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研究》2022年01期刊發的《縣域教育“供給-需求”匹配視角下母親陪讀研究》指出,陪讀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對農民家庭和整個社會都帶來了深刻而顯著的影響。母親陪讀現象的興起,本質上是因為縣域教育供給與農民家庭教育預期、家庭分工、教育能力不匹配,農民家庭被迫做出家庭分工調整的結果。對於農民家庭而言,母親陪讀提高了家庭教育成本,增加了家庭經濟負擔,減少了家庭收入來源。對於社會來説,陪讀將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束縛在家庭,加劇了社會教育焦慮和教育競爭。
正如作者所分析的那樣,“陪讀”不但增加了家庭的教育成本,而且,也增加了社會的成本,造成不少人力資源退出生産一線,導致社會的勞動力成本進一步提升,從而影響經濟的整體發展。因此,消除“陪讀”現象勢在必行。為此,就需要多措並舉。
要控制城鎮學校招生的規模,量力而行。眾所週知,由於城鎮學校擁有優秀的師資,教學品質相對較高,吸引農村的學生“蜂擁而入”,而且,在農村形成一種攀比現象,不少家庭以孩子在城鎮學校上學為榮,以在鄉下上學為恥。這種現象導致城鎮學校的生源急劇增加,規模一再擴大,農村學校的生源一再萎縮,規模一再縮小,並且,形成一種惡性迴圈。但,城鎮學校面對大批的生源,難以“消化”,供給勢必跟不上,只能推給家長,從而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抑制這種現象,需要各城鎮學校實行嚴格的就近入學政策,守好“入口關”。教育主管部門要做好督導和檢查,對盲目招生現象加大打擊的力度。
城鎮學校當做好供給側改革。創辦讓人們滿意的教育,不只是提高教育品質,還包括優化各種設施設備,保障好學生的衣食住行等其他各種輔助問題。如,對於家遠的學生,要提供好住宿服務,或者,安排公交上接送。既保障學生上好學,也為他們能上學提供各種便利。而這單靠學校是不夠的,還需要政府部門注入更多的真金白銀,從社會層面上拿出切實可行的措施。
做好師資均衡的工作。近些年來,教育均衡一直處於進行時,但,這種均衡大多都是硬體的均衡,而農村教育最需要得就是師資,最難得也是師資。這種“難”一方面是師資總量的不足,另一方面就是結構不夠優化,如農村小學,語數外老師的數量基本可以,而其他學科嚴重不足。隨著課後服務的全面實施,這種不足更加凸顯。因此,教育需要建立起一種新的體制機制,為師資均衡提供保障。目前各地嘗試的交流輪崗,雖然對均衡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於交流數量少,輪崗時間短,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意義不大,作用有限。
加大師資培訓的力度,創新培訓的方式,提高培訓的品質。農村學校吸引力差,關鍵是師資的教育教學生産力落後,難以滿足家長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因此,必須想方設法盤活這批師資資源,為教師提質賦能。因此,師資培訓必須及時跟進。然而,反觀時下的教師培訓零星化、功利化、大水漫灌現象嚴重,教師培不培一個樣,參與的熱情不高,積極性不強。這就需要組織方改善培訓的方式,多些有的放矢,多些精準滴管,多打撈基層教師的聲音,不能想當然。
總之,“陪讀”雖然發生在教育領域,但,治理卻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樹立起系統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意識,多措並舉,全面發力。(山東省鄒城市中心店鎮老營小學 張學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