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平:首位進駐中國空間站的女航太員[組圖]

發佈時間: 2021-10-16 01:28:05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楊佳 佔康 | 責任編輯: 劉楨珂

中國網酒泉10月16日訊(記者 楊佳  通訊員 佔康)王亞平因“太空教師”被大眾熟知,這次再度問鼎蒼穹,她又多了很多“首個”標簽,中國首個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太員,中國首次駐留時間最長的女航太員,還可能是中國首個出艙的女航太員。

王亞平 中國網記者 楊佳攝影


“男航太員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女航太員的任務與男航太員是一樣的”,國家載人航太工程航太員系統總設計師、航太員科研訓練中心研究員黃偉芬告訴中國網記者。這意味著出艙行走、操作機械臂……等任務,簡單的一句“一樣”背後,透露出女航太員的不易。

越臨近發射,訓練強度越大。在萬家團圓的中秋假期,王亞平也在訓練,沒能和家人團聚。

雖説,和男航太員相比,女航太員在體力方面難免有差距。但亞平認為,太空環境不會因為女性到來而改變,也不會因為是女性就降低門檻。在平時的訓練內容、訓練標準、要求上,她默默對自己提高了要求。

超重耐力訓練中,在高速旋轉的離心機裏,她要承受8個G的重力加速度,呼吸困難,面部扭曲變形,甚至連眼淚都甩了出來;

救生訓練中,不管在野獸出沒的叢林,還是風沙漫天的沙漠,或是大浪滔天的海洋,她從容面對惡劣環境的考驗;

體能強化訓練中,3000米考核,她比滿分標準還提前了3分鐘。

體質器械訓練中,她每次在規定課時以外加練1小時,經常練得第二天胳膊都抬不起來;

王亞平在水下出艙訓練中 徐部攝影

出艙活動水下訓練中,她身著水下服,在10米深的水下,克服水的阻力和服裝40千帕的壓力,不斷調整身體姿態,完成攀爬、操作等各種動作,持續水下工作5、6小時,餓了只能忍著,癢了痛了也沒法撓。男航太員在水下堅持多久,王亞平同樣在水下堅持多久。但比起男航太員臂力、體型和臂展的先天優勢,對加壓後艙外服的操控力,可能要花費更多的努力才能做到。

“每練完一次,技術上又進步了,離夢想又近了一步。”每次水下訓練結束後,她都覺得很有成就感,稍作休息後,她又去跑步機上邊鍛鍊會兒,邊回顧整個訓練過程,總結經驗。


“在我的字典裏就沒有‘放棄’二字”

2003年,楊利偉實現中國人千年飛天之夢,世界矚目、舉國同慶,這也給當時還是女飛行員的王亞平播下了一顆“飛天”的種子。電視機前的她腦海裏一個小火苗“騰”地被點亮了:“中國現在有了第一個男航太員,什麼時候會有女航太員?如果可能,我要做那個向太空挑戰的人。”

當加入航太員隊伍之後,她才發現這些光鮮燦爛的時刻,只是驚鴻一瞥,在航太員的職業生涯中,只有準備飛行和飛行兩種狀態,更多的是面對數十年如一日地枯燥艱苦的訓練和一次次激烈嚴酷的挑選。

在王亞平的人生字典裏,沒有“放棄”兩字。在追夢飛天的路上,她一次次挑戰自我,挑戰極限。

比如在太空中有抽血項目。以前,王亞平想都不敢想,後來也只拿蘿蔔練過手。但沒想到,乘組第一次進行抽血訓練時,她自告奮勇第一個站出來嘗試,乾脆利落,動作非常標準。“成為航太員後,我發現自己做了很多以為自己做不到事,這種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她説。她還學會了理髮等生活技能,神舟十二號飛行乘組飛天前亮相的髮型都是她幫忙修剪的。

    超重耐力訓練,起初是王亞平突破不了的瓶頸,考核成績總是二級。這項訓練需要有較強的腹肌力量和背肌力量。體型偏瘦的她腹肌背肌不夠,為此,王亞平在增強心血管功能和肌肉力量的訓練方法上想辦法。她除了正常體訓外,還每天給自己開小灶。

2011年年底,又到了大考核的時間。

“能不能扛住?”教員關切地問到。

“沒問題!”王亞平堅定地回答。

已經數不清她給自己加訓了多少次了,豆大的汗珠順著她清瘦的面龐滑下,她也咬牙堅持,從不去按下手邊那個紅色的“暫停”按鍵。在她心裏,這個按鍵根本不存在。這次,王亞平終於突破二級升為一級。

尤其在太空中,身著艙外服的航太員行動和操作主要靠上肢,對於可能要執行空間站出艙任務的女航太員來説,如何提高上肢力量?一個字,“練”!

據王亞平的體質訓練教員谷志明説:“每次她都要針對出艙任務加練臂力,抓握鉛球、俯臥撐、舉杠鈴等等。體質訓練中,她總走得最晚。”

功夫不負有心人,王亞平終於將胳膊練出了肌肉塊。有一次,王亞平訓練完去按摩,按摩師提醒她説:“王老師,告訴你一個不好的消息,你的胳膊練粗了!”可王亞平的反應卻出乎意料之外,她高興地説:“太好了!説明我練出了效果,肌肉力量增強了。” 都説愛美是女生的天性。可對於王亞平來説,美不是最重要的,具備執行任務的能力才最重要。她經常跟大家比一比誰的胳膊粗,誰的肌肉塊更強壯。

做一件事不難,難的是堅持一輩子。“對我來説,航太員不僅是一個職業,更是一項事業,而且是我熱愛的一項事業。”王亞平説。這份熱愛給予她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撐她不斷向前。

2013年6月20日上午,神舟十號航太員進行首次太空授課。圖為王亞平在神舟十號上演示單擺失重情況下的運動狀態。中國網記者 楊佳攝影


“太空女教師的身份讓我驕傲和自豪”

“大家好,我是王亞平,本次授課由我來主講……”

2013年6月20日上午10時04分,在遠離地球300多公里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中,身著蔚藍色艙內工作服的王亞平如美人魚般輕輕一躍,向錄影機鏡頭緩緩飄來,為全國8萬餘所中學的6000余萬名師生開展太空授課。

她和聶海勝、張曉光三人完美配合,在大約40分鐘內,先後順利展示了品質測量演示、單擺運動演示、陀螺演示、水球演示、水膜演示等5個基礎物理實驗,並通過天地連線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互動交流。

這堂精彩的太空授課在數以萬計青少年心中埋下科學的種子。之後,王亞平收到很多學生來信,她也專門去過很多學校跟學生交流,學生們對太空的嚮往和對科學探索的熱情陡增。

一名學生在給王亞平的信中説:“是你給了我夢想,我會像毛毛蟲一樣,慢慢地爬向樹的頂端。總有一天,我會像您一樣,變成一隻蝴蝶,飛向太空,實現夢想!”

一個名叫王楠的高中生因此堅定了選擇航太的信念。為了離航太事業近一點,她將6個高考平行志願的首選專業全填為“測控”或“自動化”,並在大學期間利用業餘時間進行航太科普宣傳,希望像“太空課堂”一樣,把航太的種子播撒到更多人的心中。後被保送至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攻讀研究生,現在如願成為一名航太工作者。她説:“‘太空教師’王亞平一直是我追夢路上的光。”

還有很多當時未出生的小朋友,翻看當年的授課視頻,還在問王亞平什麼時候再進行太空授課。這也一直激勵她渴望再次飛上太空,再次帶著孩子們的眼睛開始新的探索。

2021年3月14日王亞平參加人船聯試 孔方舟攝影


“女兒讓我去太空給她摘很多星星”

與8年前執行任務不同的是,這次飛天,她的內心有了一個最大的牽掛——5歲半的女兒。

在女兒最依戀媽媽的這個年紀,她便要和女兒分別半年,王亞平難以割捨。她時常想,半年後會是怎樣,女兒跟她的關係會不會生疏?

平常,王亞平和家人聚少離多,尤其是這兩年被選為乘組備戰任務,加上疫情反覆被隔離,經常回不了家,女兒想媽媽想得直哭,也只能隔著柵欄遠遠地看一眼。

儘管如此,小小的女兒對王亞平的職業還是引以為豪,有一次,她從幼兒園回來,跟王亞平説:“媽媽,你是一名航太員,但我知道你還是一名老師,是太空老師。”她也對浩瀚太空非常著迷,經常纏著媽媽講太空故事。

為了讓女兒對分離期做好思想準備,王亞平用心頗為良苦。去年,王亞平特意帶女兒看了部電影,名叫《比鄰星》,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國外女航太員在飛行之前和女兒之間的故事。沒想到電影是英文原版,女兒雖然聽不懂,但看得非常認真,讓王亞平全程給她講解。王亞平想借此讓女兒慢慢接受將來跟媽媽分別半年的事實。

半年有多長,幼小的女兒並沒有概念。為了填補這漫長的半年時間,她和女兒互相佈置了任務,約定看誰完成得好。她讓女兒照顧好自己和姥姥姥爺,好好學習。女兒讓她從太空摘很多星星回來,送給她的同學們。

採訪最後,王亞平對半年的太空生活進行了暢想,在太空過新年,進行兩會提案等等。個人攜帶的小物品裏有樂器,家人和戰友的照片、視頻以及給兩名男航太員提前準備了新年禮物。

王亞平對即將執行的任務也充滿信心。她説,人們常説飛行是不確定的藝術,但對於我們的航太員來説,都將由我們在天上的表現最終確定。我也期待著能夠再次飛上太空,去繼續圓自己的飛天夢,享受失重的那種神奇和美妙,也能再次在太空回望我們美麗的地球,再次在我們的中國空間站和大家一起迎新年過不一樣的除夕。也期待著能夠有機會到艙外去看看我們美麗的太空。

相關連結: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組合體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組圖]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圓滿成功[組圖]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太員乘組出征儀式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舉行[組圖]

載人航太故事:高科技産品打造航太員在太空“愜意”生活[組圖]

載人航太故事:航太員曾經“難以承受的”26秒一去不返[圖]

交棒換崗!“神箭”送新一批航太員太空出差[組圖]

載人航太故事:穿梭于天地間的“生命之舟”[圖]

載人航太故事:他們是神舟飛船的“關門人”[圖]

王亞平:首位進駐中國空間站的女航太員[組圖]


聲明:中國網圖片庫()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中國網圖片庫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諮詢電話010-88820273。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