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東郊五方橋南,人民日報社新落成的印務中心大氣、現代。
在一層大廳,88歲的范守田隔著櫥窗玻璃,看著自己當年親手排出的人民日報創刊號,思緒又飛回到70年前那個戰火紛飛的初夏。
1948年6月初,18歲的范守田乘卡車來到河北省平山縣西南約5公里的裏莊。在一間農舍裏,這位年輕的印刷工人和同事們一起為人民日報“接生”。“一直忙到6月15日淩晨,一大早,報紙剛印出來,就被幾輛牛車拉走了。”
從這一天起,這張誕生於解放戰爭硝煙中的報紙,就一直出版至今。
70年,25541期,25541個日夜,人民日報與黨和人民風雨兼程、一路相伴,一同走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崢嶸歲月,一起走進更加昂揚的新時代。
70年,從鉛與火、光與電到數與網,從對開兩個版的報紙到覆蓋近8億受眾的全媒體方陣,無論媒體形態怎麼改變,黨報的初心始終不變。
“全黨全國人民都從人民日報裏尋找精神力量和‘定盤星’。”2016年2月19日,親臨人民日報社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以這一生動凝練的表述,對黨中央機關報的職責使命給出定義。
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
“原來,信仰也是有味道的,甚至比紅糖更甜。”2012年11月27日,人民日報四版“人民論壇”專欄刊發評論《信仰的味道》,講述了全神貫注、伏案疾書的陳望道,在翻譯《共産黨宣言》時,誤把墨汁當糖水,蘸著墨汁吃粽子的故事。
兩天后,在黨的十八大上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給現場同志講述了這個故事,並強調“真理的味道特別甜”。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讓黨的主張成為億萬人民的自覺行動,讓億萬人民的力量匯聚成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力,這是人民日報的使命,也是人民日報的擔當。
“一看就是毛主席寫的!”
《蔣傅匪妄圖突擊石家莊 我軍嚴陣以待決予殲滅》——1948年10月25日晚,創刊不久的人民日報各版已經付印,這篇新聞稿被緊急安排上版。
10月28日和11月2日,人民日報又先後在頭版位置刊發了兩篇相關報道和評論。“一看就是毛主席寫的!”我軍指戰員心領神會。敵軍看到文章大驚失色,取消了突襲石家莊的計劃,“三篇雄文退五師”的佳話傳誦至今。
“好幾年沒有見到這樣的好文章了!”1951年春,一篇題為《誰是最可愛的人》的通訊,擺上時任人民日報社總編輯鄧拓的案頭。他看完文章拍案叫好,破例將該文放于頭版社論位置發表。
4月11日,文章見報,毛澤東看到後當即批示:“印發全軍”。這篇文章後來入選全國中學語文課本,影響和激勵了一代代中國人,“最可愛的人”也成為人民子弟兵的代名詞。
在那個百廢初興的火紅年代,億萬人民每每都能從人民日報中讀到這樣振奮人心的文字,激蕩重整山河的豪情與力量。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和社論《向毛澤東同志的好學生——焦裕祿同志學習》。
“我當時上初中一年級,政治課老師在念這篇通訊的過程中多次泣不成聲。”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回憶。
1990年7月9日,人民日報刊登《人民呼喚焦裕祿》一文。7月15日,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讀完文章,“文思縈係”,連夜寫下《念奴嬌·追思焦裕祿》:“……路漫漫其修遠矣,兩袖清風來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
雷鋒、歐陽海、劉英俊、王傑、向秀麗……他們的名字,閃耀在共和國的星空;他們的故事,讓無數人潸然淚下。一字一句誦讀人民日報的報道,學習他們的感人事跡,是那一代人的共同記憶。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人民日報印發喜報。當天,這份“新中國第一份彩色號外”一報難求,無數雙手伸向空中接取號外的鏡頭被永遠定格。
《中共北京市委宣佈 天安門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動》——1978年11月16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這篇200余字的消息,不啻為又一顆“原子彈”,許多人捧讀報紙,喜極而泣。
對於剛剛走出十年“文革”陰霾的中國,這篇報道宣示:一個新的時代,就要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