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蓉匯“校企雙進”今年首出川 “雲上”走進上海交通大學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05-29 11:29:55 編輯:田佳平 點擊:
5月28日,由成都市科學技術局、成都市經濟和資訊化局、上海交通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地方合作辦公室主辦的“菁蓉匯·校企雙進·企業家進校園”——上海交通大學校企雲對接活動“雲上”舉行。通過“線上直播+微信群互動+線下對接”的方式,為成都産業功能區、企業與上海交通大學搭建精準對接平臺。
上海交大發佈82項技術創新成果
覆蓋先進製造、生物醫藥、材料化工等領域

上海交通大學四川研究院
在此次上海交通大學校企雲對接活動中,圍繞成都“5+5+1”重點産業領域,面向科創空間建設需求,活動現場發佈了《上海交通大學成果清單》,82項科技創新成果亮相,涵蓋先進製造、材料科技、生物農業、醫工交叉、環保科技、新能源、智慧裝備、智慧醫療、大數據、資訊技術等多個領域。
與此同時,6個上海交通大學創新項目進行了重點成果路演,展示了在不同場景下的原創技術應用,十分“吸睛”。
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李衛東教授專注于從事腦科學研究,其團隊提供了有效的神經功能定位及調節解決方案,已研發了包括多通道信號採集系統、超微型熒光顯微系統等科研應用産品,目前正加快産品與技術在醫療領域的轉化應用,其研發的“多模態術中神經電生理精準定位系統”可應用在腦神經外科手術中,除了可以精準定位病灶,還可對病灶周圍的腦功能區域進行精密監測,可謂是腦外科醫生手中的“探雷器”。

成都先進推進技術研究中心(燃燒裝置)
作為上海交通大學校級平臺,上海交通大學先進推進技術研究中心為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在成都建立研發中心,併入駐上海交通大學四川研究院,專注于建設“燃燒”科學裝置(燃燒流動CFD三維倣真軟體+非接觸綜合測量系統),構建預測設計平臺,助力我國航空渦輪發動機、燃氣輪機核心部件及整機設計能力的提升。據成都先進推進技術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庹小明介紹,預計2020年6月底,可完成自主可控燃燒流動CFD三維倣真軟體V1.0版本攻關。
此次,“校企雙進”“雲上”參觀了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統與振動國家重點實驗室”“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三個“國字號”重點實驗室,深度揭秘藏在高校實驗室的“創新密碼”。
蓉企發佈技術需求尋合作
校企雙進搭建精準對接平臺獲一致好評
創新的成果有了,如何實現科研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企業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在此次上海交通大學校企雲對接活動中,18家成都企業發佈了技術需求,以實現校企精準、高效對接。
作為專業發動機缸體供應商,成都正恒動力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發動機缸體從研發,模型,鑄件到機加工一站式服務。“我們團隊已達2000多人,服務了全球多個知名汽車品牌,”正恒動力智慧製造事業部總經理車寧介紹,在精密加工、汽車智造、智慧裝備等領域,正恒動力正致力尋求新的突破。
此次,借助校企雙進平臺,正恒動力希望在智慧工廠、AI檢測、輕量化材料、設備養護Saas服務平臺等領域,實現與上海交通大學的技術合作,推動技術成果轉化。
同時,車寧也建議,“校企合作是一個持續、長期的過程。希望校企雙進搭建一個不斷更新的技術共用平臺,以産生更大的價值。”
不僅是企業在此次校企雙進上有所“斬獲”,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李衛東教授也希望借助此次活動,能夠找到志同道合的企業合作夥伴,加快技術成果的轉化、落地。“在有效的神經功能定位及調節領域,我們團隊已掌握了原創核心技術,並研發了相關的科研設備。但要實現在醫療領域的成果轉化,取得醫療器械證,還需要與企業合作,研發系統軟體,讓設備操作更‘簡便’,在醫療上更好用,這需要多方協同合作。”
事實上,成都與上海交通大學頗有“淵源”。2017年7月,上海交通大學四川研究揭牌成立。2019年6月,“菁蓉匯·校企雙進·企業家進校園”首次出川的第一站就是上海交通大學。推動上海交通大學創新成果在成都開花、結果,目前已取得了一定階段性成果。
上海交通大學四川研究院執行院長徐兵公佈的一組數據顯示,研究院目前已簽約及落地産學研項目15個,總投資達2.15億元;與地方大型企業合作6項,合作資金超過2300萬元;並成功引進各類人才87名,為推進校地融合、産學研結合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據徐兵介紹,未來,上海交通大學四川研究院還將進一步推動上海交大與成都的深化合作,圍繞産學研項目引進培育、創新平臺建設、科技成果轉化要素聚集和人才引進培養等方面,推動上海交大更多科技成果在成都轉化落地。(溫彩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