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席強:用音樂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7-05-23 10:39   發表評論>>

席強簡介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民族樂團團長,著名管弦樂演奏家、音樂理論家,現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國家大劇院藝術委員會委員。曾多次率團出訪海內外國家及地區,策劃製作多臺大型民族器樂音樂會,並出版《青少年學二胡》、《中國民樂》、《民族音樂論文集》等專著。

“民族音樂一定要發揚它的特質與核心——旋律優美、意境深遠、寓意深刻、百聽不厭,把這些做到了,民族音樂就算成功了。沒有任何思想感情的堆積,一味陽春白雪,不符合音樂傳承發展規律,這樣的音樂,總會被歷史社會所淘汰。”

萬帆競發的海洋風光、激昂悠揚的管弦音樂、靈動飄逸的民族服飾……現代與古典在這裡交匯,時間與空間在這裡穿梭。5月14日在北京國家大劇院“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迎接各國貴賓的文藝晚會上,隨著一艘大船載著手持民族樂器的藝術家緩緩劃到舞台中央,一曲壯麗雄渾的樂曲在現場響起,這是中央民族樂團在演繹關於海上絲路的《碧海雅韻》,向國內外觀眾表達著“一帶一路”的美好祝願與和諧約定。

在光與影中,觀眾們如癡如醉的神情,以及爆發出的熱情掌聲,讓樂團“掌舵者”席強暗暗松下一口氣,他更加堅信,民族音樂日益受到觀眾喜愛的同時,在“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做一名民族音樂的傳播者

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席強對時刻緊跟國家大政方針,具有相當的文化自覺性與主動性。為契合國家“一帶一路”重大題材,他正在帶領中央民族樂團籌劃創作新劇目《玄奘西行》,延續“國樂”系列歷程,更在世界範圍內首創民族器樂劇。

吳承恩的小説《西遊記》塑造了一個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的故事,而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則是從玄奘取經路上看到的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的民族樂器文化去解讀表現他的取經之路。該劇在音樂創作和表現手法上構思巧妙,通過絲綢之路上的民族音樂和民族器樂,向觀眾們展示一幅幅生動而真實的民族音樂畫面。

這次樂團劇目表演特別邀請到六位印度音樂家參加,具有印度南亞地區民族風格的西塔爾琴、塔木拉鼓、薩羅德樂器,以及來自新疆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的民間樂器也將與漢族傳統樂器匯聚成一個多元化、多民族的音樂盛會表演,在席強看來,這是當代中國音樂家們在踐行“一帶一路”倡議的文化旅程。

為了更好創作這一劇目,在席強的支援下,駐團作曲家姜瑩多次赴新疆、甘肅、陜西采風,在塔吉克居住的雪山、在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在伊犁哈薩克草原氈房、在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都留下了她的足跡。這使姜瑩在創作中把握住了玄奘不只是為探求佛法,而是尋求人生的最高境界,超越生死、用心靈的窗戶去感召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善念之法。

樂團的品質、作者的探索,都讓席強對《玄奘西行》充滿了期待與信心。“這部劇目用鮮明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觀眾塑造了一個超越現實生活的感人故事,用民族樂器去傳播優秀中華文化,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鼓舞人民,去協調連接交流中國與中亞、西亞直至印度沿線國家自古以來積澱的豐厚文化,在更大範圍內和更深層次上去加強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認同感、民族融合感,使‘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在文化的紐帶中起到思想和情感的聯繫作用。”

按照計劃,《玄奘西行》7月在北京首演後,還將在全國各地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巡演,席強相信這部劇目一定會成為“弘揚傳統精神、傳播優秀文化”“用民族音樂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精品力作,“這不僅是一次音樂表演,更是當代藝術家向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次巡禮和敬仰。”

對於這部劇目,席強還有著更深的獨特思考。兩三百年前,西方人在義大利民族音樂的基礎上創作了歌劇,而今,中國人在中國民族音樂的基礎上,創作了民族器樂劇,這就是一種文化自信、文化創新與文化自覺的表達。“我相信,民族器樂劇用樂曲完整系統地表達歷史故事,呈現絲綢之路的偉大歷史,是史無前例的。”

將職業當做事業來做

“山河破碎,兒的心肝碎;人民受難,兒的怒火燃!革命的道路再艱險,前仆後繼走向前……”瘦小的身材,稚嫩的扮相,卻在臺上一板一眼、穩紮穩打地演繹著現代京劇《紅燈記》中李玉和的唱段,誰能想到,作為演奏家的席強,與音樂初次結緣,是從小時候登臺演唱現代京劇開始的。也是在那時,劇中人物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愛國情懷,深深地在席強幼小的心靈中播下種子。這,離不開他喜愛京劇的母親的影響,他演唱京劇,都是母親一字一句地教會的。

在京劇熏染下,席強逐漸對民族音樂産生興趣,上中學後便開始利用課餘閒暇,跟隨甘肅著名胡琴演奏家張大成先生學習板胡演奏。回想起那段學藝經歷,席強可謂五味雜陳。特別是在高中畢業後,他被安排到離蘭州市近100公里的村鎮插隊,那時的交通工具還不發達,“每次去學琴都要淩晨2點起床,先走10里路,再扒一段拉煤的小火車,然後換乘客運火車抵達蘭州。”就這樣,他堅持了整整兩年,一直到1979年,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席強以優異成績考上甘肅省藝術學校板胡演奏專業,正式成為張大成的學生。

那段艱難生活的磨礪,使席強格外珍惜得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他的音樂技能與知識素養,也經歷著量的積累乃至質的昇華。在他看來,這與他視如父親的張大成老師的教導與關愛分不開。而每當談起這位恩師,作為西北漢子的席強,眼神總會多出一抹柔情。

“跟張老師學藝,是最快樂的日子。特別感動於老師無私奉獻的精神,他教學生從來都是免費的,只為讓更多人繼承與發揚我們的民族音樂。”這深深影響了席強。他每次回蘭州,不管時間多緊,都會先看望自己的恩師,“那段經歷是我音樂夢想走向現實的開始,也是我藝術人生騰飛的基石。”

經過三年紮實學習,席強從留校任教再來到人才濟濟的北京,在中國音樂學院師從著名音樂家、《喜洋洋》作者劉明源先生。劉先生平易近人,愛護學生就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大學四年間,席強得到了劉先生“真傳”,板胡、高胡、二胡……席強掌握了中國弓弦樂器演奏的真諦,也學習到了大師難能可貴的人品與藝術。

第一次見識民族音樂的震撼,那是在1986年春天首屆中國藝術節上。席強作為學生,參加了千人大樂演奏,在指揮家彭修文、閻惠昌、樸東升的指揮下,先後演奏了《將軍令》、《長城隨想》、《金蛇狂舞》,當時震撼人心的場面,至今回想起來,席強都忍不住地激動與亢奮。這場千人大樂,讓他真正感受到民族音樂的博大精深與無限魅力,也讓他更加堅定了傳承、發揚中國民族音樂的決心與理想。

這促使席強更加努力學習,充實自我。在就讀中國音樂學院期間,席強不僅拓寬了對民族音樂的認識,紮實了演奏民族音樂的專業技能,還打下了深厚的理論基礎,這些對他演奏及從事管理崗位,都有著深遠影響。“如果沒有理論上的積累、學習與磨煉,就不會促使我在音樂理論研究特別是民族音樂傳承、創新上産生新的思考與新的見解,更不會有隨之而來的在管理崗位上的改革成就。”

這些年來,即便工作再忙碌,席強都從未停止過對民族音樂的理論研究。他始終認為,民族音樂的創作與實踐,只有在理論指導下,才能更上一層樓,才能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民族管弦樂的傳承、樂器的歷史演變、樂隊的建設、院團的發展……都是他關注的內容。

特別是中國民族音樂歷史,席強更是如數家珍。“民族音樂歷史悠久,積澱深厚,民族器樂的音樂歷史遠遠超過5000年,河南舞陽縣賈湖村出土的骨笛,有著8900年曆史,在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笛,也已有7000年的歷史,這些都是有文物遺存,有科學考證的,更不用説眾所週知的戰國編鐘。這些中華民族音樂的瑰寶,彰顯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每當談起這些,低調內斂的席強總會帶著自豪之情。

對於民族音樂,不管是從演奏、理論還是管理,席強從未停止過學習的腳步。即使工作後,席強還自費報考中國人民大學文化藝術管理MBA研究生班進行系統學習,在他看來,藝術管理是一個有別於機關、企業、軍隊的特殊行業,藝術家群體的思想和事業不同於一般崗位,從事管理崗位的藝術工作者,在經過社會歷練之後,都應該再回爐,如此,才能用多元化多視角、開闊的心胸來熱愛、發展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並將職業當做一份事業來做。

用民樂串起中華文化的凝聚力

這十年來,中央民族樂團上演了一大批優秀的原創民族音樂。這一次次的成功,是席強在實踐中積累出來的,也為海內外民族音樂的創新發展起到了良好示範作用。在席強的帶領下,中央民族樂團先後推出《泱泱國風》、《國風繞梁》等大型民族音樂品牌作品,受到全國觀眾的歡迎與好評。

近年來最有社會影響力的,莫過於《印象國樂》、《又見國樂》兩個大部頭創作。立體的舞臺呈現、經典的民族音樂、華美的民族服飾、中國氣韻的舞美……將器樂與科技相融合,使音樂與時代相碰撞,帶給觀眾的不止是震撼,還有驚喜———“國樂”系列作品中《十面埋伏》、《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絲綢之路》等代表著中華文化精神的經典國樂,在世界各地飄蕩。

《印象國樂》、《又見國樂》巡演以來,得到一些國際馳名品牌的全程贊助,但席強看到的,不僅是經濟效益與市場地位,更是觀眾對中國民族音樂的認同,以及觀眾對於中國文化自信的一份尊重。通過演出,中央民族樂團做到了有市場、有文化影響力,隊伍更富有朝氣與活力,每當《印象國樂》、《又見國樂》響起,演出現場都會成為當地的文化盛會。在上海演出時,很多年不見的老前輩齊聚現場,可謂群賢畢至;更可喜的是,很多青少年被吸引到民族音樂演奏現場,還未看完便紛紛想要學習箜篌、琵琶、古箏、笛子等民族樂器,可謂少長鹹集。席強説,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凝聚力,也是文化傳播的主導作用。

民族音樂,代表著國家聲音與國家形象,承載著豐富多彩的中國故事。讓世界各地了解中國聲音,喜歡中國故事,加強民族凝聚力,成為席強所帶領的中央民族樂團在近年來的文化使命。也正是他的這種責任感,使著名導演、編劇王潮歌以“一元稿酬”來執導《印象國樂》,她説:“我跟席強團長説我會盡心竭力,只要我把這份心拿出來給您,您托著接好了,就夠了。”

2015年,《印象國樂》到台灣演出時空前的盛況,至今仍讓席強記憶猶新。在演出之前,其實也經歷了一個“小波折”。中央民族樂團與台灣承辦商協商演出後,將票價定為與其他世界級演出團體相同的票價,台灣承辦商擔心票價太高銷售不出去,但席強卻信心滿滿地説,用中央民族樂團的民族品牌與藝術品質做保證,不用擔心,一定會受到台灣同胞的喜愛。意料之中也是在意料之外,所有門票均在演出一星期前售罄,甚至一票難求,中央民族樂團在台灣大放異彩。

席強事後總結經驗,除了中央民族樂團高超的演藝水準與劇目的創新意識外,更重要的是其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主題,把海峽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情感調動起來,“如果説文化是橋梁,那麼演出就是平臺,真正起到了心連心的作用。”

如果説在台灣的演出使席強及其所領導的中央民族樂團自信滿滿,那麼,在美國等國家所受到的歡迎,則更充分彰顯了中國民族音樂的魅力與輻射力。

2015年12月,大型民族樂劇《又見國樂》在美國華盛頓肯尼迪藝術中心歌劇院公演,《華盛頓郵報》以整版篇幅刊載,報道指出:“中央民族樂團在打一場戰役,這是一場試圖把青少年吸引到傳統文化藝術殿堂來的戰役。”演出結束後,肯尼迪藝術中心的副總經理專門來到後臺找到席強,請求將《又見國樂》演出海報貼在肯尼迪藝術中心的展覽墻上。同樣,2016年在哥倫比亞國家大劇院,《又見國樂》的海報也貼在了那裏,它彰顯著當代民族音樂家們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

用席強的話來説,正是因為在劇目創作和表演中,我們堅守了民族藝術的文化自信,發揚了民族器樂的優秀傳統,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理念,使民族音樂理直氣壯地站在了世界藝術殿堂上。

僅僅幾年,《印象國樂》、《又見國樂》百餘人的隊伍演出每年近230場,並不斷在中國、在世界進行巡演,彰顯著中華精神與中國形象。席強説,“把最好的音樂傳達給了觀眾,使觀眾得到了愉悅與昇華,我覺得這是最幸福的時刻。”

“用高雅的形式,紮根人民”

近年來樂團系列成就的取得,是與席強敢於改革、勇於創新的思想分不開的。從樂隊演奏員,到樂隊隊長,再到樂團副團長、團長,席強在中央民族樂團已工作近27年。特別是自2007年擔任團長以來,怎樣在院團走向低谷的大潮中,使中央民族樂團脫穎而出,成為席強經常思考的問題。他經常自問:民族音樂擁有很小的市場,我能否通過改革作品表演方式來取得更好的演出效果,讓更多觀眾喜歡上民族音樂?

而今,每年60到70個原創作品,230多場巡演,總創收達3800多萬元……這些數據成為他深入思考、大膽嘗試後的成果。

多年一線的演奏經歷,使席強敏感地意識到,觀眾就是市場,民族器樂如果符合觀眾的審美需求,其市場不僅是萎縮的,還有失傳斷代的危險。於是在上任團長之後,席強大膽改革,實行作品委約創作機制,獨奏曲、協奏曲與時俱進,既演繹傳統經典,又歌頌時代發展,使民族音樂在面對市場、面對觀眾時雅俗共賞,具有可聽性與可視感。這,一下拉近了民族音樂與觀眾的距離。

“民族音樂一定要發揚它的特質與核心———旋律優美、意境深遠、寓意深刻、百聽不厭,把這些做到了,民族音樂就算成功了。沒有任何思想感情的堆積,一味陽春白雪,不符合音樂傳承發展規律,這樣的音樂,總會被歷史社會所淘汰。”這些話反覆在他口中出現,他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如果觀眾不買賬,文化還傳給誰,把這個道理講通了,民族音樂的道路也就走通了。

為了讓民族音樂回歸大眾喜愛,創作“有深度、有溫度、有思想”的音樂作品,這些年來,席強每年都會帶領藝術家們深入基層一線采風學習,采風足跡已遍及廣東、山西、陜西等多個省市區,蒐集和學習了包括廣東音樂、西安鼓樂、福建南音、冀中管樂等不同形式和風格的20多個藝術品種與民間樂種。藝術家們不僅將這些原生態樂種進行錄音、錄影等搶救性保護,還將它們整理、加工、改編與再創作,以專場音樂會的形式呈現給觀眾,使民族民間音樂得到繼承和發展。

自己的樂團發展強大起來了,席強並沒有完全安下心來,因為在他看來,他的職責不止於此。在他的帶領下,中央民族樂團陸續幫扶全國20多個民族樂團,真正把國家藝術資源普及到全國各地,使民族音樂“百花齊放”。自2011年起,樂團先後在河北省固安縣屈家營村、貴州黔東南州歌舞團、甘肅省隴劇院和甘肅歌舞劇院建立“民族音樂發展基地”,開展文化共建、文化幫扶活動。

不僅如此,在席強的倡議下,中央民族樂團還每年到新疆、西藏等邊疆地區進行文化幫扶,2011年中央民族樂團與新疆藝術劇院民族樂團聯袂創作的大型民族管弦樂音樂會《美麗新疆》,匯集了中央民族樂團和新疆方面最精英的創作團隊,經過數月排練,呈現出一台既體現維吾爾族風格又彰顯民族管弦樂風采的精品。2012年,秉承《美麗新疆》的合作經驗,中央民族樂團聯袂西藏歌舞團創編了大型民族管弦樂音樂會《西藏春天》,該音樂會同樣匯集了漢藏作曲家,選取藏族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通過改編、加工與移植,突出樂曲優美動聽、旋律耳熟能詳、曲調豐富多彩的民族特色,呈現了一台地域特色鮮明、文化歷史厚重、音樂感人至深的民族音樂會。

這樣的援疆、援藏活動每年都在持續不斷地進行著,“與全國各族人民一起歌唱祖國、歌唱新時代,共同演奏優美的旋律,促進了民族情感的融合,將民族團結做到了第一線,做到了每個人的思想感情中。”

一台臺絢麗的民族管弦樂音樂會,與席強及其帶領的藝術家團隊的辛苦深入一線采風是分不開的,特別是在西藏高原采風演出時,他們的團隊流行著這樣一句話:“缺氧不缺精神,缺氧不缺鬥志,缺氧不缺民族音樂”,用音樂的形式將血濃于水的各族文化融合,在他的團隊看來,是職責與擔當。通過去西藏演出,席強及其團隊自身也得到了洗禮、熏陶與鍛鍊,感受到音樂帶給他們的快樂與慰藉。“我們就是想用民族音樂這種高雅形式,深入生活、紮根人民。”

文章來源: 人民政協報 責任編輯: 李平
>> 名人訪談
>> 中國樂壇
袁耀發
袁耀發接受中國網採訪時表示:身為香港出生,長大於澳大利亞,出道于台灣,發展于內地的中國香港人,我相信我是幸運的,我有機會可以真切實在地走進去,體驗不同文化的生活態度
· 新加坡首屆華族文化貢獻獎揭曉
· 劉暢美聲魅影主題音樂會完美落幕
· 蔡健雅《別找我麻煩》霸榜好評不斷
· 國家大劇院2017五月音樂節
>> 星光燦爛
星星之火
“我之前非常害怕這部東北風格的歌劇裏,會沒完沒了地出現東北民歌、二人轉和《賣貨郎》類似的音樂,結果沒有,真是太好了。”“如果把民歌和民間藝術照搬到歌劇舞臺。
· 爆笑音樂喜劇《愛情待售》即將上線
· 深圳音樂人雨中高歌“春暖花開”
· 用音樂講述海南本土文化
· 歌唱家敖長生亮相"上海之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