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四川 > 正文
科技抗疫 看四川“硬核”力量
來源:四川日報 時間:2020-03-15 10:04:43 編輯:謝川霞
全國共批准12個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産品,“四川造”佔2個;5G遠端會診系統得到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肯定——
3月11日下午4時,王登明才吃上當天第一頓飯。
忙到廢寢忘食,是這位邁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商務總監和同事們最近的常態。原因很簡單——公司研製出西南地區首個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盒,包括義大利和伊朗在內的超過40個國家同時在和公司洽談訂單。
科技抗疫,四川的成績不止於此。目前,全國共批准12個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産品,“四川造”佔了2個,並雙雙獲得歐盟準入資格;5G遠端會診系統得到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肯定……四川以一個又一個成果,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短短兩個月間,四川是怎麼做到的?
聚力
政府引導,政策支援,迅速匯聚起科技抗疫的強大力量
和邁克生物一樣,宋雲鵬的公司也致力於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設備的研發。
1月25日晚,這位成都博奧晶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正準備休息,卻被一則消息拽下了床——四川徵集一批新型冠狀病毒科技攻關應急項目,“政府的動作比我預想的還要快。”
疫情突如其來,防控工作千頭萬緒,為何對科技攻關如此重視?
一方面源於對疫情應對規律的理解,省委、省政府始終重視提升全省疫情防控科技水準,將科學技術視為戰勝病毒的最有力武器;另一方面出於對省情的把握,四川擁有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一大批醫療科研單位和醫藥企業,有能力、有責任推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科研攻關。
以應急項目徵集為起點,我省圍繞科研攻關的一系列部署次第展開:1月27日,我省成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應急指揮部,下設8個工作組,科研攻關組是其中之一;1月31日,首批17個新型冠狀病毒科技攻關應急項目正式立項,資金于同日到位……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第一批應急項目聚焦臨床重症救治、精準檢測診斷、藥物疫苗等6個領域的急需技術,按“出成果快、應用性強、重點覆蓋、依法依規”原則定向優選確定。
也就在此前後,四川大學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楊勝勇正式參與到攻關隊伍中,和同事一起從早到晚“泡”在實驗室篩選有效藥物,“之前也自發在做,但統籌後方向更明確了。”
不僅明確科研方向,也給出政策支援。對全力投入疫情防控的省級重點實驗室實行年度績效考核“免試”、擇優對疫情防控科研成果給予後補助……2月中旬,我省先後出臺《支援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全力開展疫情防控科技攻關十條政策措施》《關於進一步服務支援科技型企業和科研機構疫情防控期間平穩健康發展的八條措施》,從提供便利和政策激勵等方面給出有力支撐。同時,盈創動力科技金融服務平臺主動為生物醫藥等抗疫相關企業提供融資幫助。
政府引導,政策支援,全省科研單位、企業、醫院等迅速匯聚成科技抗疫的強大力量。四川省醫藥行業協會秘書長董浜賢透露,一個月內全省就有超過150家醫藥企業參與抗疫相關技術和産品研發。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據不完全統計,全省重點實驗室參加抗疫人數超過1700人。省社科院研究員盛毅認為,整合科研力量、明確階段重點,政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引導和推動作用。
克難
這是一次對四川推動産學研深度融合等工作的“突擊檢驗”
回想研發過程,王登明至今覺得有些不可思議——産品從著手準備到獲批上市,只用了短短一個多月。正常情況下,這類項目需要一年時間。
對病毒檢測,公司並不陌生。“但具體到新型冠狀病毒,全人類對它認知都還有限,單靠企業很難短時間知道怎麼把它‘揪出來’。”王登明説,為此,公司第一時間邀請四川省人民醫院副院長楊正林和他的團隊參與研發。
楊正林團隊的加入,大大加快了研發進度。“由於長期合作,雙方很快進入各自的角色。”王登明表示,目前已共同提交了專利申請。對此,盛毅認為,此次疫情本身就是一次對四川推動産學研深度融合、構建各領域高效合作的科研攻關機制等工作的“突擊檢驗”。
另一場檢驗,發生在實驗室以外。2月4日,天府國際生物城,成都先導藥物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已正式復工,開始了化合物篩選。公司董事長李進清楚記得,此時不少省外同行還只能“雲辦公”,無法使用辦公室的科研設備。“政府專門派人指導復工,小到‘電梯間裏放一包紙’這種細節都會提醒企業。”李進表示,儘早復工加快了研發進度,目前公司已有多款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化合物在北京進行早期藥效評價。
不僅是復工。圍繞立項審批、産品註冊等政務服務,四川都堅持“依法依規、特事特辦”的原則予以支援。通過應急審批方式,省市場監管局為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分析測試中心、成都質檢院等頒發防疫用品擴項檢驗檢測資質證書;對邁克生物、成都博奧晶芯2家公司申報核酸檢測試劑盒等5個産品進行初篩,積極爭取國家藥監局將這些産品納入應急審批通道。省科技廳開通科研項目立項審批“綠色通道”。省發展改革委加速線上審批,截至2月底已順利辦理52個直接服務於疫情防控工作的項目立項手續。
成果,是檢驗科技抗疫工作最直接的尺規。
圍繞臨床重症救治,我省搭建了5G遠端會診系統,實現優勢專家資源下沉。目前有27家省市級、67家縣級定點醫療機構以及湖北多家醫院聯網,開展遠端重症救治會診300多例次;圍繞疫苗研發,四川大學自主研發的疫苗已進入動物實驗階段;圍繞藥品研發,多款創新藥、仿製藥和老藥新用研究取得進展;圍繞中醫藥診治,我省研發的“新冠2號”“新冠3號”等中藥製劑在全省推廣,有效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
改變
“提品質”“補短板”並舉,為四川與疫病較量的整個“戰局”帶來深遠改變
最近,川大華西醫院感染性疾病中心副主任馮萍和同事聊得最多的,就是建設中的“那個平臺”,“它有可能改變我們未來應對流行病的方式。”
在川大華西醫院,記者見到了“那個平臺”——疾病流行病學大數據研究平臺,一個個櫃子大小的伺服器已陸續投入使用。川大華西醫院黨委書記張偉表示,通過蒐集分析疫區早期流動人口變化規律、防控診斷、治療康復等海量數據,該平臺將有助於更精準判斷疾病傳播路徑、發病趨勢等,為疫情防控科學決策和診治提供參考。
同時在建的,還有精準診斷研發平臺。川大華西醫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兩個平臺2月初在省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支援下啟動建設,預計數月內建成。
不止這兩個平臺。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進一步完善疫情防控預警預測機制、加強疫病防控和公共衛生科研攻關體系建設等工作均已提上日程。
除了“提品質”,還要“補短板”。一個最新消息是,四川正抓緊推動前期評估論證,佈局建設全省首個高水準的生物安全防護三級(P3)實驗室。多位受訪者提到,這種需要穿防護服、戴護目鏡才能進入的實驗室將補齊短板,為四川科研人員從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研究應對之道提供條件。(熊筱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