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一日,原創京劇《孝感聖姑》在安平縣人民會堂成功首演。
《孝感聖姑》是由安平縣梅蘭京劇社根據當地聖姑的傳説,自編、自創、自演的一部文化大戲。安平縣素有“孝德之鄉”的美譽,由國家一級導演段示威執導,國家京劇院一級作曲邱小波作曲,戲劇愛好者劉振傑先生執筆,梅蘭芳再傳弟子焦春玲女士主演。
聖姑忠孝兩全的傳説在安平縣已經流傳近兩千年,這場京劇把聖姑艱辛採藥、為父吮瘡、心慈人善、救助路人等場景搬上舞臺,整場京劇分《序幕》《點化》《吮疽》《守冢》《尾聲》五部分,在演員們聲情並茂的演繹下,舞臺幻境變得真實,讓傳説故事更加生活化,把人們的想像具象化,每一個章節都有小高潮,都能與觀眾産生共鳴,現場觀眾不時發出喝彩聲,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孝感聖姑》的藝術成就頗高。一個縣級京劇社獨自完成了省級以上院團才能完成的大戲,這是令業內人士稱讚的;劇組專門請專家製作了符合京劇和漢朝特點的服裝道具,並特聘國家一級導演、國家一級演員從風俗禮制、人物儀態、舉手投足、演員對白等各方面對演員進行了專項培訓;劇本在內容上保持原有故事的基礎上有了新的藝術突破,觀眾不但可以看到精彩的故事情節,而且還可以看到劇中女主角或撕心裂肺的哭腔、或柔情似水的感情流露。
《孝感聖姑》能夠滿足時代需要。此次演出歷時一年多的準備,從文本創作、曲譜填寫、演員選拔、樂師協作、舞臺效果、道具準備等層層把關、步步嚴格,而且是安平人編劇、安平人出演的本土原創作品。首演的成功既展現了安平縣在文化事業上的不屈精神、進取意識,又進一步弘揚了中華傳統美德,擦亮了“孝德之鄉”這張文化名片,彰顯了全縣精神文明創建成果,為全縣文化事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也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獻上了一份文化厚禮。
《孝感聖姑》劇照
《孝感聖姑》倡導了正確的價值觀。好的劇本承載著傳承、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安平縣素有“孝德之鄉”的美譽,《孝感聖姑》一劇通過對聖姑忠孝兩全故事的倣實演繹、客觀分析,嚴肅地、積極地傳播了主流價值觀,讓人們在輕鬆娛樂中懂得孝老愛親、睦鄰友好、愛家愛國,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正確的價值觀。《孝感聖姑》的成功首演,為後人如何傳承、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啟示。
焦春玲説: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永遠記住有國才有家,京劇《孝感聖姑》的創作演出的目的是希望大家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走向新征程,不忘初心,積德行善,積極向上,努力有為,回報至親。
相關連結:
安平孝感聖姑”的故事
相傳聖姑姓郝名女君,是周朝末年"本郡節政通玄裏"(古時安平)今會渦村人。其父名義,母張氏,世代務農,女君品行貞潔,性格善良。有一年,其父生背瘡久治不愈,她心急憂慮,就用姑娘聖潔之口,對著瘡口把膿血穢物吮吸出來為父治病。鄉親們怕她這樣作有害身體,她説願父病癒,以身代之。不久父病果然痊癒。
鄉親們無不為之感動。女君到結婚年齡。父母勸其出嫁,她説無昆季備養,一旦適人,反貽其憂。意思是説她無兄無弟,一旦出嫁了,反會使他憂慮。從此,更盡心孝敬父母,終生未出嫁。
父母死後,並"寢氈枕塊"為其守墓,按時祭祀,三年毫不懈怠。她的孝道感動了上蒼成了神仙,鄉親們敬仰她、紀念她,為其修建了祠廟,弘揚她的孝道精神。按當地習慣,她是未出嫁的姑娘敬稱為"聖姑".人們尊敬她,效倣她。後來有二姑、三姑、眾姑的傳説,孝道蔚然成風。
話説王郎趕劉秀的時候,劉秀一連跑了三天三夜。到了安平城北閻會渦村旁,將士們口乾舌燥,實難行進。劉秀正心急火燎,忽然看到村頭大樹下有位端莊秀麗的姑娘正坐在井臺邊洗衣裳,一旁放著個提水罐子,趕忙上前施禮道:“大姐,借借罐子用好嗎?”
姑娘一抬頭,見是一位陌生的將軍,不由臉一紅道:“借罐幹什麼?”
劉秀説:“提水讓人馬解解渴!”姑娘用手一指罐子,説:“那不是有半罐水嗎?用去吧!”劉秀聽了啞然失笑:“姑娘!這一點水哪夠這麼多人馬喝呢?姑娘卻説:“別小瞧我這半罐水,它連著東海哩,任你有千軍萬馬也喝不完!”劉秀口渴萬分,哪來的工夫跟姑娘鬥嘴,便棒起水罐喝了起來。等喝足之後,一看罐子裏的水果真一點也不顯少,也顧不得心中疑惑,便招呼所有的士兵來領水,不知倒了多少桶多少擔,水罐裏的水還是一點沒少。正在這時王郎的人馬追上來了,姑娘把罐子裏的水往地上一潑,立刻出現了一條白浪翻滾的大河,擋住了王郎的人馬。劉秀還沒醒過神來,姑娘不見了,眼前只有洶湧澎湃的大河和攔在河對面的王郎追兵。
劉秀脫險後,到處尋找這位姑娘,可是問遍了村民,也沒人知道姑娘是誰。他正疑惑,猛抬頭看見十字路口有座小廟,廟門的扁額上寫著“孝感祠”三個大字。查看祠前碑文,知該祠是為週末安平縣會渦村郝氏女所立。走進祠去一看,見裏面有一尊塑像,仔細觀瞧,這尊塑像不僅容貌和那姑娘一模一樣,連衣服穿戴也不差分毫,頓時大悟,急忙大禮參拜,許願説:“神女助吾,劉秀甚感,日後若能稱帝,定重修廟宇,再塑金身。”
幾年後,劉秀得了天下,在洛陽做了東漢皇帝,不食前言,便封郝氏女為“聖姑”,並定於安平縣修一座孝感聖姑廟,以報救命之恩。
監修官問劉秀:“廟修多高多大?”劉秀不假思索的説:“修到我站在洛陽城能看到大廟的正門為止。”
洛陽離安平有上千里,那得修多高呀!所以不知耗費了多少財力人力,換了幾任監修官也沒修成。後來,換了個聰明的老臣監修,他想了個辦法,在安平縣修了座孝感聖姑廟,在洛陽修了道山門(正門)。修成後,劉秀站在皇宮抬頭往北遙望,果然看到了聖姑廟的山門,頓時龍顏大悅,獎賞了這位老臣。這便是聖姑廟為什麼修得這麼高而又沒有山門的緣故。(賈佔安王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