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塊”貼在扁擔上

1974年1月8日,人民日報刊登了2篇關於四川農村利用沼氣的報道。當時擔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的習近平看後“很興奮”,很快就帶隊去四川實地考察,半年後就在梁家河建了陜西省的第一口沼氣池。

把筆觸伸進泥土,把版面留給群眾,這是人民日報人70年不變的堅守。

1980年6月20日,人民日報五版刊登了一篇題為《長途販運是投機倒把嗎?》的報道,不少農民將這個“豆腐塊”剪下貼在扁擔上,作為“合法”的依據,挑著貨物去趕集。

《農民為什麼如此喜歡生産責任制》《一張營業證解決了十三口人生活》《正定翻身記》《蘭考如今“吃”泡桐》……一篇篇膾炙人口的報道,串起了一部故事版的中國當代史。

1992年,人民日報發起“中國品質萬里行”大型系列報道,對大量假冒偽劣産品進行批評曝光,引發對産品品質問題的全國性反思。

“蔬菜貴,貴在哪?”1995年春節前夕,人民日報記者走訪北京、河北等地的蔬菜市場和種植大棚,一筆筆記賬、一道道核算,推出報道《節日追蹤問菜價》,在2月10日頭版頭條刊發。報道給出的答案是“農民沒多掙,市民沒少花,北京的菜貴,貴在中間環節”。

其後,從2月15日至3月21日,人民日報陸續推出12篇《菜價追蹤》系列報道。這組報道的成功,讓人民日報的記者編輯們再次感到,必須“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認真抓老百姓關心的問題”。

2005年,在人民日報開設“人民時評”欄目,對重大新聞、熱點事件及時發聲,在新聞界引發不小轟動。

《“圓明園防滲”的象徵意義》《“華南虎事件”讓誰蒙羞》《如何保證不跟公眾“躲貓貓”》《“烏坎轉機”提示我們什麼》……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人民日報一篇篇直面熱點、觀點獨到、文筆犀利的時評,不僅豐富了人民日報評論的話語體系,更拓展了新的主流價值出口。

2011年1月,一個名為“求證”的欄目出現在人民日報四版,欄目的定位是“探尋喧嘩背後的真相”。

2012年,“求證”欄目編輯敏銳捕捉到公眾對PX話題的關注,當即著手調研有關PX話題,2013年7月30日至8月2日,該欄目推出系列報道“探析PX之惑”,4篇稿件調查紮實細緻,立場客觀理性,對澄清公眾關於PX的認識誤區發揮了重要作用。

樂群眾所樂,想群眾所想,盼群眾所盼,人民日報在黨和人民之間架起了連心橋。

“我爺爺識字不多,但是他收藏了各個時期的人民日報。我想,他珍藏的是對人民日報的一份樸素感情。”河北省邯鄲市中心醫院一位讀者説,“人民日報和人民群眾的心是相通的。”

郭.png

記者“接地氣” 文字“冒熱氣”

“貧困戶吃低保,別人爭得面紅耳赤,老郭卻總想讓出去:脫貧靠勞動,不能躺在‘政策溫床’上!”2016年12月25日,河南封丘縣王村鄉小城村農民郭祖彬的脫貧故事上了人民日報頭版頭條。

“身上一頭汗,腿下兩腳泥,這樣才能抓到大魚、活魚。”撰寫這篇報道的河南分社記者感觸很深。

“一位普通農民上了頭版頭條,人民日報‘接地氣’!”很多讀者給人民日報點讚。

記者“接地氣”,文字才能“有生氣”,報道才能“冒熱氣”。在黨報的記者編輯中,“天安門上想問題,田間地頭找感覺”這句話被反覆提起。

“雖然吃了苦,但心很甜;雖然身上臟,但思想純潔多了。” 一位參加2018年“新春走基層”活動的年輕記者在採訪西藏農家的體會中寫道。

每年的“新春走基層”活動,報社編委會成員帶頭參與,和記者一起翻大山、過田埂、坐炕頭、宿農家,撰寫散發著泥土芬芳的報道。在今年的活動中,上百位編輯記者放棄了春節與家人團聚的機會,組織小分隊,參加調研行,上高原、下海島、進社區、訪軍營,31個國內分社的記者全部報名參加。

把鏡頭對準基層,讓群眾成為主角。在報紙版面、網路頁面,經常能讀到“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精品佳作,在田間地頭、廠礦車間、邊關哨所,經常能看到人民日報記者忙碌的身影。

“基層幹部有些什麼樣的苦辣酸甜?群眾對他們抱有哪些新的期待?”2013年5月20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通訊《一個基層幹部的苦辣酸甜》引發熱議,一位網友評價這篇報道“真實到想哭”。

上海市嘉定區新成路街道一位社區幹部説:“讀了報道深有感觸,基層幹部要始終以心交心、以情動情,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事。”

“這光景好著咧,自來水都通到窯洞裏來了”“青壯年大都回村了,人改造環境,環境也在改造人”……2018年1月30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報道《梁家河村民説今昔》,采寫這篇報道的記者感觸最深的是:“人比山高,腳比路長。踏訪了延安梁家河村,深以為然。”

腳上沾有多少泥土,心裏就有多少真情。“人民日報記者,人民的記者”,毛澤東當年對人民日報記者金鳳説的這句話,被一代代人民日報人鐫刻在心上。

緊扣時代脈動 定格歷史瞬間

“這是1955年胡志明主席訪華時的報紙,我們費了些勁找到的,一共16期。”“這是今年1月份你到訪中國時的人民日報。”2017年11月13日,在越南進行國事訪問的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送了一份國禮給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19期人民日報。

這是人民日報第一次作為國禮送給外國領導人。

記錄歷史的人民日報,也走進了歷史的鏡頭。

70年風起雲湧,人民日報從未缺席;70年改天換地,人民日報都在現場。

<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