目助推鄉村振興
 
  就在接受採訪期間,胡志勇的手機一直響個不停。“我們生産穩住了,信心也很足,公司決定將明年的擴産計劃提前,現在就有很多工作要做!”在公司的二期擴産計劃上,記者看到,新的生産基地將投資3億元,完成後將實現年産30萬噸優質糧油的規模,在現在的基礎上翻一番。“到那時,我們的市場保供能力將進一步增強。”胡志勇説。
 
  不僅是規模,5萬噸低溫儲存倉是二期生産基地最大的亮點。這是西南地區唯一的糧食低溫儲存設備,將採用當前國內最先進的溫控技術,把原糧儲存環境保持在恒溫15攝氏度以下,這項稻穀的保鮮技術可以大大保障大米的品質,“通俗地説,今後我們的大米,將沒有新米和陳米的區別,無論在一年中什麼時候買到的産品,都是一樣的高品質。”
 
  這個重大的投資計劃,之所以提前了整整一年,胡志勇坦陳是此次疫情期間由市場和政府帶來的雙重信心。這段時間,公司始終滿負荷生産,可依舊滿足不了市場需求,而在政府全方位地服務下,公司進一步清晰了未來的前景,增添了發展信心,“現在我們面臨良好的市場潛力,可以享受一系列利好政策,這個時候不加把勁還等什麼呢?”胡志勇説。
 
  正如胡志勇的體會,張俊國也認為,疫情帶來的不僅是困難,也為農業轉型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目前應對疫情防控的各項工作都已基本穩定,下一步我市將著力“化危為機”,以現代農業發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首當其衝的是農業生産。據張俊國介紹,我市正在認真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加強春耕備耕和越冬作物田間管理,確保全年糧食、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565萬畝左右和260萬畝以上,産量穩定在225萬噸以上和600萬噸以上,加快恢復生豬生産,確保全年400萬頭以上生豬出欄;同時按照“四個最嚴”要求,強化農産品品質安全追溯,大力推行食用農産品合格證制度,確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目前我市已組織技術指導小組800余支,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服務,全市農作物備種已達3470噸,供銷社系統庫存肥料7.63萬噸、農藥0.31萬噸、農膜0.04萬噸,均高於往年農資庫存水準。
 
  在此基礎上,推動現代農業産業高品質發展。圍繞“10+3”産業,立足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做強現代種養業、做精鄉土特色産業,優化鄉村休閒旅遊業等;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建設,推動成德眉資都市現代農業生態圈和同城化功能區建設;以科技為引領,加快推進成都國家現代農業産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快新技術應用於現代農業,推進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推進農業對外合作,重點推動青白江農産品精深加工産業園建設,積極爭創中國(成都)國際農産品加工産業園和國家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
 
  “鄉村振興,項目是抓手。”張俊國表示,圍繞上述目標,今年我市將抓好38個農業市重點項目、鄉村振興項目和2019年招商引資簽約落地項目的跟蹤服務,全力保障重點項目復工建設;圍繞特色鎮建設、川西林盤保護修復等,精心包裝策劃鄉村振興重大項目200個以上,力爭完成投資600億元目標任務;抓好農業招商引資,確保一産業固定資産投入達到200億元以上。(陳泳 胡大田)

∥ 推薦專題

微信掃碼
網頁右上角按鈕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